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彭阳文物管理所收藏了一批以新石器时代为主、战国以前的玉器。现择其精品予以介绍。
新石器时代。2013年打石沟遗址考古发掘出土。通高8.20厘米、边长8厘米、孔径7厘米。青黄玉质,泛浅赭色,较细腻,素面,半透明,表面局部有碱壳附着。通体呈方柱体,对钻中空,内圆外方,两端出短射,射口呈圆形,四面整齐直削,切割规整,抛光精细。
玉琮内芯
新石器时代。2010年新集乡上蔡出土。高3.10厘米、直径3.60厘米。青玉质,呈柱状稍斜,器身布满藻丝沉积结构纹,局部褐红色。器壁有数道深旋痕。
新石器时代。2013年打石沟遗址考古发掘出土。高2.80厘米、直径4.50~4.80厘米。青白玉质,呈柱状,顶端旋磨成凹面,中间凸起一圆泡,凹面内数道同心圆旋痕,器壁有数道细旋痕。
新石器时代。2010年冯庄乡小园村出土。外径6.90厘米、内径3厘米、厚0.30厘米。青玉质,局部黄褐色夹杂藻丝墨斑。平面呈圆形,器表微鼓,边缘磨制较薄,孔为两面钻孔,外大内小,表面抛光精细,有玻璃光泽。
新石器时代。2010年冯庄乡小园子征集。外径5.50厘米、内径1.20厘米、厚0.60厘米。墨玉质,平面呈圆形,器身布满有黄褐色藻丝沉积结构纹。孔为两面钻孔,不规整,外大内小。两面磨光,素面。
新石器时代。1986年城阳乡城阳村出土。外径16.10厘米、内径6.40厘米、厚0.90厘米。青黄色质玉,局部黄褐色,半透明,素面。平面呈圆形,表面有一处瑕疵及二交叉线痕。边缘一处稍残及一道切割线痕。两面钻孔,外大内小。璧面抛光精细,玉质晶莹纯净,有玻璃光泽,素面。
新石器时代。1987年白阳镇罗堡村出土。外径19.40厘米、内径7.40厘米、厚1厘米。青灰色玉质,制作粗糙不规整,边缘琢磨不精细,有一残缺口,平面基本呈圆形,璧面有两道切割线痕。孔略呈喇叭形,为单向钻孔。两面磨光,有多处崩裂瑕痕,质感较差,素面。
新石器时代。2013年古城镇川口出土。外径25.80厘米、内径11~9.50厘米。绿墨石质,平面呈不规则形,制作粗糙不规整,正面磨制光滑。孔呈喇叭形,为单向钻孔。有多处崩裂瑕痕,质感较差,素面。
新石器时代。2010年冯庄乡小园子村出土。外径5厘米、内径1.40厘米、厚0.30厘米。青玉质,平面呈圆形,器身布满有黄褐色藻丝沉积结构纹。孔呈喇叭形,沿有崩痕,为单向钻孔,有数道旋痕。两面磨光,边缘磨制粗糙,素面。
新石器时代。2010年新集乡张化出土。外径6.20厘米、内径1.90厘米、厚0.40厘米。青玉质,平面呈圆形,器身布满有黄褐色藻丝沉积结构纹。孔呈喇叭形,孔沿有崩痕,为单向钻孔,有数道旋痕。两面磨光,边缘旋痕明显,素面。
新石器时代。2010年古城镇罗山出土。外径6.20厘米、内径2.10厘米、厚0.20厘米。青玉质,平面呈圆形,器身布满有黄褐色藻丝沉积结构纹。一面近孔处有一道切割线痕。孔呈喇叭形,孔沿有崩痕,为单向钻孔,有数道旋痕。两面磨光,素面。
战国。1986年彭阳乡周沟村出土。外径5.50厘米、内径1.90厘米、厚0.50厘米。以青玉为主,含紫、黑、褐花斑,斑纹流畅,具有动感。平面呈圆形,器表微鼓,边缘磨制较薄,孔为两面钻孔,外大内小,表面抛光精细,有玻璃光泽。
战国。2010年冯庄乡小园子征集。外径5.50厘米、内径0.80厘米、厚0.40厘米。青玉质,平面呈圆形,器身布满有黄褐色藻丝沉积结构纹。孔为两面钻孔,外大内小。两面磨光,素面。
玉璧内芯
新石器时代。2013年打石沟遗址考古发掘。直径5.50厘米、厚0.40厘米。墨绿玉质,沿呈斜坡状,切割旋痕明显。表面磨制光滑。
新石器时代。1985年白阳镇白岔村出土。通长16.30厘米、宽9厘米、厚0.40厘米。青灰外糖色质玉,半透明,素面。呈扇形,器身布满有藻丝沉积结构纹,一端角呈褐色。边缘有多处崩痕。两端钻孔,一端正面管钻喇叭形二孔,另一端背面管钻喇叭形一孔,为单向钻孔法。两面抛光,有玻璃光泽。
