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标准升级推动市场扩容 奥福环保加速扩产应对产能瓶颈
近日,科创板上市尚未满月的奥福环保董秘武雄晖在公司五车间的一间简易会议室里接待了一波来访的投资者。“公司上市后,董事长就提醒大家了,享受就不要了,所有的钱都要投入到生产上”,他说,公司至今没有一栋专门的办公楼。
随着国内汽车排放标准从国五向国六升级,蜂窝陶瓷载体行业市场容量倍增,作为已经经历过海外第六阶段排放标准装车检验过的奥福环保,正迎来新的发展良机,公司有望在市场扩容、国产化替代过程中,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公司产能不足
“公司销售情况今年6、7月份步入低谷,8月份开始逐步从低谷缓过来,10月份订单开始上量。从11月起公司开始三班倒,全负荷运行,这种情况估计将一直持续下去。”武雄晖介绍。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随着有关部门严查超载超运,带来重卡市场运力补充问题,加之下游发动机厂家和车厂完成去库存。武雄晖表示,“今年燃气车7月1日开始执行国六排放标准,最近销量陡增,要货的都是国六燃气车客户。再加上海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奥福环保正在陷入甜蜜的烦恼——产能不足。”
随着募集资金到位,公司确定优先满足产能扩张所需设备及基建资金的需求,优化配套流动资金使用。根据公告,公司募投项目包括年产400万升DPF载体山东基地项目、年产200万升DOC、160万升TWC、200万升GPF载体生产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对于本次发行实际募集资金不足完成项目的部分,公司将以自筹资金解决。
据介绍,公司未来产能将在山东和重庆两个区域布局,其中山东工厂主要服务于中国重汽、潍柴动力等整车或主机厂商的附属催化剂企业,子公司重庆奥福则就近服务玉柴动力、云内动力以及为其配套的催化剂厂商中自环保、贵研催化。
紧跟国家排放标准升级
中国机动车排放标准在过去几年快速提速,几乎保持着两年一代的速度。2015年执行国四标准,2017年国五标准,2019年国六标准,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都感到压力巨大。
奥福环保紧跟国家排放标准升级计划,“十一五”期间解决了国四排放问题,“十二五”期间解决了国五排放问题,“十三五”期间解决了国六排放问题,从而奠定了公司在国内大尺寸蜂窝陶瓷载体领域的领军者地位。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奥福环保是大尺寸蜂窝陶瓷载体行业的国家队成员。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设立“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和产品集成与示范”“863”项目,对机动车尾气净化技术进行研究。奥福环保技术研发带头人潘吉庆就参与了该项目课题,承担研究其中的大尺寸蜂窝陶瓷载体技术。在课题进行期间,公司及潘吉庆持续进行大尺寸蜂窝陶瓷载体研发及产业化,掌握了大尺寸载体的生产工艺,研制出满足国四标准的大尺寸SCR载体并实现产业化,满足国四排放标准,并在中国重汽等国产重型柴油车上实现1.4万台的规模化应用,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柴油车后处理市场的垄断。
国五标准实施以来,奥福环保产品逐步获得康明斯、重汽、东风、福田、戴姆勒等客户认证,检验公告数量领先,DPF产品出口北美,销量快速增长。
排放标准升级到国六,意味着柴油发动机后处理系统在保持原有SCR载体情况下,还要加装DOC、DPF载体;汽油发动机后处理系统在保持原有TWC载体情况下,还要加装GPF载体。整个内燃机车辆后处理系统载体需求量增加一倍。
华泰证券研究报告预测,在国五升级国六过程中,我国汽车蜂窝陶瓷载体的市场规模有望从2018年的40亿元扩容至2023年的最多202亿元,柴油车用蜂窝陶瓷载体市场规模有望从20亿元扩容至82亿元。
海外练兵杀回国六市场
从全球市场看,日本NGK与美国康宁合计占据蜂窝陶瓷载体行业90%以上市场份额,形成寡头垄断格局。而在国内,从事蜂窝陶瓷载体企业较少,目前主要为奥福环保、王子制陶、宜兴化机等企业。尽管在部分产品领域,国产产品在技术性能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中国企业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明显,只有国外同类产品1/2-2/3,但在产品质量一致性、生产管理、技术研发等方面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
目前在柴油车蜂窝陶瓷载体领域,2016年、2017年、2018年奥福环保所生产的SCR载体数量在我国商用货车载体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3.5%、8.06%、9.49%。此外,公司2018年开始向北美汽车后市场批量出口超大体积规格高性能DPF产品,产品的功能与可靠性得到了成熟市场与美国EPA2010排放标准的检验。
对于日渐显现的国六市场,奥福环保几万只产品在海外后市场实现销售并装车、上路,经受了海外标准的考验,尽管国六标准与海外标准有一定差异,但海外市场的验证给了公司产品规模化量产信心。
近两年公司海外收入呈现翻番式增长,海外业务从2017年几百万元的规模开始起飞,2018年接近2000万元,2019年上半年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业内人士介绍,行业一般规律是在标准推出初期,整车厂首先选择NGK和康宁的产品,以保证快速推出满足排放标准要求的产品。而从长期来看,出于自主知识产权、供应链安全和成本控制的考虑,国产化速度会加快,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国产替代零部件企业开始逐步实现进口替代,这也为拥有技术储备的国内龙头企业提供了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