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学研究与金融教学改革——第二届(2015)中国金融管理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十三五”期间,如果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继续朝着三中全会所描述的方向前进,最大的难题我们要盯两个税的建设:一个是房地产税能不能按时或不按时,能不能确保在“十三五”期间落地生根;第二是个人所得税能不能在“十三五”期间真正的走向综合制。 在“十三五”期间要让这两种税能够如期的推进,从而使得税收制度改革能够有一个结构性优化的效果,他认为存在三大难题:一是在理念认知层面的转变;二是管理层改变理念上的传统认识,即间接税比重高是中国税收制度的优越性。三是破除已经成惯性的价格形成机制。
以下是文字实录部分:
在“十三五”期间,如果中国的税收制度改革继续朝着三中全会所描述的方向前进,最大的难题我们要盯两个税的建设,一个是房地产税能不能按时或不按时,能不能确保在“十三五”期间落地生根,这是大事。第二个人所得税能不能在“十三五”期间真正的走向综合制,这是两个重要的看点。
大家不研究税收也没关系,这两个税都是和我们所有人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一定要抓住这两个线索。那么接下来问,在“十三五”期间要让这两种税能够如期的推进,从而使得税收制度改革能够有一个结构性优化的效果,那么难题在哪?我想难题有那么几个,一个在理念的认知层面,我们必须知道一个最普通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中国不仅仅有直接税,而且还有间接税,相当多的人不知道这样一个结果,大家不相信,你去看,很快就到三月份,三月份人代会、政协会只要一召开,你发现我们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这些中国人当中的精英阶层,他们只要提出涉税一案,你看他们瞄准都是什么?都是直接税,都是瞄向了个人所得税,甚至起征点,我们很少看到哪一个这样的精英人士去盯着营改增的推进,我们间接税的改革,因为在相当多的中国人脑子中,就征个人所得税,其他的税收他是不知道的。这是需要知道的一条,所有的人,特别是我们有点文化背景的人,我们学经济的大学生要知道,中国其实税收大头在间接税,不在直接税,个人所得税加和不过六千亿,5点多的比重,全国2800万人交所得税,什么概念?中国有13多亿的人口,打个对折是城市人口,对吧,再打个对折,是城镇的职工,你说2800万人在这三个口径当中占多大的比重,是少部分人。而且他不是税收的大头,因此要把注意力从个人所得税转向整个的全部的税负,这是一个概念。第二不讲普通人,讲我们的管理层,你要破除一个理念上的传统的认识,就是认为间接税比重高,是中国税收制度的优越性,讲什么东西是好事是坏事,我想最重要的取决于你拿什么标准去衡量,如果你就说有利于政府及时的、可靠的、有保证的、可持续的把税款征收到国库,那么我们说间接税万岁。不管什么样的产品,只要是你开始运行,也不管你这个企业是亏损状况还是盈利状况,只要你运转,没有死掉,间接税都是有保证的。
比如说中国的钢铁行业,没有一家企业是不亏损的,但是在亏损状态条件下生产的钢铁即便是它的卖价低于它的成本,他也要按时的,把该交的间接税交到国库去,这样想是很好的,换另外一个标准,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现代税收制度这个标准,就不需要加以改造它了,所以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的认识间接税本身。第三个需要破除的,就是我们已经成惯性的价格形成机制,中国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其他的价格形成机制真的有很大差别,这个不用我多说,大家一出国就知道了,到国外你买这块手表,人家告诉你五千块钱人民币,千万千万我有过教训的,你别掏五千块钱给人家就完事,我记得88年还是87年,我第一次出国到美国,看过(英文)牌的体恤衫,我觉得这个东西还很便宜,他说大概是82,我就掏了82给人家,人家说不行,你还得再交税,我心里就一咯噔,早知道你告诉我,说你这个价格不是最终卖价,还得加税价,那么你就看出价格形成机制问题了,就是到境外价是价,税是税,但是你走进中国,在任何情况下买东西,你发现价当中含着税呢,我们的价格要素成本、利润加税金,主要是流转税的税金,当然你也可以说所有企业交的税都可以融入价格,我说是,流转税可以堂而皇之、公开的透明的加入到价格当中,每年的税收财务大检查,他告诉你我成本多少、税收多少,税金多少,就是一点流转税,你得悄悄的、隐含的,通过迂回的办法进入到其中,所得税是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环节发生的,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让税价、税收和价格的形成机制分离开,让人们能够认识到税是税,价是价,税的变动不直接导致价的变动,所以当价格和税收混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很难让人们感受到税收负担和他个人的影响,也很难让人影响直接税增加的同时是间接税的减少,在人们认识到间接税减少的背景下才有可能去增加直接税,这些都需要调整,需要我们加以澄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