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数月前某上市民营企业债券发行时遭机构大幅弃购的惨状,如今的民营企业似乎熬到了复苏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政府层面的各项表态或者支持无疑是市场的热点,我们也一直在关注。”10月26日,华北某上市公司市场部门的王双(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据其透露,其属地的地方政府在筹划相应扶持政策,多次来公司了解情况,此外近期也吸引了不少金融机构前来公司调研。
今年5月,明星企业东方园林(002310.SZ)的债券发行认购规模大幅缩水,无疑是今年民企融资困局缩影。
当时,东方园林2018年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原计划发行规模不超过10亿元(含10亿元),分2个品种,但实际品种一最终发行规模为0.5亿元,票面利率7%,而品种二无实际发行规模。
这是一个让这家以PPP项目闻名市场的民营企业没有想到的结果。
“当时整个债券市场的情况两极分化,投资者都喜欢国企和央企,对民企比较谨慎。其实发行前我们也很努力地跟超过100家机构路演和交流,当时大家的认购意向没有那么低,但是正好赶在簿记的前几天有大量的违约事件爆发,投资者恐慌加剧,最后很多之前跟我们有反馈投资意向的投资人还是都临时放弃了。”此前东方园林证券部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一时间段,华北某私募机构信用债研究人士张为(化名)告诉本报记者,“由于信用风险愈演愈烈,已引发部分机构对民营企业‘一刀切’的态度,而、从发行情况来看,AA+评级信用债的利率可能已经要上涨到9%才能发出去。”
“恐慌情绪主导下,市场缺乏增量资金。很多公司债的收益率都很高,企业自然不可能再以原来的低成本顺利融资了。”张为说道。
令他感触颇深的是,“来自券商承销方面的朋友的电话开始增加,以前私募机构很少直接在一级市场参与信用债交易,但随着市场态度转变,不少机构风险口径收紧,承销机构急需新的资金方,因此也开始联系我们。”
“往往都是打人情牌,希望我们有机会能够配一点他们承销的债。”张为告诉本报记者,“但是我们今年数只信用债踩雷,也不好过,对高收益债的配置也在缩减了。”
更有消息指出,由于市场趋冷,个别上市公司在发债时甚至选择自己通过渠道认购一部分,来制造虚假的火爆,以求吸引投资机构的关注。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97起公司债和企业债推迟或发行失败的案例,计划发行规模共有585.55亿。
10月26日,又有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宣布取消一期规模为5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的发行,还有广西投资集团等公司宣布择时重新发行相关债券。
已知案例中,由于今年债券市场风险突变,以往企业“借新还旧”的偿债方式难以为继,企业债券融资渠道受阻进而诱发违约的极端情况也有出现。
今年7月,永泰能源(600157.SH)发行的2017年度第四期短期融资券“17永泰能源CP004”违约。而在此之前,一期计划发行的短期融资券曾经被企业当做还债的主要资金来源而被寄予厚望。
今年5月,永泰能源申请发行的短期融资券获批,本次短期融资券注册金额20亿元,由中信银行(5.920, -0.05, -0.84%)主承销。但随后在7月5日,永泰能源计划发行7个亿的2018年度第四期短期融资券宣布了取消发行。
“我们确实打算借新还旧,但这期短融没有发行成功,这也是违约的主要原因。”当时永泰能源一位证券部人士回应本报记者表示。
如今,永泰能源的违约逐步扩散。10月24日,联合信用评级将公司主体评级及其发行的“13永泰债”、“16永泰01”、“16永泰02”等多期债券的评级再次下调,目前的评级为C。
“受违约事件影响,公司的正常融资功能基本丧失,短期流动性极度紧张。”永泰能源方面表示。
华南某上市公司董秘李林(化名)最近很着急。
一方面是多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驰援上市公司的计划后,李林的公司也在积极寻求这方面的资源和链接机会;另一方面是,公司在此之前资金链一直紧绷,也已经开始了与国有大型银行的合作洽谈,寻求资金的压力较大。
就在不久前,李林的公司也差一点出现违约。
当时李林所在的公司发行的一期债券提示兑付风险预警,因为可能出现的风险也被评级机构下调了信用等级。
“当时公司的计划是通过发行其他类型债券来兑付该期债券,同时也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时间差,还向一些金融机构去申请了借款。公司也是在极力避免发生债券违约而带来的后续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李林告诉本报记者。
据本报记者了解,类似的借款业务近期也格外活跃。譬如最近有金融机构推出了专门针对上市公司短期拆借的项目,日息千分之三,使用期限为三个月。
后来,李林的公司化解了公开债券违约的风险,不过随着今年以来整体民营企业的融资收缩,公司面临的压力也仍然存在。
转机慢慢出现。今年7月,央行进行窗口指导银行增配中低等级信用债,由此“宽信用”在市场开始引发讨论。
“当时银行并不缺钱,主要是怕承担风险。可以看到中低等级信用债的违约已经成为趋势,出了风险还是机构自己面对,所以动力相对不足。”10月26日,某城商行债券交易人士受访指出。
监管层政策明显让机构口风有所松动。
10月22日,央行称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此外,央行还将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
“政策落地肯定是有个过度跟缓冲的,地方的政府及相关部门也都在落实中,近期公司属地的证监局、股权交易中心,深圳交易所等领导以及国开行、知名资产管理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也都来公司做了实地调研考察,了解公司运营情况的同时为公司转型和发展提出建议。”10月26日,北方某省上市公司融资部副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同样的,李林的态度比较谨慎,“虽然监管层频繁发声,但是政策实质落实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机构也还要观望。近期市场环境向宽信用信号转变,但原来的政策还有惯性,作为实体民企目前还是感觉融资难。”
投资机构端的态度来看,这种政策变化带来的业务改变更明显。
嗅觉敏锐的某保理机构副总经理王林(化名),已经开始了公司业务向民营企业转向的引导。
事实上,今年王林的公司也刚刚踩雷了一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