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jpg

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成立

伴随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求日益明显,我国养老与健康保险市场正朝向回归本源与创新变革的新方向转变。为提升养老与健康保险服务实体经济与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中国保险学会的姚庆海会长与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的郑秉文主任以个人名义联名发起成立学术平台“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

更多>>精彩观点

主办单位

中国保险学会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更多>>现场图片

top文字直播

以下文字由速记稿改编,未经发言者与论坛主办方审核,转载或引用请谨慎!中证网不承担转载引用以下文字所引发的任何后果。

  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 

  主持人(姚庆海):尊敬的黄洪副主席,尊敬的李培林副院长,胡晓义会长,王忠民副理事长,程凯副理事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由中国保险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成立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出席本次会议的主要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中国保监会黄洪副主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副院长;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先生;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先生;

  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先生;

  中国保监会人身险监管部袁序成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保监会重大决策委员会委员本次论坛联合发起人郑秉文教授;

  中国保险资产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先生;

  中国社科院民族与人类研究所王延中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郭红书记;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谭中和副院长;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教授;

  北京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主任、保监会重大决策委员会委员郑伟教授;

  清华大学陈秉正教授;

  新华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万峰董事长;

  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林岱仁总裁;

  中国太平洋人寿有限公司董事长、保监会重大决策委员会委员徐敬惠先生;

  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行政总裁黄王慈明女士;

  太平养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毅先生;

  泰康养老股份有限公司李艳华董事长;

  长江养老保险公司苏罡总经理;

  平安养老股份有限公司甘为民总经理。

  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保险学会会员单位以及相关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以及各位重要嘉宾,由于本次嘉宾较多就不再一一介绍了,参加会议的还有媒体的朋友们,在此,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围绕全面健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提高人民的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健康中国”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上提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明确提出了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及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方向。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上,习总书记提出来要加强风险防范、服务实体经济、回馈保障本源,保险要研究如何在这个大形势下,做好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为民生保障服务,同时要研究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金融的需求。所以,为了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和保险业对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健康中国”的实施,我和郑秉文教授研究要调动政产学研高端智库的力量,设立“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这也是我们落实总书记关于构建健康中国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医疗领域,运用保险手段服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保险是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工具,为充分发挥保险服务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和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今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同时,提出了启动个人递延纳税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相关工作,这项工作正被各部委认真地研究推动,保监会也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保监会党委,特别是黄洪副主席,也多次开会研究。

  对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商业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等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办法,怎么样快速地落实需要高端智库支持,按照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就是为促进中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这个论坛是非盈利的社会智库,是以“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为主要品牌,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纽带,以学术会议为主要形式,以学术同行为主要对象,聚集政产学研关于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学术资源,提供决策建议。

  今天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参加这次会议,我觉得是高度关注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险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保监会黄洪副主席高度关注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建设,特别是注重发挥保险业在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保监会党委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保险业服务民生、服务国家战略中的作用。今天黄洪副主席亲临大会,下面,我们有请黄洪副主席发表演讲,大家欢迎!

  黄洪致辞:

  尊敬的李培林副院长,尊敬的胡晓义会长,尊敬的王忠民副理事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够在此与大家共同见证“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的成立,这是保险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展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探索社会保障改革创新的重要学术平台。对于推动保险业更好地服务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安全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强制度顶层设计,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但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有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和健康需要,财政投入持续增加,负担越来越重,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窄,且无法惠及越来越多的新就业形态人口。因此,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显得日益重要。

  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既要借鉴国际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实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之路。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发达国家陷入民粹主义和福利陷阱,使财政不堪重负,不仅影响了国家的持续竞争力,甚至导致整个国家经济破产,最终还是损害全体国民的利益。希腊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我国实际看,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但我国人均GDP仅为8100美元。作为老龄化速度快、未老先富的发展中国家,不能简单复制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如果好高骛远,把提高保障水平的责任主要压在基本保障制度上,不切实际地扩大政府保障责任,将对国家财政形成沉重压力,可能将社会推入福利主义的陷阱,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甚至拖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并最终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在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立足我国发展水平,平衡好人民群众有保障、国家财力可承受、经济发展可持续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政府保障基本的基础作用,也要发挥市场提高质量的放大效应,坚持发展商业养老和健康保险,打造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们要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首先第三支柱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定位不应只是锦上添花,更应是雪中送炭。基于我国阶段性特征,第三支柱不应只是成为额外增加养老金积累的简单补充,而是要承担起一定基础保障功能,加快发展市场化的第三支柱,尽快形成一支新的安全稳健的国家养老储备资金,才能有效弥补第一支柱替代率缺口和第二支柱覆盖率的短板,形成稳固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其次,第三支柱的首要属性应当是保险属性,应当从具备收益保证、长期锁定、终身领取、互助共济等独特功能的商业养老保险起步。收益保证是指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契约型金融业务,能够有效抵御投资风险,向投保人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证收益,帮助企业安全稳健地积累起一笔养老金。长期锁定,是指商业养老保险能够将投保资金锁定用于养老,避免投保人在获取短期收益后随意改变养老金用途。终身领取,是指商业养老保险能够向投保人提供分期直至其身故的养老金发放服务,确保投保人活到老领到老,避免因养老金提前用尽晚年陷入困境。互助共济,是指保险机构利用清算技术,统筹管理养老资金,实现养老保障风险分担。

