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增持多是“老司机”
兜底增持这一行为早于2015年7月出现,当时在A股市场持续大幅回落的背景下,一些上市公司采取了这种新颖的护盘手段。据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统计,2015年7月至9月,一共有1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兜底增持公告,其中,奋达科技和凯美特气两家公司在今年是第二次使用兜底式增持手段,可谓是“老司机”。
资料显示,奋达科技董事长肖奋在2015年的8月27日对员工承诺,凡2015年8月27日至31日期间净买入公司股票,且连续持有12个月以上并在职的,亏损由他兜底。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注意到,肖奋喊话后的一年时间里,奋达科技股价基本都在12元以上,高于喊话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11.66元,最终没有逼得他出手“兜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那么好运,如暴风集团,在喊话增持后,股价反弹幅度曾一度超过30%,但在一年期限后,该股股价依旧下跌,表现不佳。如今,暴风集团股价只有当时倡议员工增持时股价的三成多。
在2016年初,也有东方海洋、旷达科技以及双塔食品实施过员工兜底增持倡议,其中,除东方海洋目前走势不俗,股价在当时倡议增持日之上外,其余两家公司股价均在当时增持倡议时股价的附近。
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注意到,今年除了东方金钰外,所有发起员工兜底增持倡议的公司都来自中小创,其中多数来自创业板公司,不少都是“老司机”,如暴风集团、智慧松德、乐金健康等,但从其股价走势来看,兜底增持这一举措对投资者并没有参考价值,反而成为“买套”的陷阱。上海证券分析师屠骏表示,内部员工买入“兜底”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产业资本增持行为,且似乎对于股价的心理支撑更大。
屠骏还指出,股东增持或减持的信号固然值得关注,但不能忽视股东增持背后动机的复杂性,故只能参考而不应成为投资人决策的核心依据,应整体重视,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