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宁德时代闭环服务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

经济参考报

  近日,在宁德漳湾工业园区,记者感受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速运转的智能工厂内,新能源动力电池输送全球。“今年以来,公司一直保持满产状态。”公司生产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

  7月9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宁德时代6月装机量5.44GWh,市场占比达49%,以绝对优势稳居第一。

  5月31日,中国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股价上涨近6%,成为创业板首家市值突破万亿元的公司。业内分析认为,动力电池领域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青睐,折射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前景广阔。

  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于2018年6月上市,受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大幅上扬等因素影响,在资本市场表现突出。业内分析认为,市场看好宁德时代,是因为这家企业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地位以及研发创新能力。

  “创新不是喊口号,而是企业每年营销收入的近10%投入研发。我们的目标是未来5到10年变成行业领跑者。”宁德时代21世纪创新实验室高级经理魏奕民说,公司目前拥有研发技术人员5000多名,聚焦于能源存储转化领域的前沿基础问题研究,致力于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创新高地。

  此外,宁德时代不断加大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投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从上游的材料、设备,到中游的电池包、电芯工厂,再到下游的造车新势力、电池回收、储能、出行等领域。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也在加速海外布局。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建设海外基地,另一家企业国轩高科也在印度等地设立合资公司。除了海外建厂,不少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也已加入到全球电池供应链中。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无论是原材料供应、技术水平还是市场规模,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全球行业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说,“包括宁德时代等在内的企业正加速在全国各地扩充产能,以应对未来一段时间新能源汽车市场更大的需求。”

  相关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动力电池的产业规模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还需要解决成本、安全性、寿命等技术瓶颈,从而更好地推动商业化发展。

  宁德时代立足于技术领先优势和产业链整合能力,始终坚持三大发展方向。一是对发电端固定式化石能源的替代,借助锂电池储能电站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摆脱对火力发电的依赖。二是对移动式化石能源的替代,依托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摆脱交通出行领域对石油的依赖。三是对应用场景的开拓,用电动化和智能化赋能各个应用领域,为各行各业提供可持续、可普及、可信赖的能量来源。

  长期以来,宁德时代重视研发投入。2019 年研发费用 29.9 亿元,同比增长 50%,研发人员共有 5364名,其中博士 143 名、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超过 39%。研发能力涵盖材料、产品、工程设计、测试分析、智能制造、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各个领域。为了保持世界领先的创新水平,宁德时代建立了21C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对标国际一流实验室。

  此外,宁德时代坚持开放合作,分别与中科院物理所、上海交大、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协同创新的合作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经过多年积累,宁德时代已经建立材料体系创新、系统结构创新、极限制造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四大创新体系。材料体系创新方面,通过原子层级创新,开发出了高稳定性正极材料和高安全电解液,电池耐高温边界提高了40°C,热稳定性大幅提高。

  目前,宁德时代正在研究CTP的下一代技术CTC,将电芯和底盘集成在一起,再将电机、电控、整车高压,比如DC/DC(直流-直流变换器)、OBC(车载充电机)等通过创新的架构集成在一起,并通过智能化动力域控制器优化动力分配和降低能耗。通过该技术的运用,实现整车减重8%以上、动力系统成本降低20%以上、续航提升40%以上,行驶里程可达1000公里,百公里电耗降低12度以下。在结构创新中研发了自隔离安全技术,可以有效防止热扩散,在该技术的加持下,811三元电池系统不仅可以轻松通过热扩散测试,而且可以做到永远不起火,811电池包的安全水平已远超过国标要求。极限制造创新方面,宁德时代以零缺陷为最终目标,研发了极限制造体系架构,打造以智能制造平台为核心,多平台多系统深度交互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生态平台。

  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宁德时代已推出储充检智能充电站、电动船舶、电动智慧无人矿山等创新解决方案,正在构建基于车电分离模式下的电池租购、换电运营、梯次利用、回收等新商业模式,打造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全力推动各领域全面电动化进程。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