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谢谢主持人,大家好,很高兴能得到这个机会接受中国证券报的邀请来跟资本市场证券业的朋友们进行交流。刚才王建对于下一年度股市做了一个展望。我很珍惜这个发言的机会,我想就自己作为一个对宏观问题跟踪研究者而言,谈一谈我们现在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框架的认识。
另外,我想强调一下,我认为应该无论在政府决策层,还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在实业界和资本市场朋友们不同角度来看,都应该共同遵循中国从短期到中长期通盘调控和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的问题。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对当前,或者这个年度,和下一个年度相衔接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怎么样做一个基本判断。我个人认为我们今年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在合乎意愿的程度做一个评价来说,应该是比较高的。我们是从上一年度感觉偏高运行速度回调了,但是回调又是相对柔性的,一个系统这样走下来,中间经历了CPI上升的压力,但是最近几个月CPI也已经向下,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今年有权威人士也在这,一般人认为GDP能够在9.2左右等等,当然还有一个统计局权威数据发布,无论是9.2,还是9.4,没有一个什么区别,是一个相对柔性回调,完全可以避免有些人担心的问题。
这样一个基本态势,是在外部世界风云飘摇当中取得应该给予肯定。我们现在还有一个看不清楚,不确定性的问题,外部不确定性,我个人主要不在于美国那边,美国那边还会有变化,困扰我们的问题。但是在未来几年之内,美国大的政策框架和动向以及相关的风险能见度是比较高的。真正不确定性,就是现在大家都在密切关注的欧元区,在几轮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之后,真正更有威胁力的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已经比较明显的在成为困扰我们一个重大问题,到底会怎么演变,恐怕现在没有人能充当算命先生,这是欧元区各个经济区排在第三位,而不像希腊一样,意大利如果真的出事情,很大可能性是要带来这个欧元区一片命运飘摇,接着很快拉动整个世界经济,在所谓二次探底概念下,有非常明显的下滑。
这样的一个冲击,一旦发生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这种巨大外部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做出预防。所以,我认为在我们自己运行主要指标看起来合宜度比较高的情况下,一定要有充分预防外部不确定性。如果要预防外部巨大不确定性,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在我们现在很难准确判断的一个时点上,变为实际上影响我们经济下行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留一手。在政策框架上,我个人认为谈论政策转型不是一个适宜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一个一紧一松的框架。
最近一些情况变化之后,实际上政策微调措施出手频率,带有一定政策观察期特点,已经有一些定量宽松操作。这个政策框架仍然是一个稳健的框架,但是要强调相继决策,强调预调,微调。货币政策如此,财政政策也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做政策定位改变。财政政策应该继续带有一定扩展性政策,表现为他在赤字安排上要有一定力度,这主要使财政政策更好发挥区别对待,突出重点,着力增加有效供给这方面应该发挥的功能。
我们经济社会还有很多显而易见瓶颈,财政政策不能简单只考虑总量问题,一定要合乎客观规律,充分承担优化结构的灵动性。这样一紧一松框架如下还需要延续一段时间,相对决策层面事情,我们应该更多集中讨论掌握好一些必须要采取的措施,这是我想各位汇报第一层看法。
第二层看法还强调一个导向型的认识,如果在外来一段时间,外部世界没有出现非常巨大变故,足以使我们整个经济运行政策框架都要做出调整,所谓二次探底的冲击。我们就应该合乎客观规律要求,和这个经济运行已经进入相对高涨期内在逻辑,积极的,努力的引导经济自主增长,而不要在不同的角度上,像前一段时间那样,有意无意,合理不合理的强调那些政策刺激措施和形成手段发挥作用的所谓必要性。
我们应该注意要收拢行政手段,尽量不要再像有一段时间那样非常积极的,很多部门要表现自己的政绩非常强调行政手段,要回到市场经济怎么更好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那么,引导经济的自主增长,就是要更充分的考虑,让市场发挥自己的机制,尊重企业自主原则,企业聪明才智发挥,从草根创业开始,更多考虑资本市场怎么样让它充分发挥其功能,更多考虑像房地产市场这样的运行中心,关系方方面面,牵动所有人利益这种重大事件,不是简单停留某些部门认为很见成效限够措施,要考虑后面必须跟上长远建设。
这种经济自主增长,关系到我们现在已经运行一段时间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宏观调控,应该肯定的东西和它在短期和中长期带有延续性的东西,我们能够合理的坚持,以及一些不得不用过度性的手段,权宜之计,我们能不能理智的适可而止,这是我谈的第二层意思。
下面我想强调第三层看法,我认为我们现在更多注意力放在抓住时机,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我这几年一直在反复考虑,中国按照邓小平所规划三步走宏观战略化战略,在这么一个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实惠和实际幸福这么一个历程中间。我们现在如果要讲注意问题要出在哪的话?我们真正忧虑的是,我个人比较直白的说,我想强调这么一个看法。中国真正可忧虑之处其实并不在短期,短期当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但是这实际上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很多关心宏观经济朋友会提出一些问题,包括假设真的马上发生世界经济二次探底,我们还有什么手段可用,我个人感觉可用的手段,短期不足以成为我们忧虑之处。
