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第13届东京艺术博览会将在日本开幕,本次展会共有164家画廊(包括18家海外画廊)参展,首次出展29家,均是历年最多的一次。在寸土寸金的东京,能够把如此数量众多画廊整合在一起,品类横跨古董、工艺品、珠宝、现代、当代等各类艺术品,打造日本规模最大的艺术博览会,本身就成为日本一级艺术市场的缩影。而在东京艺术博览会海外事务总监李一看来,在“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导下,逐步完善日本的艺术消费基础,并通过海外拓展,让日本艺术为海外藏家所接受,实现海外“逆输入”,才能破局日本略显封闭的艺术生态,这也成为东京艺博会的重要目标,“把对东京艺博会的好奇,转化成对于艺术消费、收藏和投资的真正需求。”
东京艺术博览会海外事务总监李一
雅昌艺术网:今年是东京艺术博览会参展画廊最多的一年,您是负责海外事务,您是如何看待东京艺博会的国际化特点?
李一:去年横滨三年展的主题是“岛屿、星座和加拉帕戈斯”,加拉帕戈斯是百慕大一个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后来被借喻日本的国家发展,指在孤立的环境(日本市场)下,独自进行“最适化”,而丧失和区域外的互换性,面对来自外部(外国)适应性(泛用性)和生存能力(低价格)高的品种(制品·技术),最终陷入被淘汰的危险。作为海外事务的负责人,东京艺术博览会正在向国际化的方向努力,这种国际化的特点不单单是把人带进来,而是更多的把人推出去,让本土的声音更好地进入国际社会。
我会向国际藏家推介博览会上的作品,过去几年,艺术巴塞尔母公司MCH的CEO,苏富比主席,著名藏家王中军也都亲临过现场,越来越多的高级别藏家来到日本,包括土耳其、印度等国家,他们都希望把独特的展会体验和更多的艺术作品带回本国。
在展会最后一天,我们会邀请所有画廊填写调查问卷,并且由工作人员到各家画廊确认和调查,综合得出总体的销售金额。2016年艺博会的销售额大约在11.3亿日元,2017年达到24.5亿日元,这样的变化体现出日本在泡沫经济之后,艺术市场正在重拾信心。
2017年东京艺术博览会现场
雅昌艺术网:今年东京艺博会在展商结构上有哪些新的变化?还采取了哪些拓展市场的措施?
李一:贝浩登去年登陆东京后,今年便立刻确定参展,这是日本艺术市场的一个强心剂。今年将借力国际画廊,让日本本土的艺术更好地在全球传播。贝浩登这次带来的作品是中国艺术家徐震,同期贝浩登在香港展出加藤泉的作品(3月6日展期结束),可见贝浩登在亚洲市场的布局。
这次参展的国际画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台湾和香港。由于上一年流行艺术家Ron English在艺博会上取得的成功,本次有3家香港新秀画廊参展,很多推广流行艺术的画廊进军日本艺术市场,希望在这种二次元和时尚流行文化的国家找到更好的位置。台湾由于历史文化上的关联,也能更加精准地把握日本藏家的品味和偏好。
同时,东京艺术博览会与拍卖行的合作也步入新的阶段。以往博览会与二级市场的合作有严格的界定,拍卖行既不能做为展商,也不能作为赞助商参加。但从去年的Ron English在SBI拍卖行的义拍开始,让东京艺术博览会与拍卖行的合作找到了新的方向,比如今年还会和蘇富比艺术学院在讲座、导览、体验方面的合作。
雅昌艺术网:东京艺博会还有很多颇具创意的学术展览,今年的展览有哪些特点?
李一:我们和9家驻日大使馆合作了一场名为“盘古大陆”的展览。策展人黑泽圣霸是长谷川佑子的助手,也是莫斯科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展览主题在日语中表述为“超大陆”(PANGAEA TECTONICS),指在版块漂移之前各个大洲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版块的漂移带来人类的迁徙、进化,再到种族文化的分野,这个展览就意图呈现人类命运的变迁。因此,这次展览就由9个国家驻日本大使推荐本国艺术家,既包括非洲的刚果、纳米比亚,美洲的哥伦比亚,还有欧洲的法国、瑞士、匈牙利、意大利,中东的以色列,东亚的中国等等。既展示出全球化带来的当代艺术趋同性,又能表现本土文化的差异。东京艺术博览会希望通过这些卫星展和相关主题的发布,表达我们对学术和当代艺术发展的关注。
“盘古大陆”展览海报
这次“盘古大陆”布展时就使用了地图的形状,作品形式有装置、多媒体、平面等等。盘古大陆的翻译也充满了语言学上的趣味,“PANGAEA TECTONICS”本意是超大陆,恰好与“盘古”的发音相近,与中国的创世神话发生了关联。
展览的作品通过大使馆推荐,策展人解构并重组,梳理学术脉络。中国大使馆推荐了一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的青年艺术家滕腾,她创作的中国画《故事新编》系列作品刚刚获得了国际泷富士美术奖优秀奖。作品将传统绘画与当代工业元素并置,以这种冲突与矛盾改变人们观看传统艺术的方式,并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符号语言,阐述当下引发人们思考的社会热点和艺术事件。巨幕般的楼梯使穿插在其中的人物,仿佛被读者揣测与窥视,故事情节也以舞台化的视觉语言呈现,大开大合的视觉构成也是期望能够引发观者对于情节的猜测,希望借以这种方式重新引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于当下人类生活的反思。
未来艺术家·东京展览
除了“盘古大陆”,我们还有一个关于青年艺术家的展览“未来艺术家·东京展览”,主题为“转换室”(Switch Room),联合筑波大学及五所著名的美术院校,策展团队也是学生,由青年策展人从学生中选择作品,6所学校共12位青年艺术家入围。给在校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对于未来的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更深刻的认识。
雅昌艺术网:除了展览,东京艺博会还有亚洲艺术奖和艺术车这样的相关活动,今年的状况如何?
