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在经历了一场席卷全球的周期性调整后,有色行业终于迎来复苏和回暖。从今年以来,多种有色金属价格一改跌势持续上涨。与之对应的是,行业多家上市公司业绩逐渐复苏,并交出了靓丽的三季报。
市场环境好转导致公司业绩好转,这是习惯性逻辑。实际上,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上市公司的每一步发展举动,都是影响整个市场走向的蝴蝶翅膀。市场环境好转离不开业内公司的每一步发展举措,这些公司才是带来这场春风的推动者。
中金岭南就是其中代表性的一家。拓展全球资源、开发新型技术、积极升级转型等,种种举措既是中金岭南良好快速发展的需要,也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将继续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实现主营业务升级转型,提升公司产品综合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中金岭南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努力建设成为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发展为基础、更具影响力的多种金属国际化矿业公司,为社会贡献更多价值。
创新供给侧结构改革
中金岭南的前身是1984年创建于深圳特区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深圳联合公司。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在深圳的窗口企业,又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中金岭南从一开始就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创立中国第一家财务公司,试办中国第一个期货交易所;从国内首家派生分立上市,到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首家绝对控股收购发达国家市场资源等,中金岭南一步步从一家以贸易为主的窗口企业,成长为如今的现代综合性跨国企业。
通过创新,中金岭南获得了市场认可。2003年,入选深证100指数;2004年被广东省评为百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先进企业,连续多年位列深圳市一般贸易出口第一名;2005年入选沪深300指数,成为众多投资机构看好的极具价值的成长潜力股;2006年成功实现销售收入、净资产、净利润“三个突破”。
时光荏苒,当下又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供给侧结构改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推进都为有色金属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条件。作为原材料工业为主的有色金属行业,如何以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中金岭南的做法值得借鉴。
改造传统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让创新创造和市场规则相融合。在矿山板块,中金岭南充分利用海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形成产业合力。努力寻找机会,强化对优质矿山的资源掌控。在冶炼板块,推进韶冶厂和丹冶厂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发展深加工和综合回收产业,打造铅锌“精品”冶炼。
在新材料板块,加快形成与智能制造相适应的产品研发体系,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在建工板块,以有效整合为重点,努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实现集约化、品牌化、科学化运营。大力发展与公司实体产业紧密关联的金融产业。通过加强广东自贸园区、前海深港合作区的政策研究,进一步促进公司产融贸结合,联动发展。
在环保板块,以有色金属矿山、冶炼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业,努力发展成为集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工程实施、环保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型环保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采用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实现环保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快速提升。
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公司业绩稳步回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金岭南实现营收110.96亿元,净利润1.64亿元。其中,净利润同比增长62.1%,创下增速新高。
多元发展破冰之路
对整个有色行业来说,2015年始终是一场难以忘怀的“严冬”。
在供需失衡、美元走强、基金做空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有色金属价格全线探底。2015年三季度更是呈现断崖式下跌,行业陷入大面积亏损境地,企业普遍步履维艰。在这样的极端行情下,中金岭南也难以避免寒意。
为了渡过难关,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中金岭南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迅速出台运营改善计划和成本削减计划,全年降低成本达9000多万元。
不仅如此,中金岭南更以多元化产业发展开启破冰之路。半年间,中金岭南完成矿山、冶炼、新材料、贸易、金融、建工、环保七大板块的战略布局。
2015年10月26日,中金岭南正式进军环保产业,出资3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广东中金岭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主业为有色金属矿山、冶炼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
