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上汽复产压力测试后首辆车下线,承建中转站疏通江浙沪物流配送

魏文 第一财经

  上汽临港工厂恢复单班生产。

  受疫情影响而踩下刹车的上海汽车产业,正在逐步恢复。

  “昨天陆陆续续有十来辆大巴过来,把我们这个村子里的工人拉回厂里了。”一位奉贤区居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周边的几家零部件工厂已经开始将生产线工人接回工厂进行封闭生产,当地居委表示,只需要有工厂开出复工证明,在完成居委相关的手续之后,相关人员即可返厂复工。

  4月16日晚间,上海市经信委正式发布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多家汽车产业链相关公司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在4月16日前后已经开始准备召回员工,进行封闭生产的准备。

  一家上汽相关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员工肖锋(化名)告诉记者,4月16日公司就开会召回员工,管控区及防范区的员工均在召回范围内。肖锋向记者展示了该公司4月17日~4月26日的部分交货计划,清单显示,从4月17日开始,该公司陆续向上汽大众的安亭工厂、MEB新能源工厂以及外地工厂提供零部件,车型涉及大众和奥迪品牌。

  记者梳理发现,该清单计划相关零部件的供货量呈逐日上升趋势,有部分零部件4月20日的供货数量比19日增加100%。

  “召回的员工会进行封闭管理,短时间内应该是回不了家了,目前公司还没有公布返厂的奖励、福利方案,但是之前在厂内进行封闭生产的工人,每天都会有200元额外的补贴。”肖锋表示,有部分员工返厂意愿比较高涨,但最终返厂员工的数量,还需要根据所在地疫情情况来确定。

  记者得到的一份汽车供应商复工复产人员召回承诺函显示,召回员工需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报告,所居住楼栋7日内无阳性病例;员工需在离开小区时进行一次抗原测试,并将结果上传至“疫测达”APP。同时,该公司承诺员工转移入厂后,由公司全权负责,在小区解除封控管理前,员工将不再返回。

  在相关零部件公司进行复产、复工行动的同时,上海本地的整车厂同样在加速恢复生产。

  4月18日,上汽集团带动旗下整车、产业链相关公司,开启了复产复工的压力测试。上汽集团方面称,今日(4月19日),临港乘用车工厂复工复产压力测试下的首辆车已完成下线。上汽集团临港基地相关负责人表示:“4月19日开始,工厂将计划采取单班工作制,如果供应链能保持稳定,也希望能逐步爬坡,尽快回到疫情前的排班制。”

  目前,上汽集团已排摸了近400家供应商,并对供应商产能、库存、原材料等进行了全面摸底;同时密切关注下级供应商的人员动态,生产情况等,尽可能协助支持下级供应商加快流程推进、防疫复产的工作。

  此外,有接近上汽大众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上汽大众位于安亭的工厂将在4月20日开始较大范围的复工复产。有媒体在4月18日探访特斯拉临港工厂时发现,已经有拖着行李的员工进厂,同时还有几位员工正在移动特斯拉Model3的车架。

  “我们会和上汽一起进行压力测试,从封控开始,我们工厂就一直有员工驻厂封闭,但零件的供应还是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整个供应链流转起来。”上海一家座椅总成供应商工程师告诉记者,自3月上旬以来,该企业便遭遇零件短缺的问题,先是吉林疫情导致长春的次级供应商出货不畅;近期苏州疫情,当地的供应商又出现了发货问题。

  在近期盖世汽车进行的一项汽车行业调查中显示,有33%的受访者表示,物流停滞导致配件进不来、产品出不去;有19%的受访者表示,备件有限,产能难以为继。上汽集团相关负责人亦指出,复工复产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不确定性,比如供应链是否稳定等,将严格根据政府防疫政策调整生产节奏。

  4月19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介绍说,苏浙皖三省和上海市将进一步优化供应链保供“白名单”,推动跨省市名单共享和双向互认,共同保障推动长三角全产业链式协同复工复产。同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对外透露,将多措并举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

  上汽集团安吉物流有限公司方面向记者表示,4月18日由该公司承建和运营的长三角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已正式开始运营,首批中转站共6个(已建成4个),其中上海2个,分别位于嘉定区、闵行区;浙江2个,分别位于杭州市、宁波市;江苏2个在建中。

  记者获悉,中转站将全程落实闭环管理与“无接触”交货,每个站点占地约5000 平方米,每天可以保障30辆20吨以上车辆的中转需求。4月18日中午,首辆货运车从嘉定安亭中转站驶出,经高速道口核验身份信息、通行证与核酸情况,于14时顺利抵达杭州中转站,进入站内消杀、装货及抗原核酸双检,并于17时再次返回安亭中转站进行无接触卸货,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顺利完成首次货运交接任务。

  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显示,复工预期渐起,底部位置明确,比之前更加乐观。随着上海汽车产业链的复工预期渐起,乘用车供给端边际上逐步改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