  第三,应当在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形成一定积累后再适时拓展商业养老金融产品的范围,俗话说没有学会走之前不要想着跑。通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在第三支柱中建立覆盖广泛的养老资金安全垫,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我们要推动商业健康保险在多层次健康保障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首先要突出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清算技术、专业服务和风险管理等优势,积极参与经办基本医保、承办大病保险、放大保障效应、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基本医保制度运行效率、改善就医体验。其次,要提升服务质量,发挥主体作用,注重高质量发展,通过设计灵活多样产品,提供基本医保三个目录之外的健康保障、医疗保健和护理服务,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保障需求,降低老百姓的医疗负担。第三,要管控费用漏洞,发挥自身技术网络等优势,参与医疗行为管控,降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保障合理的医疗支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聚集了我国各方面研究养老和健康保险的优秀人才,可谓是群贤毕至,我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把这一论坛建设成为我国养老和健康保险领域政策研究与学术交流的传播平台和高端智库。

  一是把握方向、服务大局。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国情,围绕养老和健康保险领域的重大课题开展政策研究。

  二是凝聚力量,群策群力,要积极建言献策,加强学术观点、政策建议的切磋争鸣,积极邀请政策制定部门、科研院所等专家学者开展合作,推动各领域、各行业的专家参与保险业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研究。

  三是问题导向,讲究实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产学研结合,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题性、前瞻性研究,提出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早出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推动成果转化,为社会保障顶层设计和重点项目等提供理论支持。

  四是创新进取、扩大影响。要大胆探索改革,加强内外沟通,争取新闻媒体支持,创新传播方式,有效发出声音,不断提升论坛的权威性、影响力和生命力。

  最后,预祝“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顺利起步,越办越好,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险理论体系,推动商业养老更好地服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我的发言完了,不妥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

  主持人(姚庆海):感谢黄主席的精彩演讲。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基础。所以,保险业要服务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发挥专业优势。同时,我们构建智库要调动专家力量,研究实际问题,提出学术观点,为国家决策服务,黄主席对保险业做好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保险业要认真研究落实。再次感谢黄洪副主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院长多年以来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多次参加我们养老金论坛,养老金论坛已经连续开了很多届,也是我们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这次我们李培林院长专程赶来,欢迎李培林院长讲话。

  李培林:尊敬的黄洪副主席、胡晓义会长、王忠民副理事长,各位来宾,媒体的朋友们:

  一年一度的社会保障研究领域的盛会今天如期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保险服务民生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选择》,这也是今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的主题,今天我们还会见证由中国保险学会的姚庆海会长和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郑秉文主任,共同发起的“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的成立。值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这次盛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大家知道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现象,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但是就老龄化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的速度而言,中国的老龄化确实史无前例,这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中国的未富先老,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水平远低于我们同等老龄化程度的国家;二是家庭的快速小型化,单身家庭、单亲家庭、失独家庭、空巢家庭大量增加,传统的家庭照料的功能在快速的弱化。这些结果要求我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智力资源对此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积极探寻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带来的诸多影响,尤其是对社会保障制度造成的可能冲击,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制度设计,防患于未然。所以,养老金的风险也是我们要特别防止的系统性风险之一。

  毫无疑问,这些是我们相关智库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发挥智库的功能,就必须切实地加快智库的建设和创新,尤其是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的创新。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智库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这些重要论述既表明了智库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指明了根本方向。因此,今天我们在此成立“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的积极面对,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各种新型智库快速兴起,在各个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论坛,这既是对传统智库的一种补充形式,也是与传统智库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局面,但无疑都有益于中国智库体系的形成和软实力的升华。

  今天会议的另一项日程是《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发布式,我们知道这是郑秉文主任主持和组织编写的一份重要的年度报告,从2011年开始,每年一个主题,到今年已经是第七本了,涉及到社会保障研究领域各个方面,已经成为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的研究成果和业内的重要参考资料。今年的报告主题是《探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说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今天中国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也是我们学术探讨的新生事物,如何把西方的理论和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也需要各位学者和业界精英的智力贡献和热心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为我们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的出版发行恰逢其时,相信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有益启发。而且通过今天的论坛可以展开更深入的交流,汇聚更多共识。

  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祝大家新年快乐、合家幸福,同时希望社会各界人士更多关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为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言献策,协心同力,推动这项事业健康长久。

  谢谢大家! 

