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红利黄金期已过
根据证监会对各家银行的反馈意见,证监会在规范性、信息披露、财务会计领域均有反馈。城市信用社改制、资产质量、收入影响、应收款项类投资、关联贷款、贷款集中度、员工持股等问题备受监管关注。
1月9日、10日密集更新的五家拟上市银行反馈意见中,证监会要求披露发行人历史上进行过大规模不良资产处置,补充分析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的具体原因及对持续盈利能力的影响。如果不良贷款率高于已上市银行平均水平,需量化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并充分揭示风险。此外包括,贷款五级分类标准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相比是否存在重大差异。
对于应收款项类投资,在监管去杠杆之下,大部分银行以应收款项类投资为代表的同业投资在2017年大幅度萎缩,但部分城商行则逆势增长。对这一现象,若出现大幅增长,则需披露原因。
其中,威海市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应收款项类投资中信托和资管计划大幅增长。证监会要求补充披露信托和资管计划的具体内容及收益情况、发行人该类资产的运作模式、收益来源、资产减值情况、潜在风险、违约可能性及违约对财务状况的影响等。
除上述监管类指标外,有华东城商行人士表示,国内城商行大多为地方的城市信用社改制、合并而来,背后体现地方政府推动意志。从反馈意见看,证监会也关注城市信用社合并过程中出现的资本缺额、风险资产占款、待处置股权确认或纠纷。
“银行依赖资本扩张的时代结束了,银行上市的红利也消失了。”有银行业人士感叹。
银行业传统的扩张模式为,为追求利润,银行快速做大资产负债表,表内以贷款为代表,表外借助券商资管计划、信托等第三方扩张。但表内扩张,受到负债端、资本金和监管指标的约束,通过上市,可缓解银行资本约束的压力,为银行扩张提供动力。
不过,在2017年去杠杆、去通道强监管下,通道被相继斩断,表外回流表内。“理财资金回流表内形成储蓄等负债,倒逼银行拓展信贷等资产端。公司融资需求回升也强化了这一趋势。”有银行高管表示。
前述银行业人士继续分析,银行业已经从追求规模增长,资本扩张转向内生增长。原“上市融资——获得资本——继续扩张”的路径已不具有可持续性。对银行而言,上市动力,一是地方政府推动,做大当地银行等金融业。实际上,多地银行已成为当地缴税大户。二是获取品牌溢价,在实际业务中,部分大型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选择合作银行,仍会要求合作方为上市银行,这也使得银行仍有极强的上市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