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泰证券:深耕山东 发力布局区域金融生态

王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王珞)中泰证券在区域金融生态布局方面不断发力,深入服务山东地方经济硕果累累。在5月27日召开的2021中国金融与产业发展(淄博)峰会上,中泰证券与淄博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内容涵盖了整合金融资源,培育企业上市,参与组建基金,以“投行思维”支持项目建设等,至此中泰证券已先后与潍坊、滨州、聊城8家地级市达成此类战略合作,年内将实现全省16市地战略签约全覆盖。

  自去年下半年来,中泰证券明确了“一个统领、一个中心、四大战略、两大支撑”的1142发展思路,提出“向券商第一方阵迈进”的目标。其中,四大战略的首个区域突破战略,即要围绕“深耕山东、南布重兵、做强北京”,实现重点区域的精准突破。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峰向记者表示:“中泰证券将深耕山东市场作为区域突破战略的首选之题、重中之重,我们将立足地缘和区位优势,整合人才、科技、资本多股力量,以金融要素之手推动经济发展,同时探索在突围中转型的发展路径。”

  区域金融生态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最终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中泰证券聚焦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通过与地方实体经济的深度捆绑,持续优化布局区域金融生态。在5月7日召开的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中泰证券与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财政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服务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比如,通过发挥投行专业优势,推动胶东五市企业通过上市、发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为其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同时,设立参与五市上市基金,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创新性资金支持,借助中泰金融国际连接境内企业和香港市场的优势,服务五市企业到香港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等。

  对于加大布局胶东区域的原因,李峰解释,胶东经济圈不仅是山东和沿黄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还是东联日韩、西接亚欧国际物流大通道的“东方桥头堡”。截至目前,中泰证券在胶东经济圈五市已累计设立了50家证券营业部,服务投资者近150万,管理客户资产1900亿元;通过股债、跨境等方式累计为5市各类企业提供了2000多亿元的融资服务。

  优化布局区域金融生态,离不开财政金融的联动放大效应。中泰证券自去年底战略持有山东省新动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股份后,与后者缔结为服务企业的“一致行动人”,双方通过投资、投行联动,建立起源源不断的企业“项目库”。

  在乘势而上求突破中,中泰证券深刻地认识到,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新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推动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5月8日,山东省工信厅、中泰证券、山东省新动能基金三方确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和联合工作组,负责对培育企业规范改制、资本运作方案设计及投资、推荐挂牌、债券发行、上市保荐等工作的实施和落地。通过三方组成上市培育共同体实施“泰山登顶”计划,共同为全省“专精特新”高成长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提供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积极推动金融活水“浇灌”高成长性企业。

  此外,中泰证券还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特色化资本市场服务。像中泰证券正与淄博共同推进设立淄博市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着眼于打造资本市场服务的“金融生态岛”,立足鲁中,辐射周边,发挥好资本市场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功能。中泰证券还积极参与山东省内各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和运作,目前已设立潍坊、威海、枣庄上市基金,正在积极推进淄博、烟台等省内其他地市上市基金设立。

  机制创新是改革的奠基石。为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中泰证券通过成立18个专项工作组、新设战略客户部和山东投行总部、建立平台化服务模式等改革举措,全面整合公司资源,建立了“1+N”客户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一揽子、多要素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目前,中泰证券“深耕山东”成效显著。今年一季度,公司股权融资家数在山东市场的占比由之前的不足10%提升到30%,债券融资家数占比达到18%,服务山东市场份额稳居全国券商第一位。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事实上,“深耕山东”只是中泰证券区域突破战略的先行一招,而“南布重兵,做强北京”也是公司区域突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京沪深城市群是我国最具成长潜力、市场最活跃的地区,科技创新型企业众多,金融业高度发达。记者了解到,在深耕山东的同时,中泰证券还积极布局长三角、珠三角、北京等市场,推动人员、机构、资金等向这些地区倾斜,成立了上海、深圳、北京投行总部,正在大力推进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已达成与厦门市政府、西安银行、陕西盘龙药业、福建新大陆的战略合作协议。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