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挖财:理财APP是互联网金融的敲门砖

商业周刊中文版

  

手机记账小应用有可能成为个人移动财务管理平台,并且切入互联网金融“很多理财App从基金试水互联网金融,这也是借鉴美国的经验”

  10月24日,2013互联网金融创新峰会上,杭州财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治国成为焦点人物,一是他宣布收购了零售金融业咨询分析公司“信策数据”,二是公司旗下刚刚完成千万美元A轮融资的理财软件“挖财”又获得了鼎晖资本300万美元的投资。

  挖财是中国最早一款记账理财类App,2009年9月上线。目前市面上有20多家记账理财类产品,挖财拥有4000多万用户,月活跃用户达到数百万。

  “我们就是要做屌丝和普通老百姓的个人资产管家。”李治国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中国的普通用户对管理资产有迫切需求,但市场上针对收入不太高的用户的理财服务很少,挖财希望通过App能让老百姓有能力管理自己的资产,理念是“让记账的人更富有”,保持资产的保值增值,引导理性消费。

  挖财的出现,是创始人赵晓炜从生活琐事中受到了启发——每到月底,他和女友就会为钱的事苦恼,不知道钱花在哪里,用笔记账容易中断,用电脑记账程序繁琐。出身于阿里巴巴的他自己开发了一款手机软件来随时随地记账。

  当他把软件放到网上后,下载数量远超想象,于是决定创业专门做记账理财软件。目前挖财团队40多人,其中一大半是技术团队,版本覆盖Android、iOS、WP7几乎所有移动平台。

  打开挖财,用户可以手写或语音记账、管理货币基金、查看本月收支报销,还可以进入理财论坛和其他用户互动。

  创业4年来,李治国个人投资已达1000多万人民币,挖财团队其他成员也有数百万元的投入。对于投资挖财,IDG项目负责人李丰对《商业周刊/中文版》说,IDG早在一年多之前就看好金融创新市场,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在众多理财软件中,之所以投资挖财,是因为看到了挖财产品本身做得早,打下很好的基础,另外也看到挖财团队的务实创新。

  “记账理财软件不是游戏,不是社交软件,并非刚性需求,用户下载和使用它是带有某种功利性的。产品本身做不好,用户随时可以换。”

  挖财联合创始人全云峰说。理财应用竞争激烈。北京随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记账理财App“随手记”于2010年推出,目前拥有6000万用户。

  今年9月,随手记宣布已经完成A+轮融资,加上A轮总计拿到红杉资本千万美元;今年6月才上线的理财App铜板街也完成了A轮融资。

  但挖财最被资本看好的,还是其商业化之路——基金交易服务,它为有需求的用户推荐基金(目前有5只基金可供选择),并从基金公司收取一定费用。在理财软件中,挖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投资方的李丰说,这种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尝试,是资本愿意为之下注的重要原因。全云峰说,目前推荐的5只都是风险较低的货币基金,选取基金的标准首先是受益率,其次是市场认可度、基金公司美誉度等因素。为了维持理财软件自身的中立度,全云峰说挖财不会参与到用户和基金的交易中,只是做一个基金的引流入口。“就像第三方的导购网站给淘宝引流,挖财定期向这些基金公司收取广告费。”

  互联网金融资深分析师李张鲁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想象空间很大,明朗的前景就在未来一两年之内。美国理财机构数万家,理财从业人数超过100万,但中国才刚刚起步,很多理财项目也是针对大客户和高收入人群,像挖财之类的理财软件门槛比较低、开发经营成本也不高,适合为普通老百姓提供理财服务。“目前很多理财软件都是从货币基金或者保险开始试水互联网金融,这也是借鉴美国互联网金融的最初经验。”

  此前挖财也试错过。2012年挖财推出消费服务,添加商家的打折信息或优惠券,向商家收取一定费用,但运行了一段时间后效果不佳,于是停止。“用户用挖财是为了记账理财,而打折信息和优惠券鼓励消费,这会给用户一种矛盾的感觉。”全云峰说。

  今年2月,挖财就在开发基金交易服务,但上线是在7月,比支付宝的“余额宝”略晚。“这真是个遗憾,否则我们会获得更多关注。”全云峰说。今年9月铜板街也开始向用户推荐货币基金。挖财收购信策数据,后者是2002年创立于华盛顿的GW Future公司,2009年落户中国,主要通过对零售客户进行大数据深入分析,提供从营销决策到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等解决方案。并购后信策数据CEO顾晨炜将担任挖财总裁,挖财还将在上海成立数据金融事业部。

  李治国推崇美国的Zest Finance模式。该公司借助机器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来评估客户资质,今年8月完成2000万美元C轮融资。“理财软件只是互联网金融的敲门砖,未来一定不只是落在记账上。”李丰说。撰文/刘杰

  总之 作为离钱最近的手机端应用,理财App正从记账升级为更多财务管理功能,未来有可能成为金融投资平台或者BAT大公司理财产品的分销渠道。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