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4G+iPhone”引爆市场需求 苹果移动联姻实现“长期双赢”

网易

  自1月17日开启销售以来,中国移动4G版iPhone 5S/5C市场表现不错,如广州移动首日销售超过万台,这充分体现“4G+iPhone”的组合对用户的巨大吸引力。与此同时,业界在持续关注和探讨此次合作是否能够取得预期双赢效果。

  销售的火爆证实,中国移动和苹果在中国4G时代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业内人士分析,预计中国移动近期每月有可能实现百万部左右的iPhone 5S/5C销量。

  市场表现出色

  从上周末起,中国移动3000多个网点正式开售iPhone,在这些网点中,有许多城市是苹果公司未曾涉足的。且部分城市营业厅因为购买客户超出预期,有时几乎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如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据悉,零售价方面,在新增4G这一亮点功能后,广东地区移动版iPhone5S/5C仍与苹果官方持平。对于已持有的普通版iPhone5S/5C,广东移动也给出了4G办理的优惠方案。

  在运营商抢夺的“重镇”广州,广州移动为本次iPhone销售做足准备。据移动方面统计,仅1月17日的销售量就已超过1万台,足见移动和苹果强强联手的号召力。据悉,广州移动为部分客户准备了快捷购机系统模式。客户只需扫二维码登陆移动的快捷业务系统、自助选择套餐、现场缴费领机就可购机。整个流程从原来的15分钟缩短到3分钟。

  经过多日销售,目前中国移动官网的预订系统显示,64G的深空灰和银色版本货源紧张,这次金色版本不再是大家哄抢的对象,显示货源充足。裸机移动版 iPhone 5C 的供货情况则跟几个月前的苹果发售不太一样,除了 16G 白色版本外,其他颜色其他容量版本都已经开始显示货源紧张。

  分析师认为,此次合作势必将大幅拉升iPhone的市场销量,预计将会在2014年为iPhone增加1500万到3900万部的销量。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中国移动大力补贴与地方移动的全面营销吸引众多用户,功不可没。同时,苹果与中国移动双方的高度重视,苹果CEO库克还为首发助阵,这样的支持在全球与苹果合作运营商中非常少见。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移动从网络、品牌、终端等层面快速推广4G,为“4G+iPhone”这样的黄金组合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为了快速推广4G,中移动在最近一个月时间内动作频频:在广州宣布了2014年建设50万个基站的庞大计划;正式发布了全新的商业品牌“和”;公布全国统一的4G资费方案。正是基于这些准备,中国移动才得以实现4G版iPhone5S/5C的顺利销售。

  合作实现双赢

  事实上,中国移动对于引入移动版苹果手机的计划已久,双方探讨了6年,但因网络制式等各种原因将合作计划拖延至今。

  此次合作成功,一方面是国内4G商用启程,中国移动急需要TD-LTE版iPhone支持4G发展。业内人士分析,苹果iPhone支持CSFB解决方案,满足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将带动全球终端厂商以及终端产业链对TD-LTE终端的投入和发展,这最终将有助于推动4G终端的更快普及。

  另一方面,中国移动希望通过4G版iPhone,夺回3G时期被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挖走的高端用户:中国移动可以利用现有相对成熟的TD-LTE网络和支持这一网络的iPhone彻底解决中国移动在3G时代所面临的网络及终端困境。

  对中国移动而言,该合作将在短时间内为中国移动带来大量的4G用户,推动中国移动的数据业务增长,提高中国移动的ARPU值,从而带来业绩上的增长。市场预期,该项合作或将为中国移动带来上千万的苹果用户增量。

  对苹果公司而言,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的运营商,拥有7亿多用户,旗下苹果潜在客户众多,有助于iPhone5S及5C及下一代产品销量的提升。尤其是中国移动的“4G+iPhone”组合对高端用户的吸引力十分大,预计近期每月有可能会带来百万部左右的销售。

  分析人士指出,基于对中国移动现有客户的调查预计,在乐观情况下,苹果将在2014年通过中国移动渠道可卖出数千万部iPhone。而从长期看,苹果公司未来的新品发布,必然可以从中国移动这个渠道持续获利。

  因此,对于中国移动与苹果公司的此次合作,业内普遍认为将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不仅苹果的销量将得到突破,中国移动也将因此受益。“我们的合作符合两个公司的战略,是强强联合与合作双赢,有利于两个公司的发展,有利于我们的客户。”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近日表示。

  当然,业内有专家也指出,中国移动对苹果的高额补贴或将影响未来盈利,因此,中国移动还应充分把握好用户终端4G体验以及终端补贴的平衡点。而对苹果公司而言,此次双方合作时间晚于国内其他两大运营商,移动版iPhone销售数量可能低于预期。因此,业界更改关注中国移动与苹果合作的长期影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