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PPP大潮中,碧水源一路高歌猛进。今年上半年,公司新增订单金额达190亿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拓展生态环保领域,碧水源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膜技术、膜设备。
公司董事长文剑平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PPP市场的黄金期还很长,公司将在PPP市场耕耘。公司未来发展的动力建立在技术突破上,建立在民用市场服务方面。这将是公司二次创业腾飞的关键所在。 “云水模式”落地开花
作为PPP领域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碧水源2011年与地方水务平台合资成立云南水务,投资6亿元成为第二大股东。2015年5月,云南水务成功在香港上市,并成为混合所有制与PPP模式下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目前,云南水务在云南省的供排水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并将业务拓展至新疆、山东、江苏及贵州等地区,在全国拥有92个水务项目。
碧水源将云南水务项目称为“云水模式”,即民营水务公司与地方国有水务公司成立合资公司,以开拓某一区域水务市场。其中,民营水务公司提供技术、产品和资金,地方国有水务公司主要提供当地的市场机会。这一模式有利于民营企业打破地方基础设施垄断格局。
“‘云水模式’的成功不是偶然,是新‘公私合营’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云南水务成立三年多就上市。碧水源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先进技术、良好的运作机制加上市场资源,与国企的市场信誉进行有机结合。”碧水源证券部总监张兴说。
近年来,碧水源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迅速复制“云水模式”。目前公司在全国设立了数百家PPP合资企业。其中,碧水源与武汉控股建立了更灵活的商业模式。2013年10月,碧水源入股武汉控股,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14年7月,碧水源与武汉控股组建合资公司。2015年9月,碧水源定增入股漳州发展,再度演绎武控模式。
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表示,公司在华南、华北、西北等“战区”布局了“云水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或许明年开始陆续会出现像云南水务一样的上市公司。“云水模式为碧水源提供了市场和好的项目,而地方获得了技术、产业输入及运营队伍,实现双赢。”
“云水模式”在全国落地,政策对PPP大力推进,使得碧水源近年来持续高增长。公司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17.72亿元上涨至2016年的88.92亿元,5年内翻了5倍;归母净利润从2012年的5.6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8.45亿元,5年内翻了3倍。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95亿元,同比增长23.34%;归母净利润为5.34亿元,同比增长97.73%。
半年报披露后,8月8日,招商证券、建信基金等多达106家机构的153人赴碧水源进行调研。
文剑平表示,能抓住PPP的发展机遇主要在于厚积薄发。PPP项目多与生态环境相关,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涌现的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项目。获得PPP项目需要几个条件,包括资金、技术方案等,同时需要熟悉PPP程序和项目操作流程,而公司在这些方面有很好的积累。
关于资金,文剑平称,作为民营企业,尤其是环保领域的公司规模偏小,经常遇到资金障碍。而碧水源2015年引进国开行作为战略股东,同时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形成了良好品牌,因此融资相对更便捷,且成本较低。
对于国开行2015年战略入股碧水源的意义,文剑平称其为“逆混改”,除了业绩方面的提升作用,“对公司规范性经营等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公司的优势在于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方面,从技术、设备、建设到运营,贯穿整个环保产业链。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环保公司的地方。”文剑平说,“不少公司做PPP项目,主要靠融资的收益率或赚取工程建设利润。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设备和技术产品供货能力。以景观方面为例,我们自己有苗木,早在PPP开始之前就组建了生态公司。城市灯光方面,我们收购了良业环境。尤其是在污水处理方面,有核心设备膜系统,在PPP业务中比别人多挣一份钱。”