新石器时代。1999年白阳镇余沟村出土。残长13.40厘米、宽8.30厘米、厚0.50厘米。青绿色质玉,一端角呈褐色,中部半透明,素面。已残,呈不规则三角状。一面有两道切割线痕,切割面宽2.90厘米,边缘有一切割后扳开的崩痕。两端钻孔,一端双向管钻二孔,另一端单向钻一孔,孔沿有磕口。
西周。2009年城阳乡杨坪征集。通长10.50厘米、宽3厘米、厚0.40厘米。青玉质,透明,素面。呈三分之一扇形,器身布满有藻丝沉积结构纹,边缘有崩痕,两端双面钻孔。通体抛光精细。
四联玉璜
新石器时代。1984年彭阳乡周沟村出土。外径20.1厘米、内径7.90厘米、厚0.80厘米。青灰外糖色玉质,半透明,素面,布有藻丝沉积结构纹。两面抛光,有光泽。由四件玉璜组成,每件两端钻孔,一端为一孔,另一端为两孔,均为单向钻孔法。通体抛光精细。
编号PC0004,整体呈四分之一不规则扇形。边缘有一处呈鸡骨白磨光的凹坑,近缘处有一道切割线痕,切割面宽1厘米。外缘较厚,内缘较薄。通体长12.30厘米、宽6~7厘米、厚0.40~0.50厘米。
编号PC0006,整体呈四分之一不规则扇形。器表一端有一道明显的切割线痕,切割面宽1.50~2.60厘米。通体长15.30厘米、宽5.60~6.90厘米、厚0.50厘米。
编号PC0005,整体呈四分之一不规则扇形。边缘有一处呈鸡骨白磨光的凹坑。外缘较薄,内缘较厚。通体长14.40厘米、宽6.50厘米、厚0.40~0.70厘米。
编号PC0007,整体呈四分之一不规则扇形。边缘处有一道明显的切割线痕及数道琢磨线痕和一切割后扳开的痕迹,切割线处有崩痕。通体长15.10厘米、宽6.70~7.00厘米、厚0.60厘米。
玉锛
1。新石器时代。1986年白阳镇姚河出土。通长10.40厘米、上端宽3.40厘米、刃宽4.40、厚0.70厘米。青绿色玉质,夹杂褐色斑纹。通体抛光,两面光平,上窄下宽,两侧斜直,平面近梯形。平直单面刃,器表有一道直线切割,痕顶端留有两残疤痕,无使用痕迹。
2。新石器时代。2013年打石沟遗址考古发掘出土。通长3.60厘米、宽1.60厘米、厚0.50厘米。青绿色玉质,顶端呈褐色且有崩痕。平面呈长方形。正面圆弧,背面平直且有一条切割线。平直单面刃,通体抛光精细。
新石器时代。2013年新集乡白草洼出土。通长18厘米、宽7.50厘米、顶厚2.70厘米。青白玉质,遍布墨、褐红花斑。平面近梯形,顶部切割平直,双面弧刃,上部喇叭形小孔,单向钻孔。通体磨制光滑。
新石器时代。2011年红河乡上王出土。上部长6.50厘米、下部10.20厘米、宽5.50厘米、厚0.40厘米。白石质玉,质较差。平面呈梯形,四周磨制较薄,刃部稍残,有磕口。顶端单向穿孔,磨制不精细,粗糙。
穿孔玉铲
新石器时代。2009年白阳镇中庄出土。通长15.60厘米、宽5厘米、厚0.60厘米。青绿色玉质,夹杂藻丝沉积结构纹。平面呈长方形,两侧平直,双面直刃。顶端一角残失,穿单向孔。通体抛光滑精细。
玉料残片
新石器时代。2013年打石沟遗址考古发掘出土。通体长10.50厘米、宽6.50厘米、厚4.50厘米。青白玉质,玉器边料残件,切割面平整光滑,边缘有一周凹开料切割线痕。
彭阳馆藏的玉器,主要为考古发掘、遗址采集、民间征集所得。
2013年4月,为配合彭青一级公路建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彭阳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石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为期5个月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调查发现白灰面房址33座(依山势成排分布)、白灰面窑洞3孔,同时发掘灰坑66个、墓葬7座、陶窑1座,出土各种遗物400余件。
出土陶器以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器形主要有鬲、斝、盖瓮、敛口器、双耳罐、单耳罐、折腹盆、钵、双耳杯、单耳杯等。另外,还有数量较多的石器、骨器、蚌壳以及玉器等,具有齐家文化遗存的特点。同时出土的几件陶斝明显带有陕西龙山文化特点,其年代接近于客省庄第二期文化。玉琮、玉锛、玉琮内芯及众多的玉料切割残料大都出于房址和灰坑内,具有明确的地层关系,年代可信。从残料观察,其器形大致有玉璧、玉璜、圆环、玉斧等,玉质有青黄玉、青白玉、青绿玉、墨绿玉等。
