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蓝特光学徐云明:守得研发“云开” 洞见光学“月明”

上海证券报

  从“漆黑”中一路走来,蓝特光学透过自主研发的光学元件,向国内诸多空白领域射出了第一道光。这束由探索、坚守与希望交织而成的耀眼光芒,贯穿于人脸识别技术、智能穿戴设备、VR/AR眼镜、智能驾驶、安防监控等众多新场景中,拥有直抵未来的强大能量。

  与之相比,蓝特光学的来途倒显得有些晦暗无光。诚如公司董事长徐云明所说:“一个项目开发做上个3年、5年都不稀奇,埋头苦干和寂寞枯燥才是蓝特的常态。从2003年成立到现在,公司一直坚守着光学领域做研发,逐步构筑起了光学棱镜、玻璃非球面透镜、玻璃晶圆及汽车光学四大产品系列。”

  待到再“抬头”时,公司身边已汇集起AMS集团、康宁集团、麦格纳集团、舜宇集团等一众合作伙伴,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苹果、华为等终端产品。如今,站在上市的聚光灯下,蓝特光学眼前又迎来了新的风景。

  “公司今后还会一直‘寂寞’下去吗?”面对记者的发问,徐云明笑得腼腆、答得朴素:“研发这个事情就是寂寞的,必须要耐得住寂寞。”

  “门外汉”:闯进光学世界

  听着从徐云明口中“流淌”而出的专业名词,很难想见,他曾是一个与光学完全“绝缘”的有色金属操作工。

  从武汉有色金属技工学校毕业后,18岁的徐云明回到家乡,进入嘉兴有色金属压延厂,用了10年时间从操作工一步步当上了质检科长。1995年,已近而立的徐云明带着3万元资金下海经商,投身汽车装饰材料生意,由此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成为“老板”的徐云明却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立刻奔赴下一个更具挑战的事业。“也是机缘巧合,在一次和浙大教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光学这个行业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当时在做的人很少。”敏锐的嗅觉和果敢的决断,让徐云明重新做回了“学生”,从零开始,“恶补”光学相关知识。

  可以说是孤注一掷,当时,徐云明将身上所有的积蓄都拿来购买仪器设备和租赁厂房,以5名员工的规模“撑起”了蓝特光学镀膜厂,迈出了进军光学产业的重要一步。

  “那个年代,光学镜片镀制红膜的技术在国内还不成熟,用国产设备很难实现。”看到商机的徐云明开始和技术人员没日没夜地试验,甚至把床都搬到了实验室里。“这个产品最后被我们做出来,可以说给蓝特光学后面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说。

  随后,徐云明又盯上了并不起眼的屋脊棱镜。如何突破常规的制造工艺?自己设计工装模具,改造加工设备,对工艺参数进行摸索总结,经过16个月的努力,蓝特光学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

  徐云明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光学棱镜具备面型、尺寸和角度精度高的特点,能有效保证光线在通过棱镜时的折射角度的精准和光路稳定性。一大力证就是,蓝特生产的长条棱镜已获得苹果公司产品认证。公司自iPhone X开始,便是苹果3D结构光组件中双面红外反射棱镜的最主要量产供应商。

  借助透镜、直角棱镜等产品的研发,蓝特成功进入望远镜、显微镜、数码相机等应用领域。此后,公司又靠着品质过硬的光学反光镜组敲开了汽车行业的大门,成为麦格纳的合格供应商。

  “无人区”:填补国内空白

  更惊人的一跃,来自蓝特光学花5年时间精心“打磨”的玻璃非球面透镜。

  制造难度大,准入门槛高,这是业内对玻璃非球面技术的普遍评价。早在2012年,蓝特光学就进入了相关领域的研发及试制阶段,而当时国内在这块还是一片“荒地”。

  “快3年的时间,公司的玻璃非球面透镜还一直停留在研发阶段,没有产出任何成果。”徐云明回忆起那段“黎明前的黑暗”,仍记忆犹新。“2014年开年会的时候,公司股东心里都打鼓了,问我这事儿到底行不行。我说,如果坚持就有希望,如果放弃了那一定不行。”

  顶着巨大的压力,这一项目终于在2015年迎来转机,两项关键技术先后取得突破。2016年底,公司“年产1125万件精密模压非球面玻璃光学元件项目”成功中标工信部工业强基项目。

  据了解,玻璃非球面透镜产品主要分为成像类和激光准直类,前者可用于智能手机镜头、短焦距投影镜头、安防镜头、车载镜头等多个领域;后者则主要用于生产激光器,最终置于测距仪中。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玻璃非球面透镜还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徐云明告诉记者,当前的手机摄像头一般采用塑胶镜头,镜片数量越多,光线过滤、成像和色彩还原的效果越好。但受制于手机体积、厚度等因素,塑胶镜片难以通过增加镜片的方式提高像素,暴露出天生的技术短板。而玻璃非球面镜片由于折射率高、透光性好、聚光能力强、性能稳定,将逐渐成为智能手机镜片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光电结合会是光学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基于这一判断,徐云明近年来还在不断加紧对玻璃晶圆的布局。

