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竞争加剧 车企上半年业绩分化明显

金一丹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截至7月15日,汽车整车制造行业共有19家上市公司发布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长城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等9家公司盈利预增,北汽蓝谷、小康股份等10家公司预计亏损,行业业绩分化明显。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汽车行业智能化、电动化加速,产品竞争激烈,转型慢的车企将逐步被淘汰出局。

  头部车企业绩预喜

  长城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等传统车企业绩表现亮眼。2022年上半年,长城汽车预计盈利53亿元至59亿元,同比增幅在50.2%至67.2%;长安汽车预计盈利50亿元至62亿元,同比增幅在189.14%至258.54%;比亚迪预计盈利28亿元至36亿元,同比增幅在138.59%至206.76%。

  比亚迪是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领头羊。4月3日,比亚迪正式宣布,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在汽车板块,公司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据乘联会数据,6月比亚迪零售销量达13.26万辆,同比增长228.8%,市场份额为24.9%。1-6月,比亚迪零售销量达63.38万辆,同比增长317.6%,市场份额为28.2%。

  比亚迪指出,2022年上半年,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势头强劲,屡创历史新高,同比实现迅猛增长,推动盈利大幅改善,并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上游原材料价格涨价带来的盈利压力。

  产品结构优化是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共同提及的业绩增长原因。数据显示,1-6月,长安汽车广义乘用车零售销量达56.52万辆,市占率为6%,居于行业第三;长城汽车广义乘用车零售销量达38.09万辆,市占率为4.1%,居于行业第十。

  新能源汽车业务在上述两家传统车企业务中增长迅速。1-6月,长城汽车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6.17万辆,同比增长17.4%,市占率为2.7%;长安汽车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达6.6万辆,同比增长125.9%,市占率为2.9%。

  长城汽车指出,报告期内业绩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优化产品结构,单车售价上升、毛利及毛利率增长,以及汇兑收益增加。同时,公司积极推进新能源与智能化发展,研发投入、股权激励费用同比增加。长安汽车表示,业绩增长得益于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自主品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成本端压力加大

  北汽蓝谷、小康股份、江淮汽车等车企业绩亏损在业内靠前。2022年上半年,北汽蓝谷预计亏损18亿元至22亿元,最大亏损金额较上年同期预计亏损扩大21.32%;小康股份预计亏损16亿元至17.6亿元,较上年同期预计亏损扩大232.51%至265.76%;江淮汽车预计亏损7.07亿元,较上年同期预计亏损扩大248%。

  原材料涨价、研发投入加大,导致部分车企业绩承压。北汽蓝谷表示,2022年上半年,芯片短缺、电池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对公司业绩产生了较大影响。江淮汽车指出,疫情、芯片短缺以及电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拖累了公司业绩。

  从销量数据看,北汽蓝谷、小康股份均保持了较高增速。1-6月,北汽蓝谷累计销售1.7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44.43%。小康股份1-6月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4.56万辆,同比增长204.51%。其中,赛力斯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2.16万辆,同比增长884.98%。

  北汽蓝谷指出,虽然公司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但尚属爬坡阶段,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与此同时,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在品牌与渠道建设、研发投入上的成本持续增加。

  小康股份表示,由于赛力斯新能源汽车产品研发持续投入,以及前期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产销量尚处于爬坡阶段,折旧及摊销费用有所增加。随着赛力斯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市场推广,营销费用、人工成本有所增加。

  下半年销量预期向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其中,乘用车销量预计2300万辆,同比增长7%左右;商用车销量预计400万辆,同比下降16%左右。

  “从了解的部分企业判断,大家普遍对乘用车需求预期比较积极,但考虑商用车受多重因素影响,持续下降趋势没有明显改善,且影响需求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中汽协指出。

  新能源汽车仍将保持高增速。中汽协表示,新能源汽车2022年全年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尽管也受疫情影响,但各企业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品,供应链资源优先向新能源汽车集中,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整体产销完成情况超出预期。

  下半年,汽车供给端竞争将更加激烈,车企密集推出多款新车型,智能化、电动化已成行业大趋势。中泰证券研报显示,进入下半年,蔚来ES7、ET5以及新款866、理想L9、小鹏G9、哪吒S、问界M7等多款新车密集交付,叠加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和各地新能源车补贴政策的促消费作用,新能源车销量有望持续走高。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