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洋生物+军舰” 比亚迪“海洋网”全面升级而来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在2021广州车展上,众多国内外汽车品牌都带来了新能源车型。而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引领者的比亚迪,更是三款新能源车齐发,燃爆广州车展。

  11月19日,比亚迪在发布全新销售网络—“海洋网”同时,还对外发布了“海洋网”下首款轿车驱逐舰05以及元PLUS、2022款宋Pro DM-i两款“王朝网”下车型,引领新能源车唱响2021广州车展“主旋律”。

  产品的快速迭代、先进技术的加持、销售网络的不断扩展,多重优势的叠加让比亚迪旗下新能源产品影响力越来越大。据了解,比亚迪旗下畅销车型已出现供不应求情况,目前还有20万辆未交付订单待交付。

  近二十年的技术沉淀,成就了比亚迪今天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头羊地位。相信,随着全线产品系列规模优势的不断扩大,比亚迪市场地位将越加稳固。

  三车齐发 “双网”协同助力

  自今年推出海豚系列以来,比亚迪的海洋系新车就备受外界关注。在本届广州车展上,比亚迪再次宣布对产品序列进行全新升级,并基于全新产品构建新的销售网络—“海洋网”。

  “海洋网”是综合性销售网络,具有更鲜明的新能源属性,更年轻的产品定位。

  “未来,海洋车系会用更年轻的产品,与新生代的年轻消费者做进一步沟通,并实现车型级别、动力单元、价格区间的全覆盖。”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介绍称,“海洋网”在传统4S店销售模式上,将继续新增商超店和城市展厅。

  据了解,比亚迪“海洋网”将包含两大产品序列车型,分别为搭载e平台3.0技术的纯电“海洋生物系列”,如海豚、ocean-X;搭载DM-i超级混动技术的“军舰系列”,根据轿车、SUV、MPV的不同品类以驱逐舰、巡洋舰和登陆舰命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届广州车展上,比亚迪军舰系列首款车型—驱逐舰05已完成全球首发亮相。新车价格区间将介于12万~15万之间,搭载具有颠覆性的DM-i超级混动系统、EHS电混系统以及“刀片电池”。比亚迪方面表示,驱逐舰05定位和配置都将高于比亚迪旗下目前所有紧凑级轿车。

  有分析称,驱逐舰05将通过更高的车型定位以及更丰富的车型配置,攻入以合资车型为主的紧凑级轿车市场。

  随着“海洋网”的诞生,目前比亚迪旗下乘用车车型将形成“王朝”及“海洋”两大销售网络。“王朝”网络下包括秦、唐、宋、元及众多衍生车型。

  在车展上,比亚迪“王朝系列”也迎来了两名新成员—2022款宋Pro DM-i和e平台3.0旗下首款纯电动SUV元PLUS,分别于2021年11月30日及2022年1月1日对外开启预售。

  作为e平台3.0首款A级潮跑SUV,元PLUS具备专业平台、潮跑外观、律动内饰、潮玩空间、雷霆动力、刀片·安全六大核心优势。同时,作为比亚迪王朝系列的重磅车型,相信元PLUS的到来将给A级纯电动市场带来新一轮变革,助力比亚迪纯电动车销量再上新台阶。

  核心技术加持 彰显“人气王”实力

  在电动化、智能化进程中,比亚迪突破了纯电动汽车整车集成技术,奠定了其在国内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人气王”地位。

  最新数据显示,10月,比亚迪单月新能源车销量约8万辆,同比增长262.9%,并连续多月占据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排行榜榜首位置。

  截至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6个月保持逐月增加1万辆的增长趋势。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比亚迪新能源车累计销售新车41.86万辆,同比增长212%,占比亚迪整体销量近八成。

  “目前,比亚迪DM-i平台车型供不应求,其在手订单高达20万辆。”日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对外透露,因为订单量过于庞大,导致DM-i平台车型的交付期一再延长,目前产能在快速爬坡会有很大的改善。

  有了比亚迪DM-i超级混动技术的加持,比亚迪旗下新车销量增速明显,并开创了国内插电式混动车新格局。官方数据显示,10月,比亚迪新能源车中,DM车型与EV车型销量占比各半。据了解,自2021年3月秦PLUS DM-i上市以来,截至目前,比亚迪DM-i车型累计已销售超过17万辆,强大的产品实力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销量爆款。

  在外界看来,2022款宋Pro DM-i的到来,将用颠覆性实力,为中国主流家庭带来全新的出行体验,缔造15万级SUV市场的价值新标杆。而基于比亚迪全新e平台3.0打造的首款纯电动SUV元PLUS,也将因其过硬技术优势而突出的驾乘体验虏获更多年轻用户的心。

  比亚迪坚持自主创新,已经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已形成强大的整车及全产业链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

  多项核心技术的加持和全线产品系列规模优势的不断扩大,将持续助力比亚迪旗下新能源车销量保持高增长态势,用实力颠覆“燃油车”市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