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洋券商”如何度过在华展业磨合期

汪友若 上海证券报

  1995年,摩根士丹利叩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合资券商的大门,与中国建设银行携手创立中金公司。自此,外资券商在中国的发展已近30年。随着近年来金融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业内也见证了从外资参股到外资控股,再到外资全资券商的落地。

  外资券商在中国的展业情况,是观察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窗口。从2023年的业绩报告来看,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经营数据显著分化的背后,本土化挑战、业务牌照受限、中外文化碰撞等一系列问题均摆在外资券商面前。

  并且,当前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竞争格局,本土券商在客户资源、市场理解、业务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外资券商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提供差异化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外资券商的根本优势在于跨境。在华展业,除了国际经验、国际理念、国际网络以外,外资机构最终的落点还是提供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比如,引入海外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和模式,为中国投资者管理财富;再比如,在投行业务领域,外资券商往往能够充分发挥境内外双边优势,帮助中国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鲶鱼效应”是业内谈及外资券商在华展业时频频提及的另一个关键词,市场素来期待外资券商进入中国市场后,倒逼行业呈现差异化竞争格局。与本土券商不同的是,外资券商往往拥有各自的优势,不会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对于外资券商而言,母公司所见长的便是其最大优势,中国市场对每一家外资券商来说也意味着不同的机会。

  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外资券商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尺水兴波,文短意长”,国际化金融机构的跨境优势和差异化服务终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新活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