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局部)
1月7日,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铜鎏金木芯马镫、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和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又名《万岁通天帖》)三件国宝,亮相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国宝守护人讲述了被历史尘封的故事。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是省博物馆首次录制文博探索节目,通过这种创新性尝试点燃了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省博物馆现藏文物总量达12万件
《国家宝藏》是央视讲述中国九大博物馆内27件国宝前世今生故事的文化类节目,国宝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
省博物馆现藏文物总量达12万件,当《国家宝藏》节目组告知只能推荐三件宝物时,马宝杰和辽博专家们都犯了难,三件实在是太少了,很难代表辽博的馆藏特色和收藏水平。红山文化玉猪龙、北燕鸭形玻璃注、《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张旭的 《古诗四帖》、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利玛窦的《两仪玄览图》等,还有各种青铜器等,不下十件都在辽博推荐的文物名单上。但节目组更青睐于辽博的《铜鎏金木芯马镫》《洛神赋图》 和 《万岁通天帖》。马宝杰说,相比地域性、珍贵性,节目组在宝物选择上更注重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代表性意义、节点意义的文物。比如铜鎏金木芯马镫,从文物完整性和精美程度来衡量都不是最好的文物。但节目组特别看重这件,因为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双马镫实物,其出现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骑兵史,意义非凡。
铜鎏金木芯马镫: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双马镫
据马宝杰介绍,铜鎏金木芯马镫是迄今为止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世界上最早的双马镫。马镫的木芯为桑木条揉成,镫面有鎏金铜片覆盖,并有细小的鎏金铜钉钉固在木芯上,镫孔内面钉铁片,制作精良。马宝杰说,铜鎏金木芯马镫出土于北燕宰相冯素弗的墓葬中。冯素弗为十六国时期北燕天王冯跋之弟,是北燕的缔造者之一,卒于公元415年。冯素弗墓是十六国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墓中出土各类遗物500多件,除铜鎏金木芯马镫外,鸭形玻璃注、“范阳公章”龟钮金印、“大司马章”鎏金铜印等都是罕见的珍品。
马镫为中国发明,最早的马镫大约出现在公元二到三世纪,是三角形单镫,悬挂于马的左侧腹部,仅供上下马时使用。公元四世纪发展为双镫,不仅可以帮助人上下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能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又能保护骑马人的安全,马具发展到此才算完备。考古中发现的马镫大多是鲜卑族的遗存,其中的慕容鲜卑是活跃在辽西的马背民族,也是最早将甲骑具装和马镫应用于骑兵的民族。当时,正是由于拥有最先进的骑乘装备和防护装具,才使得慕容鲜卑驰骋辽海逐鹿中原。此后,马镫向东传播到日本等,向西扩展对中世纪欧洲骑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洛神赋图》:摹制水平最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洛神赋图》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三国时期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作的绘画名作,目前真迹已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宋代摹本。在传世的《洛神赋图》六件摹本中,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是唯一图文并茂的一件,也是摹制水平最高的一件。
《洛神赋图》的作者顾恺之生活于四世纪下半叶到五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马宝杰说,《洛神赋图》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将辞赋中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得纯洁感人、浪漫哀婉。在布局上采用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当代的连环画,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
《王羲之一门书翰》:研究书法演变的珍贵资料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王羲之后人王方庆进献先祖王羲之、王献之以及王氏一门28人法书真迹,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勾填法临摹,将摹本留于内府,原作归还于王方庆,并令中书舍人崔融撰写《王氏宝章集·叙》以纪此事。
唐以后,王方庆所献原迹下落不明,现仅存王羲之、王荟、王徽之、王献之、王僧虔、王慈、王志七人的墨迹,七人法书摹本十通。因署“万岁通天”年款,又称《万岁通天帖》。
卷中有南朝梁时的唐怀充、姚怀珍、徐僧权等四人鉴赏题记,帖前后有王方庆小楷书写祖辈的名衔和官位名称以及进献款识。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朝文徵明、董其昌的题跋。
作品在流传中,曾两次遭遇火患,火烧痕迹清晰可见。
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素有“书圣”之称,在中国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这卷摹《王羲之一门书翰》精准再现了“二王”的书法原貌,有“天下真迹一等”的美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为研究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