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助推达标
“两重”在资产减值方面的会计选择也能很好地分别体现两公司在2012年的盈余管理动机。
*ST二重的2012年资产减值损失为3.35亿元,主要体现在四季度的3.18亿元突击减值上,而公司在2011年仅有不到1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对比起来,一重在2012年资产减值损失为1.88亿元,同比下降了23%。
由于两公司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集中在坏账准备计提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上,表4列出了相关明细数据与比例。*ST二重在2012年进行了1亿元左右的坏账准备计提,而其2011年的数值是-300万元;对应公司的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余额之比从2011年底的4%提升至2012年底的6.6%。然而,一重却报告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公司2012年的坏账准备与应收账款余额之比为10.7%,较2011年底的11.3%反而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一重2012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仅为1.88亿元,较2011年的2.43亿元计提下降不少,而同期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已由2011年的107亿元上升了20亿元。
再来看存货跌价准备,*ST二重在2011年计提了不到1亿元,但在2012年大幅增加计提至2.32亿元,导致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与存货账面余额之比由2011年的1.9%剧增至2012年的5.7%。而一重的存货账面余额一直较*ST二重高出20亿元左右,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在2011年和2012年均为负值,其两年的存货跌价准备都仅为8700万元。对应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与存货账面余额之比在2012年仅为1.1%,较2011年的1.2%还略有下降。由此可以判断*ST二重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方向也与一重相反。
政府补助补缺营业外收入
从图2可以看出,“两重”的营业外收入净额的变化走势截然相反,在2012年四季度最为突出,这体现了两公司在年末出于各自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向。一重2012年营业利润为-2.2亿元,公司主要靠三季度的1.17亿元和四季度的1.74亿元营业外收入使全年营业外净收入高达3.02亿元。凭借这笔巨额“外快”,公司实现了盈利2934万元,成功避免了亏损以及2013年可能面临ST的窘境。一重的营业外收入明细表明,公司在2012年收到财政扶持款1.23亿元,这笔款项是一重营业外收入同比增长9000万元的关键。
再来看*ST二重,公司的2012年营业外收入不到1900万元,而2011年则高达1.36亿元;另外,公司的营业外支出由2011年的不到800万元激增至2012年的7550万元,导致营业外收入净额约为-5700万元。*ST二重年报中的明细表显示,主要原因是政府补助由2011年的8100万元降低至2012年的1100万元,以及2012年新增的近6000万元的合同预计亏损。
一重变更会计政策增利
一重于2013年3月2日批准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两项会计估计进行了变更。据笔者估算,这两项非现金性的会计政策变更预计2013年将为一重的净利润贡献约2.5亿元。
首先,公司将对7至12月账龄的应收款项进行坏账计提的比例由5%变更至0.5%。一重在2012年末有18.85亿元相应账龄的应收账款,仅此一项全年可减少约8500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
其次,公司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较2012年的水平大幅提高了约60%左右。比如,机械设备与动力设备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9年和11年调整为14年和18年。一重的2012年末固定资产账面原值为88.77亿元,年内折旧费用共为6.47亿元。按照机器设备及运输设备的平均折旧年限在2013年调整后增加为16年的假设,可估算出新的年度折旧费用约为3.35亿元,较之前降低2亿元。由于新的会计政策从3月初开始实施,可以判断折旧政策的变更将增加2013年全年净利润约1.67亿元,对一季度的实际影响约为1670万元。
2013年业绩或反转
*ST二重于7月18日公告称,国资委已批复对其持股71.47%的控股股东中国二重集团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下称“国机集团”)的重组,中国二重集团整体产权将被无偿划入国机集团。国机集团接手*ST二重后,必然会将公司在下半年扭亏为盈,从而摆脱退市危险。根据前文的分析,*ST二重在2012年末或隐藏了大量利润有待释放,由于2013年一、二季度重组尚未完成,公司并无动机报告利好。接下来不管是新的控股股东国机集团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还是*ST二重将跨年度转移的利润进行释放,都将极大地改善公司的业绩。
而对于一重而言,2012年的微利已经较大幅度透支了2013年的业绩。如果重型机械行业在下半年不能快速复苏,可以预料一重仍将纠结于报告微利还是一次性巨亏的选择之中。从3月2日对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两项会计政策的变更来看,公司仍在努力维持微利目标。一重在2013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及现金流较上年大幅恶化,也许仅仅是对2012年四季度正向盈余管理的反转。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会计与财务系副教授。该校全球运营领袖CLGO项目MBA学生陈嘉凌、 刘远东、曾贞亦有贡献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