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谢谢大会的邀请,再一次来这里做一个交流和分享。我想今天的主题主要是70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和增长,从一个视角,从政府行为的演变和增长动力转换这个视角来做一点分享和交流。
从建国1949年到现在,我们70年中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波动中实现了奇迹般的腾飞,在这中间中国的增长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每一个阶段政府行为的演变与增长的动力转换互为耦合,深刻的影响了宏观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政府行为表现为中央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和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政府竞争为主的主要形成。我把它分成两个阶段,前面的计划经济阶段可能更多的是从中央政府的主导角度,后面慢慢的由地方政府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样两个形式。
政府行为演变推动增长的动力实现了从要素斗争慢慢开始向创新驱动的转换。随着增长动力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逐渐从粗放型的增长的旧模式开始走向高质量增长的新的常态。所以,我们透视中国经济,如果从地方政府行为的角度来分析,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要走一个大国发展的道路。而大国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分权。中央政府负责政策的顶层设计,由地方政府具体来负责政策的执行。这样一个初步的逻辑获得了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在最近的40年地方政府的推动形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说离开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就无法透视中国经济增长或者高速增长的这么一个基本的逻辑。
在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地方政府行为主要表现为市场的替代作用或者叫补充的功能,因为政府他替代市场的功能是很强烈的,实际上他有很大的正面效应,推动了高速的增长。总体而言,是正面的效应大于负面的效应,因为政府的行为过度之后他有负面的效应。比如政府行为,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增长的生产要素展开了税收竞争。我记得在前几次论坛中我讲到了这个问题。虽然短期内这种税收竞争牺牲了税率,隐性的降低了税率,但是从长期来看扩大了税基,带来了中国增长快速增长,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财政收入的长期高速增长。
地方政府这样一种行为,随着增长的体量增加,或者随着发展阶段的演变,地方政府行为引起的区域竞争实际是越来越剧烈的,合理约束的机制被不断突破,市场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地方政府的行为所扰动,甚至取代。在一些关键领域,地方政府总是游走在管控的边缘,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似乎越来越大,甚至在某些方面盖过了正面的效应。这就是当下我们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哪几个方面呢?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第一个问题是环境治理。地方政府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越来越突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之间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使得地方政府间的协作很有必要。但是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协作越来越困难,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在环境治理上达成联防联控的共识越来越难,激烈的地方政府竞争加剧了污染产业的空间转移,不仅降低了污染治理的效率,更是影响了整体经济质量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样一种本来是环境治理,环境友好,良好环境的一种构建的竞争慢慢的变成了污染转移的竞争。如果从产业案例,从区域的地级市或者开发区之间的产业转移来看,就近的转移越来越明显。所以,我们提出能不能跨区域的污染治理,例如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我记得在经济研究上前一年我跟我的合作者一起写过文章,去年中国社会科学上就河长制的政策效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就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第二个值得关注的是金融资源。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的争夺逐渐演变为隐性债务扩大的竞争。我们国家由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体系,可以说中国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很不完善的,而中国的经济增长需要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多方面的资本市场,这种情况下,地下金融、隐性的债务给地方政府无序的竞争,甚至隐性债务扩大的竞争既提供了空间,也存在着可能。这种空间是我们治理机构机制的缺陷造成的,这种可能是地方政府非良性竞争。金融的扩张与争夺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一些违规的债务,甚至通过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很难清理。
最近一个星期,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逆周期的调控政策往往是两难的,为什么两难?如果去杠杆,杠杆本身是有问题的,去杠杆过严之后又会经济衰败,如果要昏倒了必然要扩张,扩张的结果就好比一个人要吃药,吃药必然带来副作用。所以,总是游走在监管和政府行为这种博弈之间。这是金融资源的竞争。
第三,土地出让。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度改革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政长期依赖于土地出让。当然,这个过程也扩大了居民的住房消费,也是好的,但是过高的推动跟收入水平不匹配的推动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样的竞争最近在地级市层面,甚至在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层面展开的竞争是白热化的。
比如最近展开的人才争夺大战,人才争夺大战本身是对高素质的人才,年轻的人才,为了创新驱动,这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很好的。但是实际上背后我们仍然如影随形的看到了土地出让竞争的这种影子,仍然若隐若现的看到了在长期的人力资本积累背后短期的争夺目标,因为年轻人有有买房的刚需,房价就不可能跌下来。从房价不可能下去,最后土地出让就会一直维持,谁都知道这个逻辑。所以,不惜花代价竞争。长三角区域的竞争,为了争夺人才,资源也很多,你这里找工作可以补贴,我那边两年都可以称为应届生。现在还有大学校区的竞争,一级校区的扩张就是为了争夺年轻的潜在的人力资本,当然当下最好的结果就是土地出让金的维持。我的研究团队一直在研究土地出让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有的同志也在研究这个问题。
实际上这样的竞争有好的一面,从长期来看有人力资本累计的一面,这是好的,但是短期来看,也确实带来了无序的现象。所以,值得研究。今天时间关系没有展开,指标的体系,地域的差异,竞争背后的行为,以及这样的长期效应,短期影响,或者短期波动,甚至它的正面的力量和负面的效应,怎么样来做,使得我们这样经济规避负面效应,扩大正面效应。这是第三个值得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因此,在不完善的市场与强有力的政府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如何矫正地方政府异样的博弈,是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能不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以,我觉得在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背景下,我们同时要关注中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关注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宏观政策背后的结构性的因素,关注中央政府在统一行动指挥下各级省市县镇,甚至村,地方政府博弈的心态来矫正负面的心态,形成良好的预期,引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把这个观点引出来,抛砖引玉,供大家来分享和交流。谢谢大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9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