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24日,艺凯旋画廊在北京798艺术区推出艺术家徐弘个展“其中有象”。展览由国际策展人艾墨思(Thomas Eller)担纲策划,呈现了这位多产的艺术家近期的的三组创作。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徐弘对于空间的深刻理解和复杂运用,在此次展览中,空间不仅仅为造型提供素材,更通往一种心理的现实,乃至精神性的存在。

策展人艾墨思如此评价徐弘,“这世上有两类艺术家。其中一类总是在准备远航,奔向下一个全新的、充满挑战的,甚至是突破极限的目标;另一类却是离开了家乡就无法生活,更不要说从事艺术创作了。徐弘属于后者。他的灵感似乎来自他所居住的地方——南京,曾经的六朝古都,也是中华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地方。 正是在这里,顾恺之开创中国绘画的传统形式,并于公元364年创作了第一幅带有艺术家落款的画作。毋庸置疑,自六朝以来这些深邃的艺术文化影响着徐弘,在某种程度上,他是这一艺术传统在今天的继承者。”

来自南京的艺术家徐弘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次展出的作品,是他力求在当代的绘画语言中打开传统文化通路的一种尝试,也是他自身绘画实践的再度拓展。非确定性的空间,一直是徐弘绘画中最能体现个人风格的元素之一。“其中有象”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来讨论和展现艺术家发展出的三种关于空间的方法。其一可见于画面所塑造的空间内部的山水景致。通过内向性的逆转,外部的自然进入艺术家的内心,继而达于观者,成为一种心理性的现实。当我们看到徐弘画面上那些邈远的风景,往往会下意识地在内心寻找它的对应物。
其二则体现为画面中出现的全新焦点,或者对景物细节的某种“放大”处理。如果说此前述及的那种处理手法在化风景为内在现实的同时,又拉开了它们的距离,那么在徐弘这些新的尝试中,空间以极近切的距离,携带一种张力包围了观者。这些绘画将观众吞没,将他/她放逐在一种由沼沼雾气和重重灌木所蕴酿的迷失之感中。

第三种也是艺术家新近才开始尝试采用的手法,将材料的物质性现实融入绘画的平面中,破裂的复合板以及斑驳的颜料构成了另一种空间。当前述两种方法还在徘徊于风景的某种具象性暗示(比如,徐弘只需寥寥几笔就可以勾写出竹枝的风姿),新的方法却彻底放弃了这种绘画性的修辞。艺术家开始将全部的信念放在他手中的材料上,力求发掘出风景作为绘画性空间的别样可能性。换句话说,通过对复合板进行裁切、分解,剥离部分颜料,徐弘创造了一种不表现任何(风景的)空间的绘画,这些绘画本身就是风景,诉说着一个属于它们自身的空间的、绘画性的现实。

徐弘在他最近的系列创作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进一步远离那些保守的绘画传统。如果说他此前的绘画还是在关注于如何“呈现”风景,以及营造一个不确定的空间, 那么,他的新作品则完全转向了一个绝对的、确定性的空间。换句话说,他的近期绘画就是风景本身。
可以说,徐弘在他的近期实践中,超越了单纯的幻想,达成了一种艺术上的统一性。他曾经年复一年地专注描绘每一个人心灵中隐藏的、幻想的空间, 然而现在,他已经进入了一种终极的寂静之所,这也是东西方传统中那些最迷人的神秘部分的栖居之所。这个空间是所有创造的源头。

右起:顾维洁女士、范晓虎先生、艺术家 徐弘、策展人 艾墨思、艺·凯旋画廊负责人 李兰芳
徐弘的创作就在东西方的交汇之处展开,他将中国传统与西方的现代抽象绘画相连。这并不算是罕见的个案。曾经有不少西方艺术家到亚洲去寻求灵感,禅宗思想在现代画家中也非常盛行。我们可以举理查德·塔特尔,或是德国的莱默尔·约阿希姆为例。不过,在徐弘的创作中重要的一点是,他的艺术源自个人的经验,而不是直接借鉴别人的艺术形式。正是真诚,给了他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在徐弘的艺术创作和图像实践中,艺术家通过对于空间的运用直接地表达了自身同世界的种种关联。作品内在的模糊不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作为人类所必经的道路,并经过复杂的过程链接为一种共同的命运。是艺术家的成就让我们能够睁开眼睛,看到那些唤起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的不安与沉重的东西。同样,他也给了我们直面这些东西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