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等行业面临猴年"第一枪":供给侧改革
生意社02月16日讯
“虽然传统的建材行业进入比任何一年都要冷的冬天,但在中央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指引下,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丝可以借光的温暖。未来五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和新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仍给企业带来发展空间。”新疆天山建材集团党委书记张丽荣说。
对建材行业来说,即将到来的猴年承压巨大,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否则难以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据记者了解,去年一年,我国近半数水泥、平板玻璃企业亏损,水泥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170亿元,平板玻璃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30亿元。传统的建材行业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供给侧改革是为了提供有效需求
为此,新年伊始,新疆打响了供给侧改革第一枪:在全国率先进行水泥错峰生产,所有水泥生产企业停产5个月。张丽荣介绍说“这个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今年的前4个月先停产,然后旺季再停1个月,这样大致能去掉40%的产能,加上国家从2016年起正式取消低标号水泥,又能去掉10%的产能,两项相加,今年新疆水泥将化解一半的水泥产能。”
通过供给侧改革提供有效需求是2016年建材业企业的头等大事,专门开发高附加值特型建材的久立特材近日与钢研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有潜力的高附加值建材产品。这家企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与钢研总院合作,在金属功能材料、难熔合金等领域拓展,面向军工领域提供高端合金管材等新产品,同时发挥自身在新材料方面的优势,向油气管线行业提供有效需求。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大部分建材业企业、建筑部品企业在谈及供给侧改革时,都提到了有效需求。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建材业企业曾经陷入痛苦的无效需求泥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管线企业高管说:前几年,一些管线企业听了一些没被证实的小道消息,就开始乱上马、乱投资,西气东输火爆时,就跟着西气东输走;南水北调热门时,又围着南水北调转,结果很多花巨资投入的生产线或产品,由于计划生变而使投资一事无成,当年认为是新产品的反而成了老产品和过剩产能,不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付诸东流,还使资金长期积压,造成恶性循环。“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陷入解套的境地,前面的矛盾没解决,后面的问题又形成。”这位企业高管表示。
“这都是由于没有把需求进行有效的分类。由于信息滞后,很多‘无效需求’被当作‘有效需求’,结果事过境迁,又出现了一批新的过剩产能。”找钢网创始人王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建材业的每一个细分领域,既有自己的痛点,也有自己的亮点。比如对传统的钢材、线材领域,关键点是‘保价代销’。如果抓不住这个关键点,很可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东认为。
因此,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一头要牵着用户,另一头要托着企业,做到敏捷采销、快速周转,大幅提升资金周转率,同时要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平台支持供给侧改革,向生产企业提供全面、专业、高效的管家式服务。“尤其要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分析,不要盲目上马一些已经无效的产能和产品。”王东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