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315”将至汽车品质再成焦点 北汽绅宝“硬实力”直面挑战

中国经营网

  往年“315”消费者权益日到来时,作为耐用消费品市场的龙头行业,汽车行业总是成为消费者集中投诉的众矢之的,这其中自主品牌更是难以幸免。如果说,十年前的自主品牌还处于“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的草创阶段,那么,当前的汽车业则已经进入品质“脱贫”时代。得益于国际化的人才、设计、流程及供应链,自主品牌与国际品牌之间的造车质量鸿沟正逐渐缩小。特别是以北汽绅宝为代表的多款新近上市自主品牌车型,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品质内涵,都有了“高大上”的迹象。北汽绅宝作为15万价格级别车型,过得硬的产品质量让它一经上市后销量便保持持续在月销千辆以上。同时,出众的性能和良好的口碑也让北汽绅宝在公务车市场也如鱼得水,成为极少数叫好又叫座的自主品牌中高级车型之一。

  SAAB的基因

  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实际上,核心技术的缺失一直是自主品牌的短板,并广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诟病。然而,北汽绅宝的诞生,让行业看到了自主品牌的自我突破。

  众所周知, 北京汽车斥巨资收购了瑞典SAAB整车、变速箱、发动机等系列核心技术资产,并经过2年消化吸收,于2013年推出全新性能中级车绅宝。因此,具有SAAB基因的绅宝搭载了前者引以为傲的涡轮增压发动机,轻量化底盘、驯鹿角结构车身、并经英国米拉公司调教后,对比同级车型,性能上堪称“独孤求败”。

  数据显示,0-100km直线加速中,绅宝8.2秒的成绩遥遥领先起亚K5、睿翼、迈锐宝等诸多同级车型,被媒体冠以 “20万以内最快车”的殊荣。在100-110公里加速测试中,绅宝2.3T只需要1.3秒,领先奥迪A4 2.0T 0.1秒,而同级的睿翼、起亚K5、睿骋都在2.2秒以上。

  

  注:0-100km/h加速采用官方公布数据,其中起亚K5 2.4L和睿骋1.8T车型为实车测试数据;100-110km/h加速数据为实测数据。

  精良的工艺

  绅宝拥有的SAAB基因,只是确保品质的第一步,拥有精良的造车工艺更是其中的关键。北京汽车为此在顺义投资85亿元打造了孵化绅宝的摇篮。其参照欧洲一流工厂标准进行设计与建设,自动化率、工艺精度、质量控制等全面超越SAAB位于瑞典特洛拉坦的工厂。其中,对车身影响至关重要的涂装分厂、冲压分厂均由德国杜尔、西班牙法格尔、瑞典ABB等世界一流供应商设计建设。这也是为何当年北汽掌门人徐和谊毫不犹豫地拒绝以一克朗收购SAAB工厂和设备的底气,北京汽车要打造一个全新标准,更加先进的汽车梦想制造基地——“绅宝工厂”。

  

  以涂装为例,为了确保北汽绅宝车身涂装的完美无瑕,前处理和电泳工序采用了杜尔最新的旋转浸涂系统,该系统能使车体在浸池中旋转移动,保证了清洗和喷涂的统一性,也减少了车身表面的污渍残留。喷涂生产线两旁,配备了高速旋转雾化器的杜尔喷涂机器人,能够在无人值守全自动完成车身的外部色漆和清漆喷涂。

  

  杜尔涂装车间还采用了不含有机溶剂的水溶性涂料,既能保证北汽绅宝漆膜丰满、晶莹透亮、柔韧性好,同时具有耐水、耐磨、耐老化、耐黄变、干燥快、使用方便等特点。而水溶性涂料唯一的缺点就是成本高昂。

  严苛的质控

  北汽绅宝从研发到生产过程,苛刻的质量把控充分诠释了“为性能执着”的造车理念。北汽绅宝的供应商只有三类:原SAAB供应商、世界500强或国内细分市场的三甲供应商。正是来自于优秀供应商一流的零部件确保了绅宝出众的产品品质。

  除了对供应商的精挑细选,北汽绅宝在生产过程中还沿袭了SAAB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如果零部件有可能被使用1万次,那么测试的次数至少是10倍以上;据悉,北汽绅宝轿车在工程测试阶段的耐久性试验累积高达5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25圈左右的距离。而安全方面,北汽绅宝更是做到极致,其CAE模拟碰撞高达200次,实车碰撞达到48次。

    整车出产后,检测人员还要以专业且十分挑剔的眼光来审视每一款车。他们的工作就是我们常说的“鸡蛋里挑骨头”,偏执、神经质这些形容词用在这里似乎都不过分。无论是外观平整度、颠簸异响、装配缝隙,甚至连气味也要逐一检验、评价,以确保每一辆北汽绅宝都能以最佳状态驶出厂区。一家知名汽车专业媒体对北汽绅宝进行检测后发现,北汽绅宝在钣金工艺、焊机品质、内饰阻燃性等多项测试中的得分已高于日、韩系合资车型,并接近德系车型。

  正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严谨的作风保证了汽车品质的不断提升。2013年JD.Power《中国新车质量报告》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和国际品牌之间差距缩小至51分,而十年前二者相差近200分。这表明,自主品牌的进步已经得到了国际权威汽车评价机构的认可。而超越同级的高品质无疑也让北汽绅宝成为提升中国自主品牌形象的重要车型。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