  胡晓义: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受邀出席今天的会议,刚才两位领导的重要讲话让我很受启发,也很受教育。

  “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的成立,我以为是在医养结合学术交流方面又多了一个汇集众智的平台。所以,我代表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向这个50人论坛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同时,我还要祝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的发布,这个报告的主题是长期护理保险,所以我就这个题目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对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我看各方面的认识已经越来越趋于一致了,是有充分的认知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刚才李培林院长也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而老年群体长期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明显的增加,这既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为我们建立这项制度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背景,我想还可以把我们的视角展得更开一点。我发现什么呢?在我们人类文明史几千年了,而最近几十年是我们人口结构变化的最剧烈的时期,是从原来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50多岁,不是光中国,全世界也是这样的。从50岁向80、90岁,向100岁的目标迈进,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实。

  为什么呢?二战之后战争被控制、食品问题的解决、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解决了重度传染病的问题,这些人类的进步造就了这种结果。当然这是人类的福利,获得一种福利就要付出成本,那么就是老龄化。

  我说这件事情是想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将要面对一个结构性的改变,就是传统的所谓以60岁或者以65岁为起点的老年人的阶段,这个群体的规模会超过劳动年龄前的人口规模,甚至会超过劳动年龄阶段的人口规模,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指出这个现实的目的是什么?是说我们需要改变一个观念,过去可能我们往往把老年人作为人生残余的末段来看待,就是能够打发掉了就算完了,这个观念可能要改变了,因为时段长了人口规模大了,我们的社会经济政策,在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培育和养成,更加重视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加大对老年基本服务的权重,投入更多的资源,而不只是把他作为残余的阶段看待。

  从这点认识出发,长期护理保险目标是什么?理念是什么?我觉得就不应该设定为被动的对于那种处于病态的老年人进行照护,从而使他了此余生,不能把理念设定在这个上面。而应当是主动介入人口结构的变化,配置更多的资源,努力使老年人能有安详、宁静、温馨的晚年生活。我这么说不知道能不能得到认可,但是两千多年前《礼记》讲几个有所的时候讲了一个老有所终,我觉得这也算是对老有所终的新解,就是让他能够有个宁静、温馨、安祥的晚年。

  长期护理保险虽然已经在多个国家都已经建立了,但是对我们国家来讲是个新的事物。我因为长期做社会保险工作,我思考了一下,我们社会保险现在叫五个领域有几种社会保险制度,可以从两个角度归类:一个角度是按照你是待遇的类型、你是现金的给付还是服务的提供,这可以分类。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可以从期限上分类,是短期的服务还是长期的。两个维度交错起来肯定有四个象限,我们现在五项社会保险制度是填充了三个象限,就是在长期的待遇给付方面我们有养老保险,这是典型的长期现金待遇给付。在短期现金待遇给付方面,我们有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里面的津贴待遇,这是属于短期的现金待遇。短期的服务供给,包括医疗保险还有工伤生育的医疗照顾。第四象限是我们长期的服务供给有没有呢?而长期护理保险就是这样一种需求,所以这是我们应该填充的领域。而我们现在面对的现象是,在医疗工伤生育的医疗照顾方面,我们资源比较丰富,包括专业人力资源都是丰富的,而在第四象限上,就是在长期护理保险上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各种资源,或者是资源没有向这个领域进行配置。

  所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人社部从去年起要安排15个城市进行1—2年的试点来探索经验的原因。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确实也提出了很多亟待回答的问题,比如面对广泛的需求,我们怎么样科学地界定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到底什么人是最需要,也是我们有可能提供援助的。在社会援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家庭责任等等多种保障模式当中,我们如何取舍和统和,这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那么筹资和支付方式怎么样确定?怎么样构建?构建成什么样的服务体系才能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此等等问题。我们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制度这些问题是都需要回答的。由我们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郑秉文教授这里合作研究的这样一个题目,就是今天已经发布的这个题目。虽然不能完全回答在实践当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但是我以为是在基本方向上提出了主要的答案,如果归纳起来我认为这个报告里面,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方向的一些答案的最集中的是三个点,就是三个统计。

  第一,统筹多层次的体系架构。第二,统一覆盖的范围和标准,而不是再把职工建一套制度,居民建一套制度,将来再考虑整合的问题。第三,统筹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我认为这三点方向是正确的,是我们今后的试点和展开的时候需要加以思考的。

  我们现在处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面对新的挑战,长期护理保险又是这样一个跨越养老和医疗领域的新的事物,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学界及社会组织,包括全体人民,共同的参与。

  对于公众而言,无论是有老人的家庭,还是没有老人的家庭,他们对这项制度的充分理解和支持,是这项制度得以贯彻和持续的基础。

  最后祝愿“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办好,为改善民生福祉、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绵绵不绝的智力贡献。

  谢谢各位!

