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下半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的大唐电信于4月8日正式公布了2012年度财务报告。公司重组后的第一份年报不负众望,2012年全年实现的营业收入、毛利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61.83亿元、11.27亿元和1.69亿元,较2011年年报公布的数据分别大幅增长了36.82%、42.75%和582%,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88.53%下降至72.25%,偿债能力显著增强。我们认为,大唐电信2012年优异的财务表现一方面是由于重大资产重组带来的资产质量及竞争力的改善,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公司市场开拓力度的加强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近期,大唐电信又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停牌,意味着公司新一轮重大资产重组已经启动。尽管本轮重组的具体内容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再次重组后的大唐电信很可能又将“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我们建议投资者持续关注该公司。
一、“多轮”驱动,营业收入强劲增长
大唐电信是我国国家科研院所改制上市的第一家股份制高科技企业,业务涉及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政府公共服务和行业信息化市场等各个产业领域。为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大唐电信进一步明确了“以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应用、终端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展增值业务与移动互联网业务,使公司成为细分行业综合领先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的战略定位,建立了面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业务体系,以及面向市场以客户为核心的运营模式。
大唐电信201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83亿元,较2011年年报公布的数据增长了36.82%,经营规模和利润总额均创历史新高。订单规模的增长对大唐电信2012年营业收入的增长形成了有效支撑,报告期公司累计实现合同74.34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18.26%,其中,重大增发重组带来的新增合同14亿元,占合同总额的18%。
从主营业务收入结构来看,软件及应用板块2012年实现收入31.43亿元,为公司第一大业绩来源。报告期,公司的软件及应用业务在电力、煤炭、水利、国土应急灾害监控、智能交通等领域取得突破,未来增长潜力仍然巨大。
集成电路设计板块2012年实现收入17.27亿元,为公司第二大业绩来源。重组后的大唐电信,已经成为了国内极具领先优势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公司的金融社保卡芯片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在四大国有银行取得突破,智能卡获得中国银联卡供货的全部资质,联芯科技在L1810智能手机芯片方案的突破等,将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该板块未来增长前景不可限量。
终端设计板块实现收入12.37亿元,为公司第三大收入来源。在终端设计领域,大唐电信通过优势产业聚焦,重点发力特色产品,手机解决方案在智能机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手机平台覆盖国际主流手机芯片厂家,支持TD-SCDMA、WCDMA、EVDO三大通信制式,解决方案涵盖高、中、低档产品,产品线全面,竞争能力大大增强。
移动互联网板块实现销售收入0.64亿元,较2011年增长明显,且毛利率水平提高10.92%。移动互联网方面,大唐电信在教育领域形成突破,与中国教师报携手共建“教育通”云平台,在车联网领域、金融信息移动服务领域开始布局,网络媒体监测服务业务继续发展,为公司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板块增长潜力巨大,未来有望发展成为公司主要业绩来源之一。
二、创新创造价值,管理提升效益
2012年全年实现的毛利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11.27亿元和1.69亿元,较2011年年报公布的数据分别大幅增长了42.75%和582%。我们认为,报告期大唐电信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双双增长的驱动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报告期内的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进一步优化公司产业结构,业务整合拓展了公司在集成电路设计、终端设计领域的产业布局,增强了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产业控制力,从而带来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的大幅增长;第二,市场开拓力度加大,效果明显,进一步增加了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第三,公司管理层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大唐电信2012年盈利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公司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较上年均有所增长,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也均有所下降。
尽管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均表现优异,但由于财务费用增长较快,致使公司营业利润表现未达预期,未来随着导致研发和财务费用增长因素的消除,预计该两项费用将稳中有降,大唐电信今后的业绩也将因此迎来超预期增长。公司2012年发生财务费用2.24亿元,同比增长47%,主要是报告期内扩大经营规模借款增加,导致利息相应增长。目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开始好转,已经从去年的88.53%下降至72.25%,随着资产负债率的进一步改善,未来公司的财务费用有望得到控制,从而对业绩增长形成“正能量”。