另外,采集的玉璧、四联玉璜、玉璜、玉锛等大都出土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其周围,同宁夏固原地区隆德、西吉、海原等县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中出土的器形,在形制、玉料色泽和工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同。其时代应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属齐家文化范畴。宁夏固原地区周围没有玉材产地,但成型的各类玉器却在本地区广泛分布。观察过这批玉器的专家一致倾向于认为,这批玉器的用料大部分属甘肃马衔山、马鬃山玉,只有少数为新疆和田玉。尽管所用玉料产地较远,但容易得到,这说明当时运输玉材的道路相当畅通。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还存在着一条“玉石之路”。
从打石沟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完整器和大量玉料残件可以看出,这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就地加工而成,存在玉器加工作坊的可能。其开料、琢磨、钻孔、抛光等工序都是使用专门工具完成的。出土玉器形制规范,制作考究,磨制精细,边缘整齐。从器物表面的直线切割线痕分析,当时极有可能已使用弓弦一类的器具来切割玉料。当时,磨制石器的水平相当高,这对玉器的抛光、磨制有重要借鉴作用。玉器孔壁光滑,从痕迹观察,有的是用管钻,有的是用实芯钻,分单向或双向对钻而成。玉琮、玉璧内芯饰有同方向螺旋纹。能够形成这种同向螺旋纹,需要用类似制陶的转盘,借助水和硬度大于玉的细沙,沿同一方向旋转切割,但也有可能是用口径大小不同的竹子类空芯工具完成的。是不是当时已有金属管钻,就目前而言还没有考古资料发现。
彭阳出土玉器类型主要有玉琮、玉璧、玉璜、玉铲、玉锛、玉斧等,在功能上以礼仪用器为多,装饰用玉为少。
《周礼》载“苍璧以礼天”,“黄琮以祀地”。也就是说,玉琮、玉璧、玉璜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是祭祀天地四方的六器(圭、璧、琮、璋、琥、璜)之一。其特点是素面无纹、光滑洁净,与远古先民的崇拜观念相关。从考古资料看,玉璜的主要作用为装饰。将若干玉璜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玉璧,不仅体现了原始先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更在实际上扩大了玉璜的实用性复合功能。合则可以祭天,是天圆的象征;分则可以祭地,可以作为随身佩戴的饰品。
由于先民认为玉本身较为珍贵,因此,从它出现之时就很可能已从实用工具中分离出来,成为重要的祭祀和象征权威性的礼器。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打石沟遗址出土的玉锛、玉铲均无使用痕迹的现象。古人有“男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通过考古,我们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早已有了这种认识观念,将佩玉视为象征身份贵贱,拥有财物众寡的标志。
文图/杨宁国
作者系宁夏彭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