返回首页

紫晶存储董事长郑穆: 十年深耕光存储领域 打造全产业链优势

万宇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从底层介质入手,紫晶存储十年磨一剑,深耕光存储领域,拥有自主可控的底层光存储核心技术,沿着光存储“介质-设备-软件-解决方案”的发展路径,形成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成为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和产品提供商。

  “新基建”方兴未艾,数据中心、数字政务等需求催生了光存储行业的广阔市场,紫晶存储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紫晶存储董事长郑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将抓住灾备中心建设的机遇,布局下一代存储技术全息光存储技术,在大数据浪潮中为中国的数据安全贡献紫晶存储的力量。

  十年磨一剑

  紫晶存储成立于2010年,到今年正好十年。在郑穆看来,紫晶存储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也是光存储逐渐发展并被市场接受的过程。

  郑穆介绍,自己从事过光盘设备相关工作,接触了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工作多年后决定自己创业,因为一直从事光盘相关的工作,郑穆的创业之路也围绕着光盘展开。光盘此前大多用来承载音像数据。郑穆初入光存储行业时,光存储还不为大家所熟知,多数人对光盘的印象还停留在音像制品上。

  创立紫晶存储后,郑穆和他的团队从底层介质开始,开发蓝光格式的介质,基于蓝光格式存储数据。“当年比较苦,光盘制造没有标准的制程,只规定了要满足的参数,我们只有一步步摸索。公司成立之初,我们泡在车间里摸索工艺,还要寻找符合要求的材料。用了三年时间,紫晶存储才把可以存储档案级别的光盘做出来。”郑穆说,之后紫晶存储就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如今,紫晶存储已经拥有自主可控的底层光存储核心技术,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光存储高科技企业,是唯一一家BD-R(一次性记录蓝光存储介质)底层编码策略通过国际蓝光联盟认证的中国大陆地区光存储企业(全球仅9家)。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慢慢地接受了光存储。“逐渐有客户主动找上门来,公司的销售情况一年比一年好。”郑穆说。

  迎来发展机遇

  深耕光存储行业十年之久,紫晶存储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郑穆指出,中国数据存储行业从2014年开始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数据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石,国家信息安全近年来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之一获得高度重视。

  光存储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设施。相比磁、电存储介质,光存储介质具有安全可靠性高、存储寿命长、绿色节能、单位存储成本低等优点,特别适合作为冷数据的存储介质。

  值得一提的是,磁带、机械硬盘、固态硬盘的底层核心技术基本都掌握在海外厂商手中。而紫晶存储已经掌握蓝光存储介质技术,产品自主可控,包括底层编码的策略、生产线的开发、生产工艺以及一些核心技术。

  工信部、科技部以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光存储技术发展与应用,大数据、绿色数据中心与信息化及信息安全建设持续推进,为扩大光存储下游市场需求提供驱动力。公司的光存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覆盖了数据中心、医疗档案、金融等企业级的市场。

  公司经营业绩稳健增长。2019年紫晶存储实现营收5.16亿元,同比增长28.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31.35%;今年上半年,紫晶存储实现营业收入1.96亿元,同比增长26.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71.60万元,同比增长84.01%。

  形成全产业链优势

  底层技术的夯实让紫晶存储业务拓展有了更多可能性,公司沿着光存储“介质-设备-软件-解决方案”的发展路径,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成为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和产品提供商。

  郑穆介绍,在数据中心建设加快的背景下,各地灾备中心建设需求旺盛,紫晶存储也瞄准了这一机遇。

  为了更好推进这一工作,9月16日紫晶存储发布公告称,基于公司与中国长城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约定,为加速构建信息化及大数据业务、行业应用等产业链的布局,公司拟与中国长城设立合资公司共同推动信息化产业基地、自主安全绿色数据中心的项目建设。合资公司主要业务为开拓地方信息化市场,推动信息化产业基地、国产化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工作。通过与中国长城共同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共同推动数据灾备中心的落地并参与投资建设数据灾备中心等存储服务。

  业务快速发展,科研方面力度不减。2016年-2019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从1029.69万元增至4898.99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7.69%。今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2399.2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25%。郑穆介绍,紫晶存储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前部署下一代存储技术——全息光存储技术。该技术可以提供超过TB级的存储容量,能够满足更大存储容量、更快读写速度的大数据存储需求。攻克全息光存储关键技术后,紫晶存储将从光存储领域的追随者变成引领者,公司的发展前景将更广阔。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