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杰发科技打造智能汽车“中国芯”

向炎涛证券日报

   “汽车电子芯片市场非常大,容得下很多公司;汽车电子芯片是汽车的大脑,决定着汽车的核心技术水准。希望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厂商要敢于使用国产芯片,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强化核心技术。”四维图新旗下汽车芯片公司杰发科技产品总监赵武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专访时,对国内汽车企业表达了以上期望。

   6月28日,在有着“半导体行业风向标”之称的2020中国IC领袖峰会暨中国IC设计成就奖颁奖典礼上,杰发科技荣获“五大中国潜力IC设计公司”,而去年荣获过此殊荣的有寒武纪、地平线等公司。此外,杰发科技自主研发的胎压监测(TPMS)专用传感器芯片AC5111荣获“年度最佳传感器/MEMS产品奖”。

   作为国内芯片产业的主要代表企业之一,杰发科技自主研发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芯片连续多年保持国内汽车后装市场领先地位,并在汽车前装市场不断拓展。“我们在一些产品上已经打破了欧美竞争对手的垄断,并且由于贴近中国市场,我们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中国厂商的需求。”赵武说。

   打破欧美厂商垄断

   赵武介绍说,此次荣获“最佳传感器/MEMS”的产品AC5111芯片是杰发科技历经两年半时间的自主研发,于2019年年底实现量产的国产首颗采用全集成设计技术解决方案的汽车胎压监测(TPMS)专用传感器芯片,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IC设计公司在车用MEMS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并逐步向国际顶尖芯片设计公司看齐。

   根据国家强制出台的《乘用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26149-2017),对于绝大部分M1类乘用车要求从2019年1月1日起,国内市场所有新认证车必须安装TPMS;2020年1月1日起,所有在产乘用车开始实施强制安装要求。

   “一直以来,在汽车胎压监测传感器芯片领域,几乎都是欧美厂商垄断市场,比如英飞凌、恩智浦等。”赵武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从2017年开始对AC5111芯片进行研发立项,仅用了两年半时间,于2019年年底实现了量产出货,打破了欧美厂商长期以来的垄断,目前已经得到众多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整车厂商的认可。在他看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胎压监测芯片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当时供应商听到我们的预期量产时间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不可能这么快能研发出来。”赵武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这样一个传感器芯片的研发周期至少在4年左右,而由于这款芯片是放置在汽车轮胎内,对可靠性要求高,且涉及多个传感器和射频电路等,设计非常复杂。

   “最主要还是得益于我们各个功能模块都配备了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加上长期以来在汽车电子芯片领域积累的IC设计经验,以及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我们的工程师去客户现场出差,在生产线驻守一个多月都是正常的。”回想起这一产品的研发经历,赵武历历在目。

   而这只是杰发科技产品研发的一个缩影。据赵武介绍,公司一共有员工3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研发人员。目前在MCU(微控制单元)芯片领域,公司已经推出两款车规级产品,成功切入到天窗、座椅、雨刷器等汽车电子领域,同时也可应用到如水泵、油泵、工业风机、等高可靠性要求的工业产品上。

   加速汽车芯片国产化进程

   今年2月份,发改委、工信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倡人工智能、互联网、通信公司等ICT企业变身智能汽车技术供应商,同时提出要在智能汽车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慧交通等产业形态。

   赵武告诉记者,目前一辆普通整车内含有的芯片达几百颗,国家提出汽车的“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对于车内半导体的使用量会大幅提升。作为汽车电子行业的半导体领先者,公司会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开发更多的新产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而在自动驾驶领域,杰发科技也已经有所布局。据赵武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座舱产品集成了部分ADAS功能(即初级自动驾驶功能),如360全景,前车防撞、驾驶员监控等。目前自动驾驶相关芯片研发已经在规划中,未来会在母公司四维图新的共同规划下布局。

   在赵武看来,目前,汽车电子芯片的国产化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长期以来,汽车产业都是欧美国家的强势产业,整个汽车产业的标准是由欧美厂商制定的,自主品牌更多还是处于跟随地位,汽车芯片也同样如此。而汽车电子不同于消费电子,对于可靠性要求更高,其他厂商想要进入这个领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历经不断打磨,让产品符合车规要求。“我们不敢说超越欧美厂家,但我们更贴近中国市场,能够制定出差异化的产品,更接地气地满足中国市场的客户需求。”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