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150亿定增致机构砸盘 蓝思科技:募资意在抢滩5G

邢云证券时报

  4月10日晚间,蓝思科技(300433)抛出150亿定增募资预案,昨日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截至收盘,蓝思科技跌停报15.88元,成交额7.01亿元。

  蓝思科技相关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公司股价走势是受部分投资者短期情绪的波动影响,公司经营基本盘不惧震荡,长期向好。

  此外,对于本次引发争议的定增体量,上述人士再三强调,实际募集资金会根据项目资金需求以及市场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机构博弈股价快速跌停

  据公开资料,蓝思科技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高端视窗触控防护玻璃面板、触控模组及视窗触控防护新材料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主要客户为苹果、华为、三星、OPPO、vivo等消费类电子头部企业。

  深交所2020年4月13日交易公开信息显示,蓝思科技因属于当日跌幅偏离值达7%的证券而登上龙虎榜。

  机构在蓝思科技股票上博弈明显,共有4个机构席位出现在龙虎榜单上,分别位列买二、卖一、卖二、卖四,合计净卖出4474.13万元,占龙虎榜净卖额的261.56%。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共有202家机构合计持有公司1.11亿股,占总股本比例2.62%。

  蓝思科技所处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指数周一下跌54.48,跌幅2.36%。值得一提的是,该指数已经连续三日下跌,三日累计跌幅达6.44%。

  政策方面看,今年2月再融资新规出台,在发行条件、发行机制、融资规模等方面做出调整,总体来看放宽了旧规的限制。新规出台后上市公司再融资热情高涨,数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218家上市公司披露增发预案,其中宁德时代更是披露200亿规模的定增“大单”。

  抢滩5G确立龙头地位

  梳理本次定增方案,可以发现公司战略方向是为拓宽“5G”赛道。

  蓝思科技定增预案显示,公司拟非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13亿股,募集资金预计不超过150亿元。

  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长沙(二)园智能穿戴和触控功能面板建设项目、长沙(二)园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建设项目、长沙(二)园3D触控功能面板和生产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证券时报记者关注到,本次募投项目主要用于产能扩建和技术改造,涵盖智能穿戴、触控功能面板、车载玻璃面板、3D触控面板建设项目,以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项目,均与现有主业高度契合。

  预案显示,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智能穿戴设备零组件900万个,实现年销售收入18亿元;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3719万件,年产值42.73亿元;消费电子3D触控功能面板12015万件,年销售收入约70.27亿元。

  蓝思科技上述人士表示,虽然消费电子产业链短期受疫情影响,但着眼当下,5G、AI和IoT等技术的大规模商用加速了万物互联、催生了诸多应用场景。

  蓝思科技玻璃防护背板高度适用于5G信号传输,对金属材质的替代基本已成定局;智能网联汽车加强自动驾驶感知和人车交互程度,车载玻璃面板作为重要媒介不可或缺;智能穿戴设备在医疗保健、信息娱乐和工业军事领域需求激增。

  “消费电子迎来存量换代期,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将维持景气。”上述人士说,“因此,公司本次融资的目的就是为有效扩张产能,加速向下游渗透,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确立行业绝对龙头地位。”

  订单充沛推动产能扩张

  上述公司人士表示,实际上,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风险抵御能力远比市场预期的要强。

  4月7日,蓝思科技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预计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79亿元至8.84亿元,而上年同期是亏损9697万元。

  公司表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消费电子与汽车电子领域头部品牌的中高端产品资源加速向公司大幅集中,公司各主要产品的订单充足、需求旺盛,“在受新冠疫情冲击的全球供应链中,蓝思科技复工复产的节奏异常稳健,其龙头地位反而被巩固了。”

  需要关注的是,蓝思科技表示,公司前三季度的订单持续充足,需求旺盛,没有出现客户取消订单的情况。

  “蓝思科技的现有产能,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认为,订单状况说明下游厂商对于今年全年的出货量仍然看好,在此时加大产能布局会增加公司手中的筹码,然后再通过产能释放业绩,进入稳健良性发展的长周期。

  此外,截至目前,蓝思科技实际控制人周群飞、郑俊龙夫妇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共计70.61%的股份。按照此次定增股票数量上限测算,此次发行后,周群飞、郑俊龙持股比例将降为54.46%,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在150亿元的定增量级规模下,如果本次定增公司能引入强力战略投资者注资,除了资金层面,将为公司在治理、渠道、资源等多方面带来助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