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薇萍 编辑 林坚
酷暑难耐的盛夏时节,上证报记者随上海期货交易所2017年第二期有色金属(铜)产业培训团到达安徽铜陵市,并没有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气息。出租车师傅告诉记者,“这里没什么铜矿了,都挖得差不多了。”
这种情况在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证实。铜陵有色集团有色商务部高级经济师徐长宁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原料基本都靠进口,自产铜不到5%,资源对外依存度达到95%以上。
不过,这并不影响铜陵有色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根据该公司公告,铜陵有色铜冶炼产能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2016年公司阴极铜年产量达到129.79万吨,居国内首位。
一直以来,铜的走势具有对宏观经济的良好预测能力,被业内称为“铜博士”。在周期题材风起云涌的2017年,“铜博士”涨势比钢铁、煤炭等黑色系商品慢了半拍。
据文华财经统计显示,沪铜期货指数今年以来的涨幅仅为11.31%,明显落后于螺纹指数(35.53%)和郑煤指数(16.80%)。在资本市场上,申万行业指数也显示,钢铁指数今年以来已上涨26.86%,煤炭开采指数涨幅也达到15.46%,而铜指数仅上涨了9.33%。
“铜博士”是失灵了,还是蓄势待发?解密“铜博士”之旅就从位于铜陵市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的铜陵有色集团旗下企业金冠铜业开始。
消费新亮点推升铜产业景气度
从金冠铜业的精炼车间到电解车间,物理距离不到100米,铜却在两个车间实现了从阳级铜到阴极铜的转变。在嘈杂的作业声中,金冠铜业购销管理部主任陈玲拉高了嗓门告诉记者:“每天有近1500吨的阴极铜从这个车间生成,即使碰上全厂大检修,这里的生产也没停过,24小时作业,全年无休。”
记者发现,偌大的车间鲜少看到工人,整个生产线基本都由机器人把守,而炉子里冒出的绿色火苗,以及门外忙碌装卸的货车队在提醒人们,这里是世界一流的铜冶炼基地。
“阴极铜销量一直很好,厂区除了几千吨库存用于流转,基本上没有积压库存。”陈玲说,每年有40万吨电解铜在这里下线进入全球市场。
据介绍,今年以来,铜箔、板带及铜管消费明显好于铜杆消费,其中,铜箔最具亮点。铜陵有色旗下企业铜冠铜箔副总印大维对上证报记者表示,铜冠铜箔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4亿元,是去年同期净利润的7至8倍。
“为应对旺盛的铜箔需求,铜冠铜箔公司正在铜陵建第三个生产基地,并将加快建设年产2万吨高精度电子铜箔项目。”印大维说。据其介绍,铜冠铜箔在合肥、池州已有二个生产基地,具备年产各类高精度电子铜箔3万吨生产规模,其中锂电池用铜箔产能7500吨/年。铜陵有色铜箔制造规模为中国本土企业第一位。
刚刚出炉的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预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铜陵有色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76%至419%。与此同时,江西铜业业绩也同比增长60%至80%,云南铜业同比增长925.84%至1205.62%,盛屯矿业预计同比增加300%至350%。
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公司业绩大增,与有色板块商品价格上涨密切相关,也从侧面反映了中长期铜消费市场需求还将维持增长。
根据安泰科最新报告,中国铜消费以电力行业为主,占比为50%左右;其次是空调制冷行业,2016年占比为15%;其他主要行业还有建筑、交通运输、电子等,占比在7%至10%。有意思的是,一些新的消费增长点正在形成。
铜箔旺销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受访人士普遍认为,在交通运输领域,新能源汽车对铜消费的驱动会日益显著。目前,纯电动汽车(轿车)平均用铜量为83公斤/辆,而电动公交车用铜量远超轿车。中国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500万辆,充电站1.2万个,充电桩450万个,这将给铜相关产品带来长期稳定需求。
“2017年全球电动汽车以及电动大巴的铜消费量将达到18.5万吨,2027年能达到174万吨。”国际铜业协会对外事务经理朱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