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安硕信息:金融管控领域的大管家

中华新闻传播网

  海安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硕信息”)是一家成立于2001年的老牌金融信息服务企业,一直专注于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产管理及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体化IT解决方案,包括软件开发、实施、维护、业务咨询和相关服务。

  目前,公司主要有四大类产品和服务,分别是“信贷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系统”,以及“其他管理系统”。其中,“信贷管理系统”近三年收入占比为70-80%之间,是公司最主要的产品,而该系统的当前市场占有率也非常高;此外,公司“风险管理系统”近年来增长非常快,将是未来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基于自身特色和优势业务模式,安硕信息的客户群体分布广泛。现阶段,国内使用公司产品和服务的客户超过140家,其中包括9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外资银行,70余家大中型城市商业银行,5家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30家左右其他类型农村金融机构,超过20家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银行应用软件对其日常运营和风险控制起到重要作用,对个性化和质量要求很高,尤其是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依赖性,替换成本较高。因此,公司老客户的忠诚度和黏性较高,近年来,安硕信息来自老客户的二次开发、后续升级和维护成为公司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一项数据显示,安硕信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最早的一批客户,例如: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平安银行(原深圳市商业银行)、贵阳银行(原贵阳市商业银行)、汉口银行(原武汉市商业银行)仍然为公司的客户,而且合作不断深入。公司半数以上客户的服务期都超过了3年,公司持续服务能力在老客户保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目前,随着我国银行业贷款业务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银行业在信贷管理领域、风险管控领域的相关IT系统投入逐步增加;而这也打开了安硕信息未来的成长空间。

  预计未来两年,无论是新资本协议实施框架对主要银行机构IT系统的标准化和整合、升级的投资需求推动,还是金融机构自身出于控制经营风险、加强风险防范的需求推动,信贷管理和风险管理及其相关的IT建设都将受到广泛关注。商业银行会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主动防范经济周期调整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也严密防范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还有严防各类案件的发生。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银行从战略规划、产品设计到审批、投放、回收等各个方面风险的控制,再加上外部监控,形成对银行信贷资产、金融体系安全的全面监控。

  据测算,2014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软件业务市场预计将从2011年的24.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45.2亿元人民币,市场容量接近翻番。同时IDC预测,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2012-2016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9.9%,到201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50.8亿元。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公司不断丰富安硕信息产品线,在零售信贷管理系统、贷款核算系统、同业授信管理系统、额度管理系统、内部评级系统、供应链融资管理系统等诸多新兴产品领域取得进一步市场进展。安硕信息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出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和功能更为强大的风险管理系统系列产品,力争在各个细分领域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在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安硕信息也不断完善人才储备,壮大技术力量。目前,公司核心技术全部来源于公司多年的自主开发和技术积累。公司的创始股东开发出了公司第一代信贷管理系统产品,在此后发展过程中创始股东和不断壮大的核心技术团队开发出了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并形成了目前的技术和产品体系。上述的技术和软件体系中包括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成果,目前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已经取得了54项著作权。

  据了解,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技术优势以及持续的研发能力是公司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公司在银行信贷和风险管理软件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为防止技术失密,安硕信息的关键技术一般由核心人员掌握,并与核心技术人员均签订了《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以保证核心技术的秘密性;同时,公司还对关键技术进行分解,分别由不同级别的技术人员掌握其关键点。此外,公司还采取了严格执行研发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内部保密制度、申请软件著作权保护等相关措施。另外,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团队十分稳定,自创立至今都没有发生过变化,同时,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都是公司股东,未来将与公司共同成长。

  未来三年,安硕信息将专注于为国内外金融机构提供与信贷资产业务相关的各类IT系统和相关的服务;安硕信息将致力于保持并加强在信贷管理系统领域的市场地位,大力拓展新的产品线,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安硕信息将以现有客户为基础,不断扩大各类金融客户覆盖的比例,增加客户的数量,提高服务品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