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学:我这个题目看着很时髦,但是一听就知道是理论性很强的问题,时间原因很多地方没有办法说得很清晰。
话题的解释。大数据及其应用在十多年以来就产生,国外国内都有,出现一种声音这个东西是不是能使我们建立一种新型的计划经济?这是十多年来的话题。近两年因为马云说了,还得到了若干位著名经济学家的批判,当时我看了他们的批判觉得很有意思,批判过程中他们引用哈耶克在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争论中的观点,但是因为这个观点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让我很吃惊,因为哈耶反对的就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正因为这样的原因,重温那场争论并不是没有用的。
计算机与计划经济的梦想。上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争论中,就支持计划经济的兰格等一些人证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在理论上可以证明有效力。证明这个东西的理论框架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正因为一般均衡论框架,后人把兰格模式称之为新古典社会主义,我们知道它最有名的名称叫市场社会主义,后来又称为新古典社会主义。因为力在证明以计划经济公有制为基础计划经济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他们这种思维方式完全是跟古典经济一模一样。新古典主义都可以获得完整的信息,为什么不可以假定中央计算委员会也可以获得完整信息呢?只要可以获得完整的信息,一般均衡率就可以减出来。
到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我们知道熊彼特一伙,当时经济学家都认定30年来的大战略里兰格是对,从理论来说他们胜利的,哈耶克是错的。这几个意识一直保持到上世纪90年,重新反思。多年之后这场争论兰格写了一篇东西,1957年写的叫“计算机与市场”。之前我们说熊彼特他们对市场争议的仲裁结果不满意,他说你们认为兰格是不对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兰格看到二战之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他感觉很高兴。现在有了计算机,有了信息相关方面的数据,这样在计算上就没有问题了,你不是我没有信息,给我信息也没有办法算出来,现在有计算机了,可以算出来了。有了计算机以后算,计算机就可以实现。市场不可以复制,请计算机可以带来一种机制的语言,他用一般模型证明计划经济可行性,就相当于解,里面的一组方程。
从此以后就有了计算机社会主义很著名的提法,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兰格梦想一再出现。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博丁顿《计算机与社会主义》。1997年美国学者安迪写了一篇《信息技术与社会主义的自我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政府可以像商业街、研究机构那样,通过互联网,分享他们庞大的数据库和经济模型工具。现在马云说了这个话,而且引起的争论,就是兰格梦在中国某些大脑里重新出现。
所有制里面哈耶克等人始终认为兰格梦不可能实现,因为核心论点是利用一般均衡解出的新古典价格不能等价于市场自由形成的价格。因为这两种价格包含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这里面就包含了所有的学者都认可的,哈耶克对理论经济学巨大原创性的东西,就是自由市场形成中的价格,之所以能够引导资源走向有效配置,皆因为它包含着市场参与者分散化的个人“默会知识”。
什么是“默会知识”?我们可以定位,包含两个基本部分。一个是我个人某种偏好,以及偏好的感觉、心理和机构的知识,而且是感觉知识,我不应该认识那么清楚。当我个人针对特定时间的,面对特殊情况怎么进行处理,这样的一种认识。简单来说只可心领神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比较典型的就像老中医,我很厉害,我就一个儿子,我要把我的知识传给我儿子。但我不管怎么教我还是学不到那么高明的知识,因为我给每个人治病的时候凭借着我的经验知识,号脉,号脉过程中很虚的东西没有办法告诉我儿子,我只能告诉处方。“默会知识”就是这样的东西。
比较有意思的是生理和心理感觉来看产生于个人的感觉经验,蕴涵于个人的“思考技巧”、习惯、禀性、习俗之中,无法言传的“诀窍”。应用于个人对特定时空环境的反应,是三个层面的,每个人表达的效果都不一样。
这种“默会知识”如何转化为价格形态的形式,成为一种价格形态的显性知识,这是价格形成的问题。按照一般理论来说,这种转化是通过市场过程来实现,通过市场过程,价格体系会记录下参与者在市场活动中留下的零星的、分散的“默会知识”,并且通过对这些知识进行编码、整合,创造出以价格形态出现的共同知识。或者说,通过市场交换行为,价格以其特有的形态,把个人的“默会知识”转化成了一种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可以利用的楷体性新知识形态。到底市场过程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
市场过程有两个核心的东西,一个是竞争,一个是交换。竞争和交换存在着两个相关但完全不同的角色。竞争充当发现个人的“默会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功能。从一种发现过程。迫使企业家在与消费者的互动行为中,发现事前观察不到的消费者偏好和满足这种偏好的有效方法。而且满足方法都在市场过程中产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生产者同时把自己的“默会知识”投入到竞争过程中。
在市场过程中交换充当了对“默会知识”进行编码、整合,传递的功能,比较具体的来说,交换是以动态的方式、动态的形式,不断充当着对竞争过程中发现的“默会知识”进行编码、整合,传递由此而形成的新知识。具体来说,在市场交换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在不断对市场商品进行评估,以便得出新的选择。每种商品的价值又涉及到无数种商品的生产、交换过程,就如同笔的故事所描述的那样。在这个评估过程中,竞争的压力会使消费者的价值评估带有主观,使消费者的价值评估,通过生产者的选择行为,使得这些信息能够以完全传递到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市场上,从而形成使消费者的偏好传递到整个经济体系价格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著名的表达:价格体系是一种信息交流机制。新古典主义学家们经常引用哈耶克这一著名表述,但是对哈耶克论证的这套东西不用了,为什么?哈耶克对价格形成的分析,价格之所以能够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是是对“默会知识”进行整合、编码和传递,这一套官邸是没有办法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得到结实的。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为什么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行关键问题所在。大数据我们可以获得再完美的信息,计算不可能取代市场中的竞争和交换的核心作用,这才是真正的整体性的计划经济不可行的根本原因。
现在我们来看,大数据不能我们摸到无形之手的指尖,摸到它才能通过某种政策使市场运行得更好。我认为是能摸到的。经济学里市场支出有效率,价格只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机制,而且还有非价格的市场机制,只要想一想科斯的观点,包括阿科罗夫讲的,市场价格传递信息并不足以让所有的市场有效地运行。大数据尽管不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但是可以利用它来改善摸到无形的手指尖的那部分,来改进企业的运行。
还有固执于自发秩序的最优性,而经济走向极端,认为所有的人和秩序都是不可行的,我们前几年活动讲的那个讨论劳动市场匹配都是不可行的。大数据能不能以某种方式让我们获得哈耶克所说的某种时空的非常具体的知识和零星化的知识,我认为可以。时间原因不可能说得很详细,我在思考这个问题。一个方面可以获得,一个方面是怎么应用的问题,应用是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微观层面,不可能不对经济进行管理,要获得比较好的信息,这就是宏观层面的。原来我们没有大数据或者有关方面的技术进步不可能获得和利用,现在获得了可以改进政府的管理。大致就这样,谢谢大家。
郎丽华:谢谢杨老师,杨老师是从计划经济开始,他认为计划经济主要的缺陷是无法解决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的问题,从而使经济计划出现一种常态,就是短缺经济状态。有了计算机是不是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计划经济的梦想呢?杨老师认为是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计算机并不能够替代市场所存在的竞争和交换这个核心,也就是“默会知识”。所以杨老师的结论就是计算机大发达、大数据再完美还是不能取代市场的作用,市场所处的核心竞争和交换的作用。这是杨老师第一次以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的身份参加这个论坛,社科院经济所和我们首都经贸大学是一家人,所以经常串门是新常态,我们也欢迎其他的教授经常到我们经济学院串门。
下面有请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教授龚刚,题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构建好国家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