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把洋品牌当朋友而非敌人,国产奶才有明天

中华网财经

  2013-11-05 10月28日至11月1日,2013 IDF世界乳业峰会在日本横滨召开,29日上午,蒙牛乳业总裁孙伊萍在“乳业领导人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当西方遇见东方”。作为该主论坛唯一的女性乳业领导人,也是唯一发言的中国乳业代表,在谈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近年来东西方乳业的合作和机遇,孙伊萍风趣生动的英文演讲获得了数次笑声和热烈掌声。

  当西方遇见东方——在中国企业家中,可能没有谁比孙伊萍女士更适合讲这个主题,她本人的经历就是对这个主题最好的阐释。一个有着资深外资从业经验的东方女性,引入“洋血液” 打造“新蒙牛”,把一家最具中国特色的乳品企业打造成了国内最具国际化水准的企业。

  

1

  谈起国际化,不得不说的是,中国的乳品企业对“国际”这个词充满着复杂的情绪,甚至不少企业是带着“敌意”看待这个词的。三鹿丑闻对国产奶带来的伤害差不多是毁灭性的,那之后,国产奶似乎成了“问题奶粉”的代名词。国人对国产奶的怨愤,从一句调侃可以看出来:国产奶粉,后妈的选择。这种弥漫的不满,从一次可笑的误传也能看出。为了提振国人对国产奶的消费信心,一位国产奶业协会的会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孙子喝的就是国产奶。可这句话在微博的二次传播中竟然变成了“孙子才喝国产奶”,由此可见人们对国产奶的不满情绪。

  国产奶的信任危机给洋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机会,甚至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洋品牌崇拜。虽然洋品牌一再涨价,甚至是利用国人对国产奶的不信任、对洋品牌的依赖而起哄性涨价,但很多人仍选择洋品牌。这种语境下,不少国产乳企是带着敌意看待洋品牌的,将国际企业当成了自己的敌人。这种“敌意”下,一些国产乳企差不多是带着欢呼的兴奋来看待洋品牌的质量问题的,洋奶粉一曝出问题,立刻幸灾乐祸地当成了自己的机会,当成突围的一根救命稻草。

  一次与某国产乳企一位领导的交流中,也能看到他对洋品牌的情绪。当我问到我们的国产奶与西方受到消费者青睐的洋奶粉的区别时,这位领导很不高兴地说:从品质上看没有任何区别,你们媒体就喜欢渲染和放大区别,误导了本就不理性的消费者,你看,前段时间洋品牌不也曝出了丑闻问题吗?你们媒体应该为国产奶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不要整天替洋奶粉做宣传。

  今年9月份去蒙牛在内蒙古的基地做了一次调研,当我和著名调查记者王克勤拿这个问题问基地负责人时,那位健谈的负责人坦诚地说:国产奶与洋品牌相比,某些方面确实有差距。他着重谈到了奶源的问题,称国产奶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原奶,而西方很多国家集约化的大型牧场模式在原奶品质提升、成本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这位负责人私下还坦诚地说,他以前也不愿面对这些问题,觉得承认了这些问题人们就更不信任国产奶了。但新总裁孙伊萍的国际化战略不断改变着他的看法,让他敢于面对自身问题、敢于承认与国际大品牌的差距了。

  很欣赏这种面对问题的坦诚,不仅体现了一种自信(只谈自身优点而拒绝面对问题的企业,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更能在开放中解决问题提升自我。我知道,孙伊萍入主蒙牛后,以其开放、强势、国际化的价值观影响了很多蒙牛人,影响了蒙牛文化。

  承认自身问题,意识到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是真正融入国际化的第一步。其实,这不仅是蒙牛应有的战略,更是国产乳企走出困境而应有的战略。面对消费者的用市场投票,面对信任危机,面对消费者对洋品牌的依赖,将洋品牌当成敌人,只会在自闭自怨中裹足不前。消费者面对国产奶和洋品牌时的选择,并不都是基于情绪化和非理性,洋品牌确实有很多值得国产乳企学习的地方。因此,国产乳企要想走出危机,必须走国际化之路,将洋品牌当朋友,而不是当敌人。

  孙伊萍“当西方遇到东方”的故事,就是一个带领蒙牛这个东方企业寻找西方朋友的故事,她引入爱氏晨曦和达能集团等国际战略伙伴,收购雅士利和增持现代牧业,从“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转为“集约式”等等,都是想整合国际资源服务中国消费者。消费者偏爱洋品牌,不是去“恨”洋品牌,不是去“怨”消费者,而是去用消费者所青睐的国际化元素去改造自己而服务于消费者,这是真正的“以消费者为中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