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七成沪市公司实现盈利 政策落地增强企业信心
中证网讯(记者 孙翔峰)在国内外疫情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沪市主板公司一季度业绩整体承压,市场对此亦有预期。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沪市主板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8.01万亿元,同比减少7.87%;净利润6769.79亿元,同比减少23.20%,约三成公司亏损、七成公司实现盈利。随着疫情防控趋于常态,复工复产渐序推进,沪市公司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在基础工业、新兴消费等领域展现出诸多亮点与活力,带动国民经济复苏,给市场注入信心。
业绩分化 7成公司实现盈利
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发现,在内忧外患的一季度,约三成沪市公司亏损,而七成公司实现盈利。从盈利质量上看,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仍然稳定,盈利公司中,95%保持了主营盈利。而亏损的400余家公司中,7家亏损超过10亿元,多为石化和航空公司,8家亏损在5亿-10亿元之间,其余约有半数公司亏损在3千万元以内,业绩下行风险整体可控。
从具体行业来看,沪市主板实体企业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5.53万亿元,同比下滑12%;实现净利润1153亿元,同比下滑63%。部分行业营收受到较大影响,27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休闲服务业、汽车业和纺织服装业三个行业营收降幅最大,分别同比下降45%、37%和32%。利润方面,国防军工业、综合业和农林牧渔业分别实现259%和53%和12%的涨幅,剩余24个行业都呈下滑态势,其中化工业、计算机业、休闲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行业整体净利润为负,降幅在125%和135%之间。
从规模来看,百亿以上市值企业的抗冲击能力相对较强,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75万亿元,同比下降11%;实现净利润1060亿元,同比下降60%,降幅低于平均水平;百亿以下市值企业受疫情冲击更为明显,合计实现营业收入0.78万亿元,同比下降17%;净利润92.98亿元,同比下降79%。
部分企业的利润下滑并不仅仅是经营因素,在抗疫期间,不少沪市主板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体现使命担当。部分公司为服务疫情防控的总体布局,主动牺牲自身利益,例如终端医疗资源向抗疫集中、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减免商业租金等,使得其经营业绩出现短期下滑。
自3月份起,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企业复工复产渐序推进,居民生活出行逐渐恢复,多个行业呈现向好迹象,例如中国国航旅客周转量3月环比上升38.6%;长城汽车、江淮汽车等车企的产销量3月环比皆出现大幅上升等,后续的业绩增长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