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站上风口 新老“选手”抢滩万亿级市场
2018年供应链金融站上风口,传统金融机构、核心厂商、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等机构纷纷杀入,抢滩庞大的供应链金融市场。华南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这一轮供应链金融热潮中有两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及核心厂商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其背后各有考量和动机;二是各参与方通过科技手段降低核心企业门槛、解决信用多层穿透问题,甚至“去核心企业化”来破解“链”上难题。
供应链金融风再起
“严格来说,供应链金融不是什么新概念,银行开展这项业务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平安银行从1999年就开始通过供应链金融来服务中小企业,和300余家核心企业开展产业链合作,历年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10万余家、提供融资近5万亿元。”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资深专家陈旭辉日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供应链金融确实成为一个现象级的金融热点业务,受到极高的关注,这一点我们也始料未及。前阵子我们刚接待了好几家上门进行专项交流的银行同业。”
2018年供应链金融站上风口,新老“选手”纷纷抢滩庞大的供应链金融市场。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各参与主体的动机不同,供应链金融的再度崛起,背后离不开政策驱动和庞大市场空间带来的吸引力。
2017年10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84号,简称“84号文”),要求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84号文被业内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监管明确提出支持供应链发展,并设定了数量指标,各方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分析人士指出,除政策驱动外,供应链金融火爆背后不乏市场吸引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6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13.7万亿元,余额占今年累计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6.3%。应收账款是小微企业获得供应链融资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的海量中小企业未能得到金融资源的有效支持,国内贸易应收账款、存货以及预付账款规模合计接近110万亿,天量的贸易资产规模蕴藏的巨大金融价值未得到有效利用。”金融壹账通董事长兼CEO叶望春表示。
这一轮供应链金融热潮中,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及核心厂商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陈旭辉表示,今年核心企业搭建产融平台、进军供应链金融趋势最为明显,包括海尔、TCL、美的等大型核心企业都在抢滩这一市场。目前核心企业进军供应链金融的内生动力主要有三:一是核心企业通过支持自身供应链内成员企业,可以梳理并优化供应链管理节点,提升供应链整体经营效率;二是在现阶段,大型企业传统实业经营利润有所下滑,激发了其通过挖掘供应链金融价值、提升整体利润水平的动力;三是伴随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要求不断细化,通过供应链金融安排优化财务报表,成为众多大型核心企业的共识及选择。
“对核心企业来说,上游决定采购成本,下游决定销售。只有帮助整个产业链提高金融效率,才能和其他核心企业的链条进行竞争,这是核心企业介入供应链金融最大的动力。”华南某银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当前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对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链条与链条的竞争。如果核心企业很强,但供应商很不稳定,会削弱核心企业竞争力。
传统金融机构方面,今年包括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等数十家银行纷纷发力供应链金融业务。
过去中型股份行一直是银行业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力。由于供应链金融存在单笔贷金额小、操作环节繁杂等特征,相对属于劳动密集型业务,不太受大行青睐,而小银行受制于核心企业客户资源和供应链专业风控技术,参与程度也相对较低。
“今年中小银行明显加大了供应链金融参与力度。”陈旭辉指出,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国家政策鼓励,监管部门不断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供应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二是供应链金融通过嵌入企业日常经营流程提供服务,可以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和资金的用途,风险相对较小,银行还可借此实现基础客群的稳定获取,有些外资银行将其喻为“银行业务稳定器”;第三,无论是授信资金规模还是价格,中小型银行都难以满足核心企业直接授信的要求,但可通过满足大型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来拓宽、稳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