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先生做主题演讲

谢卫: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业朋友们,下午好!在行业时间很久每天都是做日常的事务,真的很少关心行业发展的大事儿,这都是我们领导们关心的事情。但是,主办方中国证券报说还是希望借这个机会分享一下观点,来的时候也好好想了一下,怎么样来看我们行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和机遇。

我想起10多年前,我的博士论文,论金融制度变革中的证券投资基金。当时写这个题目,写这个论文,就是考虑到投资基金如何在当时的这种改革的背景下做一点贡献,特别是他对直接融资的作用,他对储蓄投资转换的作用,他的制度设计对整个金融制度改革有什么帮助?十多年过来,回想一下,有一些目的我们是达到了,特别是我们证券投资基金的一些制度设计,比如信息批漏制度,托管制度,为现在的资产行业,应该说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无论是现在的信托业的发展,还是保险管理公司的发展,还是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包括近期的券商业务的发展,很多方面都借鉴了基金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好的制度教训,可以说我们这个行业,为中国资产行业是一个先锋的作用也好,突击队的作用也好,示范效果也好,应该说是不过分,所以这个行业作为从业人员我还是很自豪。

但是,有没有一些遗憾?我觉得遗憾同样是存在,我们没有摆脱我们一些老大哥的行业所犯的同样的错误,我们还是比较浮躁,比较粗放,还是讲究规模为先的发展路径,这么多年我们为规模拼搏,为做大拼搏。想想我们老大哥的银行业,十多年前也是发展比较浮躁,忽视了风险控制,我们被迫进行了大的股改,进行了资产的剥离,才有了今天,所有银行暴利这么一说。想想现在银行业,有4000多以后的资产,十多年前,他们从800多家,到现在60多家,也是浮躁、扩张的。再想想我们的更亲的兄弟,也是如此,也是痛下决心。证监会在没有得到央行再贷款的基础上清理整顿。

所以说,浮躁、粗放,以规模为先的发展路径,如果不是我们有信息批漏,有托管制度这样的闸门,证监会一开始就非常严肃、认真的强调,并且坚决贯彻执行,我们可能也难以重蹈覆辙,我们幸亏有这样的安排才没有酿成大祸。为什么这个行业普遍具有这样一种特性,我觉得不能单方面的看问题,我觉得这个行业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是会有一点责任。股东是最希望规模扩大的,我们往往也把责任归结到股东。比如说规模大的公司,在股东眼里看来意味着收益比较高,股东回报比较高。即使短期内,股东的回报不高,因为规模扩张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成本的支出,至少面子上有回报。我旗下某某公司是行业排名前10位,前20位,再加上有可能利益有回报,所以股东很希望迅速扩张,所以指标都是如此。你一家新公司的老总上任,给你谈的第一个任务是几年内目标上多少。管理层也希望有规模的扩张,以此证明,管理层是一个有能力的管理层,尽管管理层与股东之间有讨价还价,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任何一个总经理,都希望在他任内,股东给他的任务能够超额完成,或者在规模上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以此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总经理。媒体也在渲染这种浮躁气愤,基本上看到的报道,前5强,前10大,前20大,总小公司又怎么样,大公司又怎么样,大小之分,把公司基本上定义为大小之分。比如是最近我们有两家兄弟公司获得了沪深300ETF的授权,马上媒体的报道就是说某某公司很可能超越某某公司成为行业老大,某某公司又可能超越多少,成为前20强。基本上这种报道的口径以大论。

比如说开座谈会,大公司参加的机会比较多一些,一些试点的公司的机会也比较多一点。渠道也喜欢大,大公司费率可以优惠,公司就不行。一开会,大公司领导坐前面,小公司领导坐后面,也是按大小分。投资者也喜欢大,说大公司信用高,可靠性强,我们自己宣传也是说大公司产品线丰富。

所以,方方面面都有这种浮躁的气愤,怪谁都不行。所以,我们一方面说基金公司为什么走不出困境,你们老是冬天发基金叫播种子,要发,给投资者讲了,这是播种子,以后会成长壮大。所以,就发,非常艰难的发,发到吐血。当然,季节好的时候,说不能措施发展良机,又是一个发。所以,我们很少顾忌投资人的感受。

我这一两年体会,在交通银行体系下,与银行打交道比较多,与基层的员工打交道比较多,也的的确确参加了很多类似总行的会议,真的不容易,银行客户经理,对客户,对渠道的营销都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艰苦环境下的每一段成功都非常不容易。但是,我们很少关注到客户的感受,渠道的感受,往往是以我为先,真正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的理念,在我们这个行业还没有树立起来。尽管我们口号一直是这么提的。

如何认真的对待你的每一分钱?如何提高你的职业操守?我们做得是不够的。所以,在这个行业,如果我们不把这个问题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当成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抓,我们在未来资产行业的管理当中,我们的地位,信任感就会逐渐的消失。现在不是我们一家先锋队了,现在是好几家,好几个行业,都在进入这么大的资产管理行业。作为先驱者,基金公司应该怎么办?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本源,首人支托,代人理财,认认真真对待客户的每一分钱,如果这样就必须抛弃浮躁的、粗放的以规模为先的发展路径。

具体怎么说?没有很好的办法,因为需要方方面面共同的推动。我只谈一点感受,现在说还在回到当时92年我的博士论文金融制度变革中的投资基金。现在大家都知道,两会以后,两会期间,改革的呼声非常高,温总理在改革篇当中专门提到了金融的改革,特别是对金融的改革特别的具体,是我听到的对资本市场的描述最准确的一次。我们在国有银行改革以后,整个金融改革,目前基本上没有新的动作。但是,现在看来,我们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金融改革,我认为还是比较清楚的。

第一、综合化经营。所谓的综合化经营,比如说银行底下已经有很多子公司,有信托,有保险,有基金等,包括未来会有证券。然后,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也在潮这个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保险公司也试图做这样类似的事情,银行本身也有资产管理部,也在做资产管理业务。所以,整个综合化经营是未来中国金融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尽管我们有很多担忧,担忧防火墙,会不会有很多利益的输送。但是,在整个金融发展格局中,方向我觉得不会有什么毛病。

第二,利率市场化。随着国有银行改革的深度,利率市场化有望和“十二五”后期有可能正式的开始推出。利率市场化对我们这个行业又有什么机会?

第三,资产证券化,我们不可能维持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一定要把部分有量,有优质的资产,有可能通过证券的方式释放出来。在新的利率市场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我们基金公司大有作为,我们不必为资金量的发行多和少纠缠,我们完全可以在其他领域做更多的事情。

以交银施罗德为例,我们为交通银行的财富银行,如果能做出贡献,就是交银施罗德的使命所在,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很有很好的汇报,我们试图把这个目标定得更清晰一些,比如我们能不能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在综合化经营的过程中,找到这个位置。所以,我把这个概念叫做找准位置,每家基金公司,都应该在未来的大的金融变革当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一定非要在某一些细节方面,在某一些产品发行方面,搞得大家都很疲惫不堪,价格战,好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都发生,在销售端,投资端我们都发生了很多。现在看来,这个是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特别是过渡销售型。我们真正的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找准自己的位置,在未来的金融制度变革中,每家基金公司,结合你的股东背景,结合你的特产,特别在专户业务方面找准你的背景,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这也是我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分享,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