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经验显示,通过金融工具的有效创新,可以让资本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资产证券化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迅猛,一些金融机构也加大对该业务的投入力度。嘉实资本负责证券化业务的副总经理王艺军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政策放宽、企业直接融资需求增加、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灵活性等因素推动了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这将有效盘活存量资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即将接近尾声,未来业务模式将发生深刻变革。
三大因素促迅猛发展
中国证券报: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一项新兴业务,在近两年发展迅猛,其原因是什么?
王艺军: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始于2005年,中间几起几落,真正的爆发式增长开始于2014年,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最近几年金融市场改革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激发了企业自身的直接融资的需求。第二,监管因素的变化,过去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审批制,在此情况下做一单业务通常需要半年甚至一年。2014年,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大大提升业务效率。第三,相比传统的融资手段、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业务更具规模、期限、资金用途灵活性,同时有助于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
中国证券报:资产证券化业务快速发展,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王艺军:首先,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类似于债券融资,是一种直接融资的手段,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次,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实现融资的同时,还有助于盘活存量,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资产周转,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继而有力促进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证券报:数据显示,截至8月,嘉实资本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已经达到280.81亿元,位居行业第一。作为公司主管这块业务的副总,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嘉实资本能够做到行业第一,凭借的是什么?
王艺军:首先,业务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嘉实基金的企业文化是“远见者稳健”。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之下,嘉实资本对资产证券化的业务布局很早,大概在2012年的时候就开始筹划并开展了私募资产证券化业务。其次,嘉实资本各项业务强调专业化分工,业务团队具有较高的专业度和专业水平。2014年,嘉实资本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业务人员来自具有相关证券化经验的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券商等,可谓阵容强大。值得一提的是,嘉实资本的业务团队抵御住了通道业务的诱惑,一直保持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专注。上述种种,是今天嘉实资本在证券化业务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原因。
多措并举防风险
中国证券报:今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以及市场因素的变化,通道业务已不容乐观,资产证券化业务被不少基金子公司视为业务转型的方向。嘉实资本已经在资产证券化领域形成优势,未来对于这一业务,你们有何规划?
王艺军:未来,我们将沿着既定方向继续探索。从整个市场来说,证券化业务经过了2014年的快速发展,第一阶段快接近尾声。第一阶段的特点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资产有稳定现金流,大家都拿来试水。到了发展的第二阶段,资产证券化的业务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基于单一信用主体的收益权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否持续将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同时随着市场向纵深的发展,子公司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上的经营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嘉实资本正在积极储备,积极探索。
中国证券报:资产证券化业务较为复杂,而且在国内金融行业中属于一种新业务,因此其风险引发很多人担忧。您认为,如何防范和控制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隐忧?
王艺军:首先,在目前国内宏观环境下,资产证券化市场中无论是收益权资产证券化还是存量债权资产的证券化,其资产质量与原始权益人的主体信用相关,因此要加强对主体信用的甄别。其次,在看清风险实质的基础上,尽量将风险在源头就解决。例如,在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时,从项目立项之前就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并予以规避,这就对团队的专业性提出要求。最后,要加强项目成立后的管理。作为管理人,要做到勤勉尽责,并对业务建立科学完善的分工流程、体系。特别是随着管理的项目增多,要加强产品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升级。
中国证券报:对于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而言,目前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普遍采取的结构化分层业务模式能否有效避免风险?
王艺军:结构化分层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一大特点,这样的产品结构,它对哪一类资产是否有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有两大类资产,其一是各类受益权,其二是存量债权。目前而言,结构化分层对存量债权资产有效,通过测算债权违约后的回收率设计优先、劣后比例,能够有效控制优先级投资人的风险。对于收益权类资产,其实质是对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证券化,对于这种资产的结构化分层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吸收超额收益,对控制优先级投资者风险意义不大。因此,对于这类资产的证券化业务的风控,还是要基于企业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