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公司高送转“套路”被戳破
“脸红”后纷纷修改方案
■一 帆
最近,高送转概念股正在涨停与跌停之间寻找自己的合理位置。
此前,高送转通常与市场资金青睐的新股次新股相伴生,一直被视为支持股价涨停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近年来新股发行上市数量的增多,相关高送转案例也急剧增多,并且从“10转10”到“10转15”,“10转20”,甚至“10转30”,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尽管交易所发布提示,表示转增红股仅仅是股东权益的内部调整,不代表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发生本质变化,送转后每股收益还会因股本扩张而下降,利润摊薄,但受资金驱动影响,相关股票仍然成为不明就里的投资者炙手可热的投资标的。
然而,很多上市公司利用“高送转”吸引资金追捧实现股价涨停甚至多个涨停的逻辑,将送股方案与大股东减持行为结合,为其后续减持打掩护,使“高送转”几乎沦落成上市公司进行股价操纵的工具。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天龙集团,公司于2016年11月17日晚间公布高送转预案后,一个月内大股东便减持套现13.25亿元。
进入2017年,沪深交易所对于“高送转”的问询密度空前加大。仅在3月下旬的一周时间里,火炬电子、千和味业、凯中精密、东音股份、江苏神通等多家上市公司因为“高送转”收到了交易所的问询函,问询内容包括“高送转”与公司经营规模和业绩是否匹配、与相关股东减持是否关联、方案合理性及可行性等。
虽然前期高送转指数已经出现调整,但直至4月8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一番表述之后,次日高送转概念股股价应声而落,随后,修改送股方案,修改减持方案的公司也开始涌现。转眼间,高送转从利好转身为利空了。
其实,国际上,像苹果公司那种通过保持业绩高增长和股价高增长,使股东通过高溢价实现更大收益作为回报的例子也有不少。给予股东回报是多种形式的,并不拘泥于分红或送转股。作为回馈投资者的一种方式,送股与转股只是资金来源的不同,无论送多少,感情上说,总是好过没有回报。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司送股方案应该是诚心诚意的,没有附加条件,不带套路,不设陷阱。
因此,在看到前期推出高送转方案的公司在遭到刘主席棒喝后,忙不迭地发布公告修改方案,除了一声叹息,也诚心诚意为监管层的苦心点赞,希望上市公司能够以此为前车之鉴,用心于公司经营与治理,成为扛得起股东期盼、员工期盼,扛得起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资本市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