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比亚迪“硬核唤醒”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技术

经济参考报

  “比亚迪刀片电池以一己之力将磷酸铁锂从边缘化拉回来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

  多年来,比亚迪在动力电池领域一直坚守磷酸铁锂路线,虽然部分主打车型也曾装配三元锂电池,但这家以电池起家的车企,最终通过改变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物体形态,让这条看似“传统”的技术路线获得重生,实现长续航、高稳定性、高安全性,装备比亚迪全系车型。

  坚守磷酸铁锂路线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曾被诟病能量密度低、续航里程短,近年来市场占有率一度让位于三元锂电池。2020年3月,磷酸铁锂刀片电池问世并量产。

  “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两大技术,通过刀片电池解决安全的动力,通过DMI超级混动解决对燃油车的替代。”王传福说。

  比亚迪技术人员介绍,刀片电池是将电芯做成“刀片”般的细长形状,长度可以根据电池包的尺寸进行定制,最长可达2米以上。刀片电池在装配时可以直接跳过“模组”这一层级,直接组成电池包,在空间利用率上提升了50%。搭配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EV综合工况下的续航里程达到605公里,百公里加速3.9秒。

  刀片电池被看作是磷酸铁锂电池路线的“回归”,王传福甚至将其称之为动力电池路线的“纠偏”。

  今年4月7日,王传福在比亚迪新车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天起,比亚迪旗下的纯电车型开始全面切换刀片电池。也是从今天起,比亚迪旗下纯电车型,全面启用针刺实验作为企业的标准。”

  兼顾效率和安全

  “电池技术一定要考虑到产品的安全性和社会资源的承受度,没有安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就无从谈起。”王传福说。

  近年来,动力电池为实现续航里程增加、能量密度提升,高镍三元锂电池受到青睐。正极材料中镍、钴、锰的比例不断调整,从早期的“5:2:3”到“6:2:2”再到“8:1:1”,化学活性较强的镍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但动力电池热失控现象增加也受到社会关注。

  “动力电池片面追求高能量密度,表面上消除了里程焦虑,但很多技术还没有被充分验证就市场化了。”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说。

  自2021年1月1日起,《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三项强标”是我国电动汽车领域的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发生交通事故后,驾乘人员有时会出现失去意识或因车辆结构变形而难以逃脱的情况,所以我们呼吁,应将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的标准,延长至半小时。”比亚迪乘用车品牌及公关事业部总经理李云飞说。

  电池也要“走出去”

  在比亚迪的研发体系中,有多个研究部门涉足新能源领域:

  ——中央研究院主要承担新型材料的研发及应用,在高分子材料、半导体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NVH材料、特种化学品及先进表面处理等多个领域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弗迪电池研究院主要从事3C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的研发应用,掌握了电池原材料、电芯、模组、管理系统、智能制造及生产回收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提供全领域电池解决方案;

  ——电力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电池储能及应用、电力信息与通信等技术的研究与产品设计开发,以及电力工程设计、运行监测技术研究,推进清洁能源在全球的应用。

  此外,汽车工程研究院、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弗迪动力研究院、弗迪科技研究院等部门,其研究领域涉足从汽车整车设计到新能源及燃油车动力总成、从汽车电子及底盘到驾驶整体方案等领域,在汽车工业成品中导入比亚迪动力电池。

  近年来,雄厚的技术储备推动比亚迪不断开放其产品供销体系。

  2017年11月,王传福在比亚迪成立23周年大会上提出“开放战略”。他判断,汽车行业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竞争走向合作。

  2019年6月,丰田公司在日本宣布,比亚迪成为其动力电池供应商。2019年7月,比亚迪和丰田宣布进行技术合作,共同开发纯电车型和动力电池,车型将以丰田的品牌进行售卖。

  目前,比亚迪的五家“弗迪系”子公司——弗迪电池、弗迪动力、弗迪科技、弗迪视觉和弗迪模具,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全球销售的步伐。

  “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汽车品牌,都在和我们探讨基于‘刀片电池’技术的合作方案。”比亚迪集团副总裁兼弗迪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龙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