据介绍,碧水源是全球除GE外唯一一家覆盖全部膜产品类型的公司,目前年产能包括微滤膜和超滤膜1000万平方米、纳滤膜和反渗透膜600万平方米,以及100万台以上的净水设备。近年来,另一个重点推广品种为DF膜,MBR+DF的组合工艺可以将水处理至地表水III级以上。
PPP项目带动膜设备销售
近年来,PPP热潮席卷全国,作为建设重点之一的生态环保领域,更是成为众多企业眼中的“唐僧肉”。央企基建公司、园林类公司等纷纷涉足环保领域,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对于碧水源PPP业务的经营特点,张兴直言,公司PPP拿单策略与北控、首创等运营公司不同,公司更看重PPP项目转化为EPC合同,以带动公司膜设备方面的销售。筛选PPP项目时,主要瞄准水敏感区域。比如,北京、云南、新疆等地对水质比较重视,属于水质要求比较敏感的区域。同时,公司注重PPP风险的防控。如果当地政府PPP投资严重超过当年收入总量的10%,或者BT形式项目占比较多,通常不会去做。“上游有银行的安全保障,下游有政府的信誉担保,同时有切实的收入来源。因此,PPP业务风险相对较低。”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发改委财政部PPP双库专家薛涛分析,目前环保上市公司参与PPP项目主要通过三种模式。首先,类似北控、首创的模式,在传统特许经营时代奠定了一定优势,以重资产为主的BOT模式。这种方式下,项目未来二三十年的运营成为收入来源的基础,需通过控股将项目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并表。这是传统的模式。
其次是中建中铁、东方园林一类公司的模式。这些企业之前并没有涉足环保领域。由于这轮PPP采用可用性付费工程主导的模式,以工程建设为主,这些企业获得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带来业绩快速增长。东方园林的项目更多是以景观、生态项目为主的BT拉长模式,涉及后期运营较少。
碧水源模式属于第三种。公司有膜技术,通过合资公司方式,以较小比例持股,获得项目建设资源,拿下膜升级改造工程。这也是公司过去几年业绩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
采用哪种“打法”主要和公司核心优势相关。“碧水源并非以工程见长,东方园林在园林工程上具有优势,而北控首创没有工程公司,主要和央企工程建设商合作。”薛涛说,“碧水源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膜设备,拼工程建设没有优势。因此,公司主要瞄准有再生水升级或者地下污水处理厂的项目,用MBR(膜生物反应器)膜技术参与竞争。”
对于碧水源模式的PPP订单范围是否较窄的问题,薛涛认为不一定,因为合资合股模式会圈定不少地方政府项目,且有些项目可能不会以PPP的方式产生。
在PPP发展的新形势下,碧水源模式遭遇一些变化。业内人士认为,“碧水源模式,当地公司占股比例高,可能难以解决当地政府关心的资金来源问题,未来这种模式可能受限较多。”
目前,PPP项目以黑臭水体治理为主。“据统计,污水处理厂投资总额在一个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中只占20%,且越来越多的污水厂项目打包到了河道治理中,因此碧水源的份额相对以前的污水厂升级改造出现下降。”上述人士透露。
安信证券研究员邵琳琳则表示,当前市场对碧水源的未来发展存在争议,担忧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市政工程订单占比增加,收入质量下降;PPP项目监管趋严,利率上行;水治理行业的长期市场空间有限。
对此,碧水源执行总裁程发彬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公司通过三种方式解决PPP融资问题。传统方式是直接注资成立合资公司。其次是碧水源和当地的合资公司、国开金融等金融机构一起设立规模较大的基金,解决合资公司PPP项目资金来源的问题。目前采用这种方式较多。第三种是碧水源为合资公司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解决其项目配套资金来源问题。相当于碧水源解决了PPP项目大部分融资问题。
针对黑臭水体治理项目打包的情况,程发彬表示,公司以前很多项目是单个的污水厂,现在则是包括污水厂、河道治理的大型环保项目。公司膜设备销售收入的绝对值在增加,只是由于生态工程等收入快速增加,膜设备业务占比有所下降。在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碧水源董秘何愿平表示,“在黑臭河治理方面,碧水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司目前处于调整期。”
关于目前情况下的发展策略问题,程发彬表示,“通过并购形成完整产业链,或者联合施工能力较好的央企联合投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