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楼市、股市、债市 国投证券中期投资策略会直击市场关切话题

胡雨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5月28日,国投证券2024年中期投资策略会拉开帷幕。当天上午,国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国投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林荣雄以及国投证券研究中心总经理助理、首席固收行业分析师尹睿哲分别就2024年宏观经济前景、股市及债市后市表现、投资机会进行分析。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近期一系列楼市救助政策开始针对性地救助房地产企业,缓解其面临的流动性压力,是找到了引发房地产行业本轮调整的一大重要“病根”。股市方面,2024年下半年,以出海为代表的大盘成长股和以高股息为代表的大盘价值股将是两条核心主线;债市方面,通胀如果进入渐进式温和修复,再考虑到基本面高频指标回暖信号增多、政策构成积极的底部支撑,后续长端利率延续震荡的概率较高。

  楼市救助政策切中流动性“病根”

  近期一系列旨在提振房地产市场的利好政策落地,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和期待。会上谈及本轮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原因,高善文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了房地产行业基本面出现大幅恶化,而在基本面因素外,房地产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也是导致本轮房地产行业调整的重要因素。

  在高善文看来,近期市场之所以对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领域的干预和救助政策抱有积极的预期,A股房地产板块也出现大幅反弹,原因便在于政策在刺激需求扩大同时,开始针对性地救助房地产企业,缓解其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堪称“对症下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过高善文也强调,对于政策执行过程需要密切跟踪,若政策落地后的实际效果不能达到市场预期,也不排除房地产市场还会出现比较大的调整。

  出海是资本市场今年以来非常关注的一个投资主题,会上高善文结合日本企业出海的背景与历史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在高善文看来,日本行业层面的出海程度与行业ROA(资产回报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选择出海的企业通常是在国内竞争力就比较强的企业;日经外需50指数相对日经内需50指数不仅在股市的表现更好,盈利层面也较好。

  下半年聚焦出海及高股息两大主线

  从年初以来申万一级行业和市场核心指数涨跌情况看,A股市场行情整体上围绕出海、高股息和部分资源股三条主线进行演绎。展望2024年下半年市场,林荣雄判断,市场风格中期预计将重返大盘股,以出海为代表的大盘成长股和以高股息为代表的大盘价值股将是核心主线。

  对于以出海为代表的大盘成长股,林荣雄认为,今年以来出海板块超额收益的来源是具备产业全球竞争力的大盘成长股出海定价,背后是企业更注重通过出海实现ROE中枢系统性提升,对应中长期利润增速抬升进而形成估值端的提升。就出海前景而言,短期看,下半年出口依然是相对稳定的积极变量;中期看,当前我国出海、出口的前景类似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对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出口表现强劲。

  对于以高股息为代表的大盘价值股,林荣雄判断,绝对收益价值派资金的“抱团”叠加中证红利指数5%左右的股息率,使得高股息策略依然是中期有效策略。“与上半年相比,2024年下半年提升分红比例将成为高股息定价的核心,高股息行情也可能向高分红消费品种和具备提价能力的资源品、公共服务领域扩散。”

  对于三季度A股大盘指数表现,林荣雄维持市场整体将是平衡市的判断;就后市配置而言,林荣雄推荐超配四大方向,包括具备产业全球竞争力的品种(商用车、船舶、家电、轮胎、光模块、工程机械)、高股息(公用事业、能源、高分红消费和电力)、部分资源股(黄金)以及科技股的美股映射(TMT、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

  后续长端利率延续震荡概率较高

  股市修复的同时,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的表现同样引人关注。在尹睿哲看来,上半年债市经历了一个季度左右的“快牛”,收益率曲线呈现出牛市尾部少见的平坦化特征,展望下半年有几个关键的问题值得关注,包括DR(存款类金融机构间的债券回购利率)作为短端利率锚是否失效、贷款利率对债券的“传导倍数”是否会递减等。

  尹睿哲判断,随着存款利率下调至货币市场利率以下,存款向非银机构“搬家”现象增多,而后者资金成本与DR倒挂,事实上已经摆脱了DR价格锚的约束,带动短端利率打开空间,因而下半年收益率曲线处于陡峭化状态的时间将增多,这使得投资者可能不得不再次选择增持长端债券。在微观层面上,这种变化会造成市场久期加速“冲顶”,进而导致市场交易结构更加拥挤和脆弱,宏观层面也是在反映市场对稳增长政策的预期。

  对于下半年债市表现,尹睿哲认为,通胀如果进入渐进式温和修复,对企业盈利预期改善及库存周期斜率修复均有助益,再考虑到基本面高频指标回暖信号增多、政策构成积极的底部支撑,后续长端利率延续震荡的概率较高。

  从更长时间视角看,尹睿哲判断,国内债券市场无疑正处于一轮长周期利率中枢下行的过程中,但参考海外经验,这期间也存在利率阶段性回升的时期,有四个因素可以解释这种阶段性的回升,包括生产率、人口、通胀和企业盈利周期。对国内而言,后两个因素是下半年乃至明年需要关注的。“例如物价方面,当前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变化,包括大宗商品价格抬头、公共事业零星涨价、需求政策密集出台等。”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