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再融资的常态化让上市公司获得了更多的股本资金,正在诱发更多次生现象。
3月14日,今年1月15日方才完成上市的盈趣科技(002925.SZ)公告称,其拟投入高达13亿元人民币购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
盈趣科技的案例只是当下上市公司理财生态的一个横切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18年开年至3月14日以来,亦有743家上市公司出现资金闲置并投向理财产品的状况,合计涉及资金达2422.07亿元。
近年来IPO、增发常态化后,上市公司再将资金以理财形式输送回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的现象,是否背离了直接融资支持实体经济的初衷,也被业内所讨论。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募投需要将银行理财作为现金管理工具无可厚非,但期限上应尽可能的保证流动性,以便实体投入的资金周转;而同样对于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与规模也需进行匹配化监管,实现一级市场的募资行为“融尽其用”。
万亿“理财局”背后
近三年来,上市公司的理财现象正在不断加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2018年初至3月14日,已有743家上市公司投资了2422.07亿元理财产品,较2017年、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20.58%、80.22%。
而若将统计周期进一步拉长,2017年3月14日至今的一年内,上市公司理财整体规模已达1.32万亿,较此前周期增长45.05%。
上市公司出现更大规模的资金闲置,可能与IPO等一级市场规模的扩容不无关联。统计显示,2018年初至3月14日,一级市场股权融资规模已达0.49亿元,超过去年增速的8.49%;此外2017年2301.09亿元的首发融资规模也较上一年增长53.33%。
“上市公司的募资渠道正在增加,除了首发、再融资外,还有可转债等工具,所以也容易带来更大体量的闲置资金,”兴业证券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另外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也是扩大理财规模的内因。”
融资提速与理财扩容正相关的佐证之一,便是不少刚刚在完成首发募资的次新股成为了坐拥闲置资金的理财主体。
例如刚刚签署13亿元理财协议的盈趣科技,在今年初刚刚完成上市。值得一提的是,盈趣科技IPO募资净额仅为15.98亿元,这意味着此次投向银行理财的闲置资金占其募资额的81.35%。
无独有偶,1月5日上市的润度股份(002923.SZ)也出现了高达2.7亿元的理财投资,占其IPO净募资额为3.46亿元的78.03%。而去年12月份上市的德赛西威(002920.SZ),也在今年签下了规模达13亿元的理财协议。
大部分上市公司理财的去向仍然是银行保本理财。以盈趣科技为例,其13亿元理财资金共拆分成4部分分别与民生、平安、兴业和中国银行进行签约;再如2018年以来投资理财只数最多的吉比特(603444.SH),所持有的54只产品中53只属于银行理财。
“因为更多是用于现金管理,要保证安全稳健性,所以上市公司大多会选择银行的保本理财。”北京一家科技类创业板公司董秘表示。
不过,当前也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尝试投资券商资管计划、收益凭证、基金专户等其他产品。
3月14日,千禾味业(603027.SH)公告称拟以5000万元认购华泰证券定期资管产品,并采用1300万元开展国债逆回购;同日良信电器(002706.SZ)也公告称以4000万元投资光大证券的光鑫系列收益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