另外,中国可忧虑之处也不在中长期成长性,我们城市化水平刚刚走到40%几,还有很多人认为高估了。我们工业化在一般区域现在已经走到中期,发达区域在中后期,欠发达地区还是前期,在加上我们改革开放新时期市场化,国际化,还有我们必须迎头走向高科技化,信息化,整个历史潮流凝聚在一起,我们是在偏前,还没有走到中位,我们要注意怎么样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井,这个大的历史坐标之下,中国的成长性我们没有看到有任何值得忧虑的理由。
如果到各个地方做一些调研,我们会看到,我们在这过程中间释放巨大需求空间,现在很多地方才刚刚起步。我们怎么样得到回应这种巨大需求供给就是WTO框架,从全世界我们用到手段就是经济手段,我们不可能像前面大部分崛起去搞大量殖民,也不能去发动战争掠夺,我们就靠WTO框架,就靠改革开放四个大字,按这套道路走下去。国际上这种,从80年代就说过大循环,我们可以广义上来用,这样一个需求和供给对应大循环,在今后几十年里一定要支撑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这是成长性最基础的支撑点。
但是,中国确实有非常值得忧虑的地方,我认为是从短期到中长期矛盾积累,矛盾凸显,矛盾制约。从物方面来看,我们资源环境制约有目共睹,从人和人的关系来看,分配关系,财产关系,政府和民众关系,权力体系和纳税人、公民的关系,现在有很多矛盾在积累过程中间。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积累在那凸显起来以后,找不到有效跟它对应有效制度供给有可预期性的去控制它,消化它,那么这就可能真正造成中国真正可忧虑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出什么样的事。
在这个角度之下,迫切希望把短期调控和中长期把矛盾转化,制度变革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想化解矛盾,光讲调控,不讲改革,不讲经济转变等于空谈,任何短期问题在中国讨论真正有意义,有水准,一定要把短期,中长期怎么连接,怎么样通盘考虑这个问题,进行挑明。现在我认为,我们要充分重视面对“十二五”改革任务繁重性和挑战性,怎么样凝聚改革的动力,实话实说很多时候这个动力是不好凝聚的,已经不像80年代,在很多情况也不像90年代。要把这种改革动力充分调用起来,凝聚起来,当然还要形成正确的思路,可操作的方案,理性的要领,这些事情都谈何容易。
但是,我们必须得做,别无选择做好自己的事情,中国在错综复杂国内国际环境之下要真正做好自己的事情,就从改革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研究很多财税改革。理念上我们都承认,必须跳出财政看财政,必须跳出财政看财政的意思,财政是为全局服务,是为整个现代化战略服务的。那么,这个现在大家都关心的一系列跟财税有关的改革,比如我们现在就当成收缩成税收,有些什么样从短期到长期,从局部,从一个分配体系到选取的关联性。
我想举几个小的例子,一个大家都知道,前一段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碰到非常明显的困难。如果这个困难不是特别过分的话,本来是促使这些企业升级换代,淘汰落后产能的健康过程。但是,种种因素合在一起,出现像温州这样,原来长三角发展最强劲,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成批企业家跑路,影响到安定这种大局,稳定变成压倒一切这样一个压力的局部危机。
让我们的领导者,相关的管理部门采取了带有应急措施,这就表现在信贷对他们已经明确原则上定量宽松,至于说运行机制市场更加复杂必须要调整。在中国怎么形成政策性可持续性机制,但至少这方面意向相对明确,至少明确财政要出手,税收对于小企业,微型企业他们涉及到的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明显提高了。这些企业他们取得银行贷款的时候签订合同,印花税免征等等,当然是一些比较财税措施,但是这个改革如果到此为止,我觉得还仅仅在治表层面上起到作用,后面治本是需要更好的推动政策性融资体系改革,更深刻我认为,是要各方面努力,促进中国的金融体系,要以此为契机,实际上推进使金融多样化,使金融里面资金价格表现为利率和汇率,更充分的市场化,这样一个不可避免的改革。
要我来直接描述一下,温州这样的例子,在过去我们看一下堂而皇之正规金融无法提供到创业者手上,是低信贷但是拿不到。还剩下什么呢?高利贷,灰色金融,以后变成高利贷主导区域的整个融资。等到高利贷资金链要断了,必须做救火式应急处理,我们现在把认识提高一层,要在这个区域实行金融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非常好,应该就此下决心,使这样的区域,乃至其他整个市场进行真正多样化,不同的金融形式,金融产品他们提供出来,过去常规金融低利率之上各种各样的中利贷和常规金融贷合在一起,合乎逻辑把那种高利贷挤出去,这种各种各样的中利贷,我们可以观察到合理性。不能够沿用过去的思维,我这个常规金融是规范的,其他都是非规范的,不得已现在放松一下,一旦整个可控,整个体制框架没有多少改变,依然故我再去这么运营没有用。
整个中国如果在利率市场往前走,也必须可控走到利率更充分市场化,这样才可能通过所谓人民币最后国际化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资本可进行兑换。你无法想象你的利率,汇率都没有充分的市场化,就可以做资本项目下可兑换,没有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人民币不可能成为世界货币一员,你就空谈国际化,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
另外一个角度,资源税改革在今年有新的动作,非常值得肯定。资源税的改革,当然会涉及到我们的初级产品,资源产品,以后在整个市场配置资源中间比价关系,特别是要触动价格形成机制。如果这个事情能够处理的比较合乎规律,就是特别理顺,就会在经济杠杆意义上,持久的,普遍促进中国的节能降耗,低碳发展,就是所谓绿色经济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十二五”的主题,主线下所谓升级换代。
国际竞争力以后靠什么?我们劳动力会越来越贵,我们资源制约,环境制约越来越明显,我们要用经济杠杆,如果要用就考虑到配套改革问题,比如煤电比价关系,中国整个经济命脉在这个上面,能源其中70%左右就是煤烧了之后发出来的火电。这么样的,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台柱子却处于多年煤电比价不能理顺状态,这个状态发展到令人看到以后,应该讲痛心的一种混乱局面。这样已经市场化的煤好几百每吨,比过去翻了几个跟头,怎么最后运到,还死死按着很低的电价环节,把煤真正变成发出来的电呢?