李一:亚洲艺术奖(The Asian Art Award)是由日本五位策展人推荐5名青年艺术家,他们将获得一笔资金创作新作品,新作品再有评审委员会评议,决出最后的优胜者。今年的评审委员除了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的馆长秋元雄史、东京都现代美术馆参事长谷川佑子之外,还有三位海外评审:新加坡美术馆的Joyce Toh、中国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尤洋、ART021的联合创始人包一峰,特别评委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师隈研吾,3月8日将揭晓最终的获奖者。
亚洲艺术奖(The Asian Art Award)四位候选人
“艺术车”是东京艺博会的传统亮点,今年我们合作的是丰田“氢动力”车,合作艺术家则选择了素人艺术,与一家素人艺术和残疾人保障的机构合作,这家机构登录了630位艺术家,我们选出了五件作品,最后专家选定一件。来自于罹患统合失调症的浅野春香,这次她的作品会在米袋子上完成,借着米袋子的褶皱来完成一组抽象作品,然后我们将图案覆盖在这辆“未来”之车上,也和2020年奥运会环保、人文关怀的理念相契合。
艺术车及素人艺术作品
雅昌艺术网:相对于亚洲范围其他艺博会,东京艺博会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李一:2016年开始东京艺术博览会的口号定调为“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展会也逐渐走向细化的分工,一部分加强和画廊的沟通,保证博览会的学术性;另一部分的工作则致力于让艺术深入普通民众的消费,让更多对艺术有追求的人进入艺博会。所以每年东京艺术博览会在电视、广播、综艺节目各个时间段展开投放,俘获所有的年龄段。每年还会有“音乐艺术东京”的衍生活动,找一些年轻人喜欢的摇滚乐队、流行音乐歌手,通过偶像的号召增加东京艺术博览会的普及程度。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更需要培养青年一代对艺术的消费和购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东京艺术博览会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商业活动,而是通过与日本政府机关的合作,逐渐与日本国家的文化战略所契合,成为本土艺术、艺术消费和国家文化战略的综合体。
东京艺博会尤其致力于青年艺术家的推广,选择的大多是作品价格合理,且非常出彩的艺术家,对藏家的眼光是一次考验。日本收藏界现在越来越像中国,大藏家希望能像中国藏家一样开办自己的美术馆,所以正在丰富自己的收藏体系,藏品也偏向多元。因此东京艺博会就给这些藏家提供平台,不仅购买藏品,而且还促进很多藏家、机构与青年艺术家更深层次的合作。
雅昌艺术网:您如何看待日本艺术市场的特点?针对日本艺术的本土特性,东京艺博会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一:日本的艺术市场出现一种“逆输入”现象,诸如村上隆、奈良美智等都是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声誉后,才获得日本国内市场的认同,这导致日本的艺术创作形成了不同的两个群体。而在艺术创作上,日本式工匠精神,既成为日本当代艺术的特点,又成为获得国际话语权的限制因素。长期稳态的社会结构、语言能力上的单一,都导致日本艺术的封闭。因此,帮助日本艺术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走出去,让国际社会明白之后再“逆输入”回到本土。
通过拍卖市场观察日本艺术,会发现很多市场中坚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物派、具体派等。而日本当代艺术已经出现新的现象,一种趋势是走向具象,让普通大众更快接受,借助图像和文学性来拓展绘画的深度;另一种趋势则是展开新媒体的创作,譬如影像和装置多媒体等等。因此,在二级市场上展示的更是是日本艺术的过去,东京艺博会同时呈现一百多家画廊,则是日本艺术的未来,至于这个未来能坚持多久,会走向哪里,还有待观察。
在任何年龄段,中国都不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相比之下,日本本土艺术家不乏潜力,但是受限于市场的封闭,很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希望用不同的切入点来帮助他们,吸引更多中国藏家和艺术从业者来到东京,把这种关于东京艺博会的好奇,转化成对于艺术消费、收藏和投资的真正需求。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