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银河生物(000806.SZ)宣布拟聘任刘杰博士为公司总裁。
8月2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苏州银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苏州银河)独家采访了刘杰博士。
公开资料显示,51岁的刘杰是一位美籍华人,有着药理学博士的学位。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美国加州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曾供职于美国药典、默沙东、阿斯利康等知名医药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刘杰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是美国药典公司,“呆了18个月,但是这个公司主要是研发早期技术,而我想学习整个做药的过程,从研发到生产等等,所以我选择去了默沙东。”刘杰透露。
“我在阿斯利康做了十年,但是存在上升的天花板,很多决策的事情,我作为一个外籍人士参加不了。”
2010年,刘杰和一帮朋友选择回国创业,先后创建了两家公司。
2015年,他担任南京银河生物的总经理,成为了领导银河生物全面转型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成员。对于51岁的刘杰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21世纪》:为什么会选择回国创业,又会选择与银河生物一起合作呢?
刘杰:我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和银河生物大股东的董事长潘琦是校友,他也是南大的。也是校友会的朋友进行牵线搭桥,我和潘琦董事长经过两次见面,就确定一起合作。我们双方的理念比较一致,生物医药不是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业,要做长期的投入准备。更重要的是,肿瘤的免疫治疗在近三年来才取得了突破进展,我们不想错失这种发展机会。如果自己单独创业,在资金和时间投入上会很长。和银河生物合作,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能够给我们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发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21世纪》:肿瘤免疫治疗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吗?
刘杰:这是肯定的。肿瘤具有发病率高、隐蔽性强及致死率高等特点,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与老龄化的加剧,癌症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过去治疗癌症,只有放疗和化疗这几种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最终治疗癌症,仅仅是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有时候就几个月。但是,免疫治疗方法的突破之后,治愈癌症的几率就变得很大,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2013年《科学》杂志将肿瘤免疫治疗评选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标志着免疫治疗已树立其抗肿瘤的优势地位。
《21世纪》:银河生物目前的医药团队,多数都是海归精英,如何将他们打造成一个优秀的团队呢?
刘杰:我打造团队的时候,是注重方向性,都是技术互补性人才,他们之间的交叉性很少。有的人做早期,有的人做后期,几乎没有一个人能从头做到尾。我需要的是在每一个环节里面的负责人,都是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例如,做抗体这个环节,就是董欣博士,他先后在匹兹堡大学肿瘤所、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拥有近20年的生物医药研究开发经验,主要从事抗体大分子药物、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开发。
很少有人在抗体方面能比他知道的更多,但是抗体之后,在临床方面的表现如何,就需要其他人才。
周宏林博士有12年的大分子药物研发、临床试验和管理经验,这一块就交给他负责。因为做的是大事业,就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做成,他们也都明白这个道理。我更多是希望能利用自己的专业和经验,与团队一起利用生物技术突破契机,构建“以靶向小分子药、生物大分子药和细胞活性药物为主”的创新药物研发生产体系,定位全球药物研发领域最前沿的团队。
《21世纪》:银河生物目前与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合作,有哪方面?
刘杰:与南京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和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高翔教授的合作。高翔教授是“模式动物与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也是这个领域的全球顶级专家,他的模式动物研究所里有45万只、2800型的人源化小鼠,这对于我们进行药物开发时候,可以把人的基因导入小鼠体内,用作人类抗基因组、人体免疫细胞、人体肿瘤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这是其他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
另外,和四川大学的合作,主要是在CAR-T项目技术开发,包括具有知识产权的VEGFR-1阳性的肿瘤和CD19阳性的血液系统肿瘤的CAR-T治疗药物。肿瘤特异性抗原稀缺是阻碍CAR-T疗法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公司正在通过一系列工作筛选新的抗体,支持CAR-T技术的开发。公司也在致力于将CAR-T技术应用到细胞能够通透的实体瘤上,包括胰腺癌、肺癌等。目前,公司有2个产品正在进行GMP条件优化,希望能够在最短时间里具备申报临床条件。
《21世纪》:为什么此次非公开发行要收购维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刘杰:此次非公开发行其中之一,就是收购维康医药集团100%股权,这样可以获得两家优质的医院资产(沈阳维康医院和沈阳沈北维康医院)以及相关的医药、医疗器械批发销售的资质及其成熟的市场渠道,奠定公司医疗服务业务的基础。这对于我们的药物研发来说,可以构建以生物样本库、精准治疗实验室、大数据中心为核心架构的精准医疗及健康管理中心,打造以基因检测与疾病预警为先导、个性化用药与药效评估为中心、康复管理与移动医疗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精准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真正实现精准医疗技术与临床应用需求相结合。
要想在这一领域站稳脚跟,未来3-5年非常关键。我自己每天都感觉到时间不够用,必须尽快在两三年之间把医药平台的架构搭建好。长期来看,我们希望成为全球一流的生物医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