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的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60年历史的老煤企,在困难时期曾连续半年发不出工资、企业生存难以为继。但这家企业在2017年扭亏为盈,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这家老煤炭企业脱困的背后,除了煤炭市场回暖之外,更在于从2015年开始的国企改革全面发力。
停薪、早退、辞职
公司曾内外交困几近倒闭
2012年以来,国内煤炭市场持续疲软,原煤价格不断下跌,到2015年一度下跌到每吨不足200元,而当时产一吨煤的成本超过300元,相当于每产一吨煤,就得赔100多元,加上全国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等影响,窑街煤电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窑街煤电集团有限公司海石湾煤矿党委书记唐生福介绍,最困难时期,企业大多数职工近半年没有拿到基本工资,有的双职工家庭一方成员被迫提前退休或停薪留职。企业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工资也按最低标准发放。“中层以上干部轮岗不离岗,一年中有3个月只拿515元工资。”唐生福说,他的妻子也在最困难时期选择提前退休。
唐生福分析认为,除了外部市场影响外,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加速了企业生存危机。
据介绍,企业管理机构臃肿,运行不畅曾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煤炭企业黄金十年里,随着相关业务的增加和拓展,窑街煤电两级机关呈现出了膨胀臃肿甚至人浮于事的局面,这显然已不适应煤炭企业当前“过冬”的要求。
此外,业务的无序拓展也带来了企业内部不少板块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比如在企业内部的建筑安装、建材、机修、冶炼、物流、公共服务板块上,均不同程度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相近的产业产品结构单位,这些单位虽然生产经营规模较小,但都有独立运行的机关职能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小而全的管理机构和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所发生的管理费用,已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尤其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加重了企业负担。
据统计,2015年该公司净亏损6.7亿元,工人工资欠款达2.3亿元,银行负债48亿元。“企业会不会倒闭”“工资何时能正常发放”“拖欠的各类保险能否补齐”……一系列担忧在职工群体中蔓延,伴随而来的是对企业的不满情绪,甚至出现职工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此外,还有不少职工辞职另谋出路,企业生产遭受极大影响,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