2012年公司研发投入6.99亿元,较上年增长33.07%,加大了在智能终端芯片、智能卡芯片、物联网及智慧城市软件平台、智能手机等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虽然研发费用对公司短期利润有较大的负面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研发投入的加大,可以推动公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2012年,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集成电路设计新产品贡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15%,有效贡献了收入增长。
三、金融IC卡、智慧城市、4G网络等市场蓄势待发,大唐电信有望超预期增长
随着产业融合的加深和LTE的演进,集成电路产品功能进一步多样化,利用各种成熟的特色工艺,集成了数字和非数字的更多功能,智能卡芯片金融化加深,智能终端芯片制程、应用集成与融合进一步推进,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放大。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将成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目前,银行业正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换芯”运动。根据央行要求,到2015年,银行卡将全面告别磁条卡,走入有“芯”的金融IC卡时代。从产业角度,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链条有望产生一个容量高达数千亿元的市场蛋糕,特别是IC卡制造商明显受益。银行卡“换芯”已经进入爆发期。大唐电信作为全国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商,其银行IC卡产品获取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行业IC卡类产品供应商入围资质。大唐电信在我国银行IC卡迁移进程中占据领先位置,智能卡业务继续保持通信智能卡市场份额,并拓展了移动支付、“小帮手”等新的业务。
随着市场对于2013年下半年4G牌照发放的预期,以及芯片公司和手机厂商对4G网络的支持,预计2013年中国支持4G网络的智能手机出货比例将达到11.0%,到2016年将达到42.6%,与届时占比55.6%的3G技术一起成为主流的手机制式。大唐电信新并购的联芯科技,是国内目前通信SOC芯片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特别在TD-SCDMA和TD-LTE芯片设计领域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联芯科技的L1810智能手机芯片方案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款L1810智能机年出货量近百万,引领联芯智能方案跨入主流芯片市场。
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和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提高阶段,需要通过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并带动城市整体在生态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和和谐民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大唐电信抓住智慧城市和行业应用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大关键核心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快软件平台的升级和应用进程,聚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矿山、智慧水利、能源信息化、车联网和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同时,积极布局拓展教育、农业和节能等重要市场。目前公司在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平安城市、生态农业信息化等项目均有建树,可依托一体化平台,以监控、智能分析、预测等手段,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水平。
此外,大唐电信的物联网应用已进入核电无线通信系统建设领域,为核电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公司研发的“感知矿山”行业解决方案在煤矿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可用于煤矿(地面、井下)安全生产、煤炭行业综合信息化、煤炭产量监控等多个场景,从而为煤炭行业高效、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为大唐电信在资源领域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大唐电信作为国内同时具备“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资质”和“城市及道路照明二级以上资质”的5家企业之一,凭借城市智能交通平台、智能卡口监控、地铁AFC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服务,在高速公路及城市智能交通系统领域也占据了领先地位。
我们认为大唐电信借助重大资产重组项目,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公司在集成电路、软件开发应用、终端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强化了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随着政策对金融IC卡、智慧城市、4G网络等新兴产业及重点行业领域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大唐电信正将业务向这些新兴产业领域全面覆盖,必将为大唐电信持续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新一轮资产重组启动,助公司“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去年下半年,大股东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将旗下的优质资产联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优思通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启东优思电子有限公司注入到了大唐电信,使得大唐电信在集成电路设计、终端设计领域的竞争实力大幅增强。公司也因此有能力将触角伸向TD-LTE产业链的终端芯片领域,开始提前布局4G产业链。
近期,大唐电信又因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停牌,意味着公司新一轮重大资产重组已经开始。市场普遍猜测本次的重组对象可能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旗下的大唐移动,但目前为止,真实的重组对象并未得到证实。虽然本轮重组的具体内容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再次重组后的大唐电信很可能又将“百尺竿头,更上一层”。看好大唐电信的长期投资价值,建议投资者长期关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