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宝马集团锐化企业战略 升级技术创新体系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18日电 3月17日,宝马集团在年度财报发布会上公布了2021年增长和盈利目标,并宣布将全面锐化企业战略,在接下来数月内推出先锋技术车型,这些车型将开启影响深远的创新技术体系。从2025年起,宝马集团将推出“新世代”车型系列,从技术角度将豪华出行提升至全新高度。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宝马集团为2021年制定了宏伟目标。我们以强劲势头开启了新的一年,希望各项业务指标能够尽快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更上一层楼。我们有着清晰的路线规划。我们将坚决地把行业转型所带来的电动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特征转化为宝马集团在未来真正的竞争优势。”

  在经历了极富挑战的2020年并以最后的冲刺实现全面的成功后,针对2021年,宝马集团制定了非常积极的目标,希望继续恢复各项业绩指标,其中包括大幅提升集团税前利润。预计今年汽车交付量将实现稳固增长;汽车业务板块息税前利润率预计将提升到6%-8%。

  宝马集团负责财务的董事彼得博士表示:“对于宝马集团而言,2021年的目标全部围绕着实现业绩增长。同时,我们也时刻准备着灵活应对变化。宝马总是考虑长远、未雨绸缪。今天的决策正是为实现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宏伟目标而铺就正确道路。”

  锚定电动化、数字化、可持续发展——清晰的转型路线

  宝马集团以“三步走”构想推动向可持续的数字化智能出行转型。第一阶段,通过Project i项目开启宝马电动出行征程,不断孵化创新技术并最终实现量产。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电动化技术已应用到整个产品阵列,尤其体现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上。除了电力驱动系统本身,软件和车内数字交互也成为推动转型的重要因素。

  早在2014年,宝马集团就创建了在线预订和支付服务,可直接在车机端通过BMW互联驾驶商店进行操作。此外,自2018年以来,BMW车主就可以通过远程软件升级功能随时随地给车辆安装最新软件,其操作简单便捷就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

  转型的第二阶段始于在同一款车型上推出搭载不同驱动技术的产品——无论是传统燃油发动机还是纯电力驱动——都能应用在同一款车型上。这一切都基于智能车辆平台架构(smart vehicle architectures)和高度灵活的生产网络,使产品可以在各种驱动系统间根据不同市场需求优化组合灵活调换。

  宝马将实现全球最大规模远程软件升级

  在数字化方面,宝马刚刚推出了全新BMW iDrive系统和BMW操作系统8.0(BMW Operating System 8)。全新BMW iDrive系统是一款更加简便易用、更安全的车载显示和操作系统。BMW操作系统8.0是宝马集团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车内数据处理系统;有了它,每一辆BMW汽车都变成了一个数字引擎,并具备快速的远程升级能力。

  全新BMW iDrive系统将于今年率先应用在创新纯电动BMW iX上。未来,该系统将逐步应用至更多全新车型,可通过远程软件升级的BMW车辆总数也将随之快速增长。到2021年底,将有250万辆可远程软件升级的BMW车辆行驶在全球各地,组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可远程软件升级车队。

  同时,宝马集团推出按需安装功能,客户可以在线购买新的功能,并通过OTA的方式将新功能安装至车内。购买机制也更加灵活,可选择直接购买或租用1个月、12个月或3年。

  宝马将在九成细分市场产品线提供纯电动车型

  依靠智能车型平台架构与高度灵活的生产网络,宝马集团计划到2023年在全球提供约12款纯电动车型。今年,除了现有的BMW i3、MINI SE和BMW iX3,宝马集团还将推出创新纯电动BMW iX与创新纯电动BMW i4。后者已在3月17日当天亮相,比原计划提前了三个月。

  齐普策表示:“今年年内推出的创新纯电动BMW iX和创新纯电动BMW i4标志着我们的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发力,为未来所有纯电动车型设立新的标杆。”

  未来几年当中,宝马集团将推出纯电动的BMW 5系和BMW X1,以及纯电动BMW 7系和MINI COUNTRYMAN后继车型。根据这一规划,到2023年,宝马将在约90%的细分市场中为每一条产品线提供至少一款纯电动车型。齐普策表示:“我们正在不断扩大纯电动车型阵列,而不是仅仅覆盖几个细分市场。”

  通过这一战略,宝马集团希望能够应对市场变化,保持高质量产品与高效率生产的最佳平衡,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预计到2025年,转型的第二阶段将迎来产品攻势的顶峰,这期间纯电动车型的销量每年将同比增长50%以上。2025年全年集团纯电动车销量将为2020年的10倍以上。到2025年年底,公司预计将完成全球第200万辆纯电动车的交付。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