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城:《经济研究》杂志是我们国内公认的高等级杂志,通常我们评审“长江学者”、“百千万”都要看《经济研究》上有没有文章,请张平副主编和刘霞辉主任多关注我们与会的这些人员,以后在《经济研究》发表文章的时候看看是不是参加过论坛,或者参加过几届论坛。
下面请会议的主办单位香港经济导报社总编辑颜安生致辞。
颜安生: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尊敬的各位老师,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第12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本届论坛有很多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发表精彩的演讲,这对我来讲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今天是2018年的6月30号,再过一天就是香港回归祖国21周年的日子,今天结合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向大家汇报一下香港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一些最新动态。
很多专家学者都对香港的情况很了解,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成功完成了两次重大经济转型,一是上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香港先后利用了世界产业大变迁,工业化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转移的机遇,及时地承接了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到来,使得香港经济在较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又利用了内地改革开放的机会迅速地进行了产业转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扩散成为本身集中发展进锐贸易与服务产业,香港通过第二次产业转型和升级得以形成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并延续至今。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首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充分认识到香港进行第三次经济转型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崭新以科技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目标和转型计划,比如香港科技园计划、香港数码港计划、香港中医药港计划等等。然而,时至今日,这些经济升级和转型的计划大多没有如愿实现。香港经济转型周期之漫长、难度之大,远远超过董建华先生当年的预计和想象。
2008年10月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探讨香港未来发展的路线,香港组成立了临时的顾问机构经济金融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香港6大优势产业,即医疗、教育、检测及认证、创新科技、创意文化和环保产业。然而10年过去,香港产业结构变化不大,新兴产业发展仍然步履维艰。香港的第三次经济转型为什么会如此艰难呢?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香港缺乏创新、科技发展的强有力驱动,一直以来香港社会缺乏科技文化的底蕴,整个香港社会长期被急功近利的商业文化所浸淫,香港的优秀学生一般都被家庭要求学习金融和工商管理等实用性专业,因为这些专业毕业后就业容易,收入比较高,而科技专业的学生在香港就业面窄,收入也不理想。所以,极少有香港本地的优秀青年学子真正投身创新科技产业。与此同时,香港的企业也都热衷于赚快钱,很少有企业愿意将资本投向那些投资大、见效慢、回收周期漫长的创新科技领域。
总之,创新科技发展在香港一直没有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然而,这种局面正在被打破,其主要标志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局正式成立。同时,特区政府开始从宏观层面规划和推动香港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是2017年1月3日,深港两地共同签署了《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这是港深科技创新合作的重大突破,由于深圳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高地,香港借力深圳共同打造深港创新圈,可令香港的创新发展走上一条高效快捷的道路。
第三,不久前,习近平主席对24名在港的两院院士来信做出重要指示,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了落实习主席的重要指示,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政策,实现了香港的科技界近年来一直期盼的内地科研资金可以过到香港的愿望,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习主席和中央的支持,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送来东风,注入了强心针。
第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规划也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提供重大机遇。香港能够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通过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创新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要素,从而实现跳跃式发展。
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正在翻开新的篇章,可以预期有国家强有力支持,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香港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正迈上创新科技发展的新里程。香港经济有望获得全新的发展驱动力,香港的第三次经济转型也将会在创新科技的崛起过程中逐步得到实现。
我报告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