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国联证券上半年营收超10亿

李娜每日经济新闻

  8月24日晚间,国联证券发布2021年半年报,截至6月30日,本集团营业收入11.30亿元,同比增长37.42%;归属于本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9亿元,同比增长17.98%。

  作为首批获得基金投顾业务资格的唯一一家中小型券商,国联证券基金投顾业务快速发展。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国联证券的基金投顾从业人员640人,基金投顾业务签约总人数97338人,授权账户资产规模为71.08亿元。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国联证券基金投顾的签约客户数增长了83%,授权账户资产规模同比增长了32.76%。

  营收半年破10亿元

  立足苏南的国联证券,在引入了新的管理层后,开始持续躬耕于打造差异化、特色化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之路。

  最新出炉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截至 6月30日,国联证券营业收入11.30亿元,同比增长37.42%;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9亿元,同比增长17.98%。而在过去的2020年上半年,国联证券的营业收入只有8.22亿元。

  具体分项业务来看,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实现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15.82%;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收入2.00亿元,同比增长33.76%;资产管理及投资业务实现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 142.28%;信用交易业务实现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23.63%;证券投资业务实现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 42.58%。

  就上述增长速度来看,上述五大业务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资产管理业务增速最快。

  事实上,2021年是“资管新规”即将完成过渡期的“新资管元年”。随着降杠杆、去通道、打破刚性兑付的业务整改进入尾声,券商资管规模压降速率逐渐平缓,主动管理规模稳步提升,策略重点逐渐从固收向固收+以及多资产投资组合转移的态势,反映出在产品净值化的趋势下,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渐上升。

  国联证券表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立足于加强主动管理能力,优化投研专业化体系,结合自身的牌照优势,有效提供专业化资产配置和底层资产评价服务,形成核心策略输出;持续加强机构客户开发,有效推进渠道代销和机构定制,经营业绩及市场影响力显著提高,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而在2021年下半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持续打造资产配置能力、产品覆盖及评价能力、产品风险控制能力三大核心能力,深耕资产配置与泛FOF平台构建,围绕公司大方向 体系,在成熟完备的基金研究框架下,搭建集公募、私募一体的多策略产品池,提供长期稳健的产品配置服务,推动灵活资产配置+“大方向”产品配置双轮驱动。

  基金投顾规模突破70亿元

  作为首批获得基金投顾业务资格的唯一一家中小型券商,国联证券选择了自有和外部平台共同驱动模式,其基金投顾业务在业内也呈现一路领先的趋势。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国联证券拥有基金投顾从业人员640人,基金投顾业务签约总人数 97338 人,授权账户资产规模71.08亿元。 相比之下,2020年底时,公司基金投顾从业人员573人,基金投顾签约资产规模53.54亿元,签约户数53183户。这也意味着,今年上半年时间,国联证券基金投顾的签约客户数增长了83%,授权账户资产规模同比增长了32.76%。

  不可否认,在券商频频提及的财富管理转型当下,作为中小券商的代表国联证券显然选择了基金投顾作为抓手之一。

  天风证券零售业务负责人王洪栋此前表示,基金投顾业务对于券商的财富管理转型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可改变券商的行为模式。目前,公募基金销售是券商财富管理的重要业务。券商的工作核心是要帮助线下的投资顾问建立长期投资和资产配置的价值观和工作方法论,逐步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

  国信证券非银团队认为,国联证券现已形成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研究与机构销售、固定收益、股权衍生品与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等在内较为完善的业务体系。其中,财富管理业务是公司的特色业务,近年来公司经纪与财富管理管理业务迅速发展。

  数据进一步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为2.0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股票、基金代理买卖证券交易额10,560.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36%。公司客户总数134.12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9.61%。

  展望 2021 年下半年,国联证券将进一步完善围绕“小 B 大 C”客户的覆盖和服务体系,为泛财富管理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基金投顾外部渠道开拓,持续做好互联网渠道的线上运营。以“大方向 50”和高端定制为抓手,扩大权益类产品销售规模。大力开拓私募机构客户,持续完善私募产业链并在部分服务上建立差异化优势。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