2015年11月17日,出资1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广东中金岭南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2015年12月11日,出资5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广东中金岭南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成立两家子公司,中金岭南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工程总承包等服务,协同发展设备制造、工程承包、技术输出、劳务输出、咨询服务、建设监理等服务能力。
此外,中金岭南还组建矿产资源事业部,将矿山企业纳入统一管理;成立了贸易事业部,启动“大营销”平台建设。
这些举措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今年以来,中金岭南的业绩逐季好转。值得注意的是,中金岭南2016年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2452亿元,主要用于尾矿资源综合回收及环境治理开发项目、高性能复合金属材料项目、高功率无汞电池锌粉及其综合利用项目、新材料研发中心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有券商在研报中指出,对尾矿资源进行综合回收利用,能实现对矿山资源的“吃干榨净”,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同时,公司在加强铅锌采选冶炼业务的同时,积极加码新材料业务,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上市发展逐渐演变为中金岭南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活跃的元素。借助资本市场,中金岭南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中金岭南表示。
1997年1月23日,“有色中金”以2000万股普通股A种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开创了有色企业在深圳上市的先河,也成为国内首家派生分立上市的企业。上市后仅1年,岭南铅锌集团公司认购配股项目启动。1999年4月,“有色中金”与韶关岭南铅锌集团(含凡口铅锌矿和韶关冶炼厂)成功实现了跨地区资产重组,公司正式更名为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2015年,中金岭南累计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27.78亿元,最高总市值接近60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支持。同时,公司不断发展和优异业绩也给股东带来了丰厚回报,累计实现现金分红15.52亿元。20年来,中金岭南的总资产增长约16倍,净资产增长约19倍,总市值增长约24倍。
全球拓展优质矿山资源
中金岭南能成为国内铅锌矿企龙头之一,与公司一直秉承“资源拓展”战略不无关系。
根据公司2015年年报,中金岭南在国内拥有大型铅锌矿山——凡口铅锌矿和盘龙铅锌矿。同时,公司在海外收购的佩利雅公司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多米尼加等地拥有铅锌铜金锂等多种金属矿山。目前,公司探明的铅锌金属资源量上千万吨,年产铅锌精矿金属量超过30万吨。
此前,通过与韶关岭南铅锌集团跨地区资产重组,中金岭南拿下了位于广东的凡口铅锌矿。后来,凭借战略眼光,公司通过精心运作开疆拓土,成功实现从广东到广西、从国内到国际的三级跳跃。
广西盘龙矿是中金岭南2008年控股收购的铅锌矿山,位于广西武宣县,属大型铅锌矿山。对于开发广西市场的战略意义,在公司西进战略项目规划书可以找到答案。“入主盘龙、立足广西、放眼东盟”。中金岭南以广西为支点,全面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收购广西盘龙矿后,中金岭南铅锌资源储量大幅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资源与产品全球配置是市场对企业的要求,国际化经营成为发展潮流。2009年,中金岭南在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以每股0.23澳元的低价,闪电收购澳大利亚佩利雅公司50.1%股权,成为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首家绝对控股收购发达国家市场资源的企业。
这起海外并购,带给中金岭南的不仅仅是一些矿山,还有海外资源拓展的“孵化器”和“桥头堡”。收购以来,中金岭南从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各个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加速产业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文化国际化,推动了公司整体管理和经营能力的提升,协同效应逐步发挥。
在良性循环之下,2011年,中金岭南公司以佩利雅公司为平台,再举海外并购大旗,将拥有丰富铜、金、镍、锂资源的加拿大全球星矿业公司收入麾下,一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金属跨国强企。这次收购,不仅使中金岭南完成多金属国际化战略转型,还开创了利用海外开发平台收购全球资源的新模式。
根据券商研报,中金岭南铅锌矿资源储量丰富,金属品位高、伴生金属种类多,在海内外均拥有多处金属矿山,是国内领先的资源型企业。随着矿山改造工程和勘探选矿项目进一步完成,长期来看公司具备较大的资源优势。
“中金岭南将以多金属国际化战略为导向,以资产管理、资源开发、资本运作为重点,探索各种经济运行模式,全面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围绕主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进一步拓展以资源为依托、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国际化产业布局。”中金岭南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努力寻找机会,强化对优质矿山的资源掌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