  据悉,蓝特光学是全球最早实现折射率最大达2.0的12英寸玻璃晶圆片量产的厂商之一,且具备厚度在0.2-1mm、表面平整度控制在1μm以下、表面粗糙度小于0.2nm的高精度玻璃晶圆片量产能力。

  同时,公司还能根据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运用WLO玻璃晶圆开孔技术和光学级高精密光刻技术,在玻璃晶圆上进行通孔、光刻和切割等深加工,将产品适用于晶圆级镜头加工、半导体封装、指纹解锁和汽车LOGO投影等更多领域。

  “攀高枝”:登上技术高地

  “攀高枝”?徐云明并不介意这样的说法。“我们的终端客户里面,70%以上都是世界五百强。”比起“攀枝”的姿态,徐云明更在意的是“攀高”的过程。他说:“优质客户对蓝特自身的倒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对方近乎严苛的供应商选择标准,促使我们在管理系统和研发先进性上都能快步走在行业前列。”

  以和苹果的“亲密关系”为例,2017年至2019年,蓝特光学明确用于苹果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14亿元、1.72亿元和1.4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高达52.27%、43.64%和42.28%。同时,苹果公司亦是公司此次募投项目中的微棱镜、玻璃晶圆产品的终端目标客户之一。

  如此是否构成对苹果的高度依赖?面对这样的质疑,徐云明很坦然:“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深度合作、互相依赖。”

  徐云明向记者介绍,所谓“深度合作”的模式,即利用公司在光学元件生产加工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客户的重大项目早期开发过程中深度参与,根据客户提出的技术需求同步研发配套的光学元件;在中后期提供质量稳定产品的量产保障,并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进行必要的商务支持。

  “拿长条棱镜来说,公司可以做到在满足尺寸精度误差、平行度和弯曲度都极其苛刻的参数条件下,实现大规模量产。换句话说,这样的能力和水准,对于苹果而言也是难以取代的。”

  更多的研发构想和产品方向,也在与顶尖客户的交流合作中不断“迸发”出来。徐云明将其总结为“主动技术储备”:一方面,公司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总体战略规划,结合相关领域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预测和分析,针对潜在目标市场提前进行技术储备和产品开发;另一方面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公司也会积极地收集客户的使用反馈,主动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工艺技术改进和产品性能指标的提升。

  “未来,我们和优质客户的合作还会更全面、更深入、更紧密。”徐云明表示。

  携手干:激发创新源泉

  “很多人认为企业归所有者所有,盈利当然也归所有者所有。我不同意。我认为企业发展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共同推进的,这里说的经营者包括经理人、管理层和一线员工。”徐云明在此举了个例子,“假如企业是一台永动机,每个员工都是一个零部件,你很难想象一个螺丝的松动会导致什么后果。”

  在徐云明看来,企业不能一味强调员工的付出,相反,公司需要充分尊重员工的私人利益,找到员工和企业共赢的平衡点。他说:“一家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是靠一个两个人可以完成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体制机制,靠企业文化。”

  落到实处,蓝特光学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和作业流程,并通过股权激励、提高薪金等方式,与员工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以公司的分配制度为例,公司将优质多得、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作为基础,推行全员分红制度。

  为了充分激发研发团队的创造力,蓝特光学于2015年推出了“项目合伙人制度”,即在股份有限公司的框架下,以重大研发项目为核心另设平台,由公司和研发团队事先约定好盈利分配比例,并在项目实现量产后进行相应激励。

  “简单来说,就是将企业平台向研发人员开放,请他们利用公司的设备、资源和自身的聪明才智来一起创业。”徐云明表示,“这一方面有效提高了项目开发的速度和质量,提升了成本管理;另一方面也让员工增强了归属感和积极性。”

  将研发视为公司未来的徐云明,也对这帮“创造未来”的研发人员保持着一颗包容、敬重之心。他说:“别人往往不理解,这群人一天到晚都在干什么,也不见产品出来。但我心里明白,他们是在论证、实验,再推倒重来的过程中始终坚守的英雄。他们的寂寞值得我们尊重。而这种尊重,既包括物质保障,也包括尊重他们的想法,不随意增加束缚。”

  从光学“门外汉”,到行业“秉光者”,在徐云明眼中,要想要干成一件事,靠的不光是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耐力。他说:“成功的秘诀无他,只要你不放弃,就是走在成功的路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