这个要维持,现在要靠八仙过海各显其通,很多业界朋友跟我说,需要很多很多的平台进行连接。我反复问这个平台描述什么意思?你说的平台是不是就是各种各样的,能够在这里面摆平各种利益风险关系的经济公司,他们说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但是你找不到这些公司怎么样规范运行,就是潜规则代替明规则。这里面有多少利益输送,黑幕等等把各种关系都打点平。财经上叫做后面黑幕无数不打点,你不打点好,运行不好,就免谈,很难设想这能叫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问题要解决,必须下决心在资源税改革成气侯以后,以后我们要希望抓住这一窗口,从现在石油天然气推到其他煤电行业,怎么看形成一个可实施的配套改革方案,这个改革方案因为解决煤炭的价格理顺,和价格形成机制,怎么样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上,必须涉及到终端用电,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电,但是必须按照行政部门死死的状态,实际上这种电价行政审批必须改革,与之配套一定要在前面的环节,实施在厂网分开原则之后,实施竞价入网,那么你的火电和其他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等等,透明的来说,一度电我财政补多少钱,所有的人无论是什么性质,你过了这个门槛之后,进行竞争,不是搞太阳能竞争,也是优胜劣汰,这样一个机制要各方面配套,就必须触动改革空间,要真正的改变我们像电力行业这样的,过度垄断,过去多年不能解决的弊病。
这个例子只能点到为之,实际上非常复杂。但是,我认为反过度垄断方向改革,涉及到的,必须配套的,改变过度行政审批改革,在中国应该讲不可避免。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现在我们看到上海增值税的扩围,这是“十二五”中间明确的,意义非常重大,看起来是一个税,但是这一个税种从上海试点下来,再往下走,以后要推到统计市场,让所有市场放开手脚来做专业化提升,做更新换代来得到更好的服务,提振就可能改善新生过程中间发展我们产业,实现整个产业的更新换代。而这种提振消费,更新换代又支持我们现在非常明确扩大内需,减少对外贸原来比较高的依赖度。
那么,外面无论怎么样风云飘摇,我们更有底气,做好中国自己的事情,靠我们内需掌握基本面,让其又好又快平稳发展。这个意义显然也是全局性的,这里面有大量的利益关系需要调节,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还是合理化。
最后一个例子,就是房改这个试点。上海和重庆今年年底是一个值得总结这一年改革试点,有了这么一年试点,中国房地产健康调整,经济手段包括不动产保有环节上,在这方面又涉及到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减少泡沫,和中国怎么样通过这种制度改变矫正地方政府行为,遏制土地财政短期特征,以及怎么样大家都关心中国收入分配和财产分配,再分配这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产生这么一个效率。
所以,这样一个房地产试点改革,内在逻辑是说在中国以后,在税制改进方面做出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一种不动产保有税收,对一部分有支付能力的人,在合理分配调节原则下进行。这样的税收如果能够在整个中国税收比重里面逐渐提升起来,就可以代替间接税,包括馒头税,其实所有东西都有税。低中收入阶层占比较高的比数,所谓恩格尔指数一样,所的东西都含有一个税,在透明性上升之后越来越感觉到愤懑。这样直接税的建设,现在可用手段,现在可以预见若干年内只能主打不动产税,我知道有时候每次提到网上骂声一片,主打结构性减税,有增有减之外,我们也很少回避中国财产税怎么样成型。
所以,和这个房产税改革相关中国更普遍问题在收入分配和财产分配如影随形,互相产生作用,在这里面基于做优化引导的情况下,怎么把我们财产申报制度,财产登记制度,财产保护制度,合理财产调节制度怎么逐步建立起来,这样一个改革任务是从短期到中长期必须把它一起进行把握。这些例子供各位来参考,我的看法请各位批评指正。我们需要大家在一起寻求那种从短期到中长期,在一起能够真正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未来远见卓识,以及中央强调科学发展主题,加快发展方式主线贯彻落实有效手段,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