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建邦科技董事长钟永铎:灵活布局汽车后市场

金一丹 见习记者 张科维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全球汽车后市场每年大概有3个百分点的增速,市场体量到2030年将达1.2万亿欧元。”建邦科技董事长钟永铎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建邦科技采取柔性化的市场需求导向型模式,着眼于全球市场,将需求转化为产品。通过分析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将全球市场、传统客户、经销商等多层面有机结合,快速打造产品,推动汽车后市场全球化发展。

  市场需求导向

  钟永铎介绍,建邦科技致力于汽车后市场非易损零部件的开发、设计与销售,为客户提供整套完善的供应链管理服务;采取柔性化市场需求导向型模式,将重点放在市场调研、工程设计、模具开发和产品验证上。

  “公司通过市场调研,并结合产品应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市场趋势。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使用特性,分析不同种类车型非易损零部件在使用过程中的损坏频率,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模具,形成新产品后推荐给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创造客户的需求,以增加客户黏性。”钟永铎说。

  尽管市场调研、发现用户需求至关重要,但坚实的供应链体系是支撑建邦科技发展的基础。钟永铎表示,调研只是公司整个生产环节的一个部分,将需求变成产品,还需要多年的供应链积累。目前,公司审核中的工厂供应商约3000家,包含汽车各种系统、传统设施的产品,经审核后进入公司系统的合格供应商约400家。

  2021年半年报显示,建邦科技拥有覆盖全球主要区域的汽配供应链管理及交付能力,在经营模式方面与传统行业区别较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优势在于多点开花。在市场方面,公司具备较强的研发调研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工程技术能力。在管理方面,公司通过分析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将全球市场、传统客户、经销商等多层面有机结合,快速打造产品,推动全球化发展。”钟永铎说。

  在销售方面,钟永铎表示,就国内而言,公司积极铺垫新兴渠道,把握市场未来动向,帮助客户解决难题、创造价值,在实现盈利的过程中,维护客户关系,实现共同成长。

  在创新方面,钟永铎介绍,公司内部设有创新小组,最大范围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同时,公司在汽车电子方向上大量投入,积极布局软硬件算法,部分产品已开始量产。

  发力汽车零件再制造领域

  汽车后市场具有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高要求的特点,大型汽车后市场客户对供应商的要求较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实现国内外双市场联动发展。近年来,公司国内业务快速增长,已和国内诸多知名汽车零部件连锁企业,如三头六臂汽配、康众汽配、途虎养车等开展业务合作。”钟永铎说。

  业内人士表示,汽车后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汽车保有量和车龄增长两大驱动力。我国汽车后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根据公安部交管局数据,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总量已达2.8亿辆,车龄超过5年的汽车达47%。

  对于汽车后市场的发展前景,钟永铎表示:“汽车后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预计未来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市场将占全球市场的75%。随着在用车车龄的不断增长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后市场的客户数量将会大幅增长,汽车后市场将迅猛发展。”

  钟永铎表示,在资源相对紧缺的背景下,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公司已开始在汽车零件再制造方向布局。据悉,建邦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制动系统、传动系统、电子电气系统、转向系统、发动系统和汽车其他系统。“公司对外销售的主要零配件种类繁多,属于定制化产品,汽车主要系统产品均有所涉及。从产品功能的角度分析,所提供零部件产品为产成品,可于整车上直接替换、安装并发挥作用。”

  转型发展面临新机遇

  建邦科技是北交所首批上市公司之一。“北交所在培训、法律法规、财务信息披露、国家政策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钟永铎说。

  对于在北交所上市后的变化,钟永铎表示:“公司进行了战略调整,一是更加重视国内市场,二是更加注重汽车电子化的研发。同时,公司从人员、产品布局、市场开拓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布局。”

  2021年半年报显示,建邦科技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5.97%,净利润同比增长31.69%,毛利率为23.26%。钟永铎表示,公司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公司不断挖掘现有客户的价值,在新产品的开发、改善交货等增量市场方面做了多方努力。二是公司发力国内市场,兼顾国内外两大市场。

  “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尤其在汽车后市场方面,不仅仅是卖一个产品,而是卖很多产品,这些产品需要有综合供应商解决问题,单一供应商很难满足客户全部需求,这就是建邦科技的专业特性。公司是工厂端到客户端不可或缺的桥梁。”钟永铎说。

  对于建邦科技未来的发展,钟永铎表示:“公司的商业模式来自于全球市场的需求和调研能力。未来,公司将着眼于全球市场,不断发掘未来潜在的需求,包括车主端的需求,把这些需求积极地变化成产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