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近年最大规模化债政策落地,债市如何演绎?

——从地方债的前世今生看化债行情

刘韵琦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摘要】

1949年-2013年:经济发展机遇与危机并存,地方债初步成型。1949年-1993年,伴随经济建设的发展,地方债从无到有,各地政府通过政策性借款、商业性借款以及政府间往来拆借等方式举借表外债务,形成了一定的隐性债务。1994年-2007年,分税制改革叠加亚洲金融危机,隐性债务风险上升。2008年-2013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推出“四万亿计划”,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地方政府通过“抽屉协议”为融资平台担保,推动了城投债的迅猛发展,隐性债务规模也快速扩大,债务风险随之上升。

2014年-2022年:地方债大幅扩张,同步进入化债周期。2014年开始,政府对地方债监管开始转变为“开正门,堵偏门”,但由于监管政策尚处于尝试和调整阶段,各地政府又遇稳增长压力,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规模同步扩大。2015年-2018年,全国各地政府共发行12.2万亿元置换债券用于置换隐性存量债务,债务置换率达到79.22%。2019年6月开始,在第一轮化债的基础上,建立县级隐性债务化解试点,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对地方隐性债务进行了第二轮置换。2020年-2022年,中央放宽了再融资债的资金使用范围,各地发行特殊再融资债置换隐性债务。但受到疫情和经济发展压力影响,违规使用资金和新增隐性债务的情况仍有发生。

2023年-2024年:出台“一揽子化债政策”,第四轮化债思路根本转变。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同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在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提议并全部转拨地方。在以往财政化债的基础上,本轮化债还采取了以央行应急流动性金融工具(SPV)为代表的金融化债工具。2024年11月8日,“6+4+2”新一轮化债方案正式落地,化债政策由应急处置转变为主动解决问题,从点状式思路转变为整体思路,从单一防风险到防风险和促发展并重。

本轮化债行情。短期供给增加会对债市产生一定扰动,但不会影响利率下行趋势。短期来看城投债利率风险可控,利差有一定压缩空间,但需持续关注城投债提前偿还的风险。

 

近年最大规模化债政策落地,债市如何演绎?.pdf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