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来,三峡集团在境内外累计发行各类债券106期,融资额达到4117亿元,与同期限银行贷款利率相比,累计节约财务融资成本超过260亿元;已累计兑付2340亿元,还本付息无一违约。”三峡集团总会计师杨亚向《经济参考报》记者报出这一连串数字时不无自豪。
这为三峡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依托资本市场,三峡集团成功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将1300多亿元的国有原始资本不断壮大至7000亿元。
类似三峡集团这样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共赢发展的样本还有很多。中国联通打响央企混改第一枪、中国重工推出首单市场化债转股……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节点上,越来越多的国企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资本市场犹如一场“好风”,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推波助澜。
“补血”实体经济
1997年7月16日上午9时30分,位于上海市黄浦路15号的上海证券交易所里,随着时任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永安手中的锤子响亮一击,“96三峡债券”正式挂牌上市,这是我国首只上市的企业债券。自此,三峡集团在资本市场直接发债融资已有22年。
“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是资本密集产业,建设期投资大,投产后运营成本低,具有稳定的现金流,是债券投资人理想的目标资产。”杨亚表示,多年来,三峡集团通过多渠道、多品种、跨市场公开发行三峡债券,筹措了大量低成本建设资金,有力支持了三峡工程建设、金沙江水电滚动开发、新能源业务,而且为三峡集团开拓海外市场,实现“三在外一回流”(即项目资源、项目筹资、产品销售在境外,投资利润回流)的业务模式奠定了财务基础。
同样在资本市场尝到甜头的还有不少国企。2017年,煤炭大省山西共有4家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再融资150.1亿元,比2016年再融资15.7亿元超出134.4亿元。
“去年省属企业发行债券不仅数额大增,而且发债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种更加多样,出现了绿色债、可交换债券等以前没有的类型。”山西省国资委资本运营处处长任承业介绍。2017年省属企业共发行债券2304.2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发行公司债506.7亿元,同比增长145%(全国公司债融资同比下降60.27%)。
“国有企业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这一现象反映了经过改革后,国有企业的融资更加懂得利用资本市场。”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与以前相比,利用资本市场的国有企业更多,所运用的工具更加丰富。公司债、债转股等都成为国有企业融资的选择项。”
国务院国资委在今年初的央企、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明确提出,2018年要用好资本市场、用好存量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来组合现有资源,大幅增加国企直接融资比例。
在胡迟看来,资本市场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好的资本市场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未来,随着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资本市场将在服务国有企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杨亚也表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助于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不断促进我国传统产业的改革与进步。他透露,三峡集团未来将继续坚持稳健审慎的财务政策,保持健康稳定的现金流,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改善资本结构、提高盈利水平、降低融资成本、夯实偿债能力、加强风险管控,积极维护资信评级和品牌形象,与投资者共享发展红利。
“资本市场不仅是三峡集团成长的‘靠山’,更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杨亚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