  主持人(姚庆海):感谢胡晓义会长精彩演讲。胡晓义会长长期在中国人社部做领导,负责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相关的重要工作。胡晓义长对长期护理保险近年来,特别是人社部去年启动15个试点城市试点以来,对理论上和实践上做了认真的探讨,特别是和郑秉文主任共同对长期护理保险和养老金等等发起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时期,我们寿命在延长,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如何让老年人发挥作用需要做好长期护理。这些问题刚才胡晓义会长阐述了很多重要的观点,需要我们在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加以借鉴,特别是调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广泛的参与到对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关注,特别调动医疗和养老资源等等,当然商业保险在医养结合方面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些观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落实,再次感谢胡晓义长。

  下面,请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先生演讲,大家欢迎!

  王忠民:尊敬的黄洪副主席,李培林副院长,胡晓义会长,各位同仁:

  我首先三点感谢,感谢庆海和秉文能够以自然人,而且是未老人的特征成立了一个“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无疑把我们老年人应该集中起来的服务和健康作为一个社会论坛的形式可以集思广益,可以拿出有针对性的和措施,对于已步入老年的我来说期盼已久,希望得到它的福利。

  第二感谢秉文每年出一本书,今年聚焦点是养老服务,而且把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做了这么厚的一本东西,刚才让我秉文给我题了一段赠语,一下子想到30年前,秉文写了“30年前共议社会所有制”,我们一块议了几本书,那个时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0年后共商社保与投资基金大计”是我们这几年干的事情,所以“再干30年,共享发达社会主义新生活,就是这个平台想推出来的东西”。

  今天是圣诞前夜,圣诞老人也是个老人,老人应该得到应有的待遇,圣诞老人今天期盼先得到礼物,所以我获得这个论坛这本书是我今天作为老人最好的待遇,但是今天圣诞老人也要给出礼物,我想了想我只能以下面的发言给出圣诞老人的一些见解。

  这本书到现场粗粗了一下,给我的感觉是,提出了一个出口函数,如果我们从经济学角度,从金融学角度,从养老、从整体的社会保障来看,我们今天可以随处发现我们有很多恶性循环,走不出去。甚至我们用通俗的语句说是陷阱,你走进去以后甚至走的越来越深,没有往上出的动力和往上出的机制。在数学当中,由于近几年大数据特别热,大数据里面又热在有没有有效的算法,算法里面在对死循环、对恶性循环、对陷阱类的东西,当然也可以称之为灰犀牛之类的东西,数学当中的术语叫出口函数,凡是没有出口函数的算法、这样一种运行、这样一种背后的数据反映的任何一个机制下的逻辑关系的时候,我们说是没有出口函数的死循环。

  好了,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个死循环—养老服务。人口老龄化是养老服务当中带给我们最大的问题。本来平衡的一代一代人,突然之间后续的年轻人少了,而且锐利的、迅速的变少。刚才胡晓义部长也说了,我们年龄长了,我们因为医疗、我们因为大家养老的各种体制,我们因为一切东西,结果我们现在百岁以上的老人激增——前两天看到一个电视上的革命的老先生,都一百零几了。刚才培林和黄洪主席也都给出了一些人口老龄化的数据,这个时候发现给予我们的财富、财务支持,给予我们老人的各种服务,包含亲情的服务、包含技术的服务、包含你所期盼的服务,所有的这些东西居然成了最短缺的东西,永远赶不上你的心理需要、现实需要、病痛需要和每天有人跟你说话的需要。你可以通过视频,但在视频已经觉得天涯若眼前的时候,你已经看不到亲情和他之间的关系,我们会想用机器人来解决,我相信机器人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中国人过去是用一种把未来拉到现今、现下的方法解决,就是谁不厚待老人,甚至对老人去世了不厚葬,都是社会价值的谴责者、毁灭者,这产生了一系列厚葬制度,即使老人在世的时候病的时候在最短缺需求和服务的时候你都没给他,但是只要厚葬了你还挽回了自己的一点面子和挽回了自己作为后代的那样一种责任感。问题是我们今天老龄化如此的趋势,我们发现我们走不出去,我们可能已经跌入了一个老年想让他有所养、想让他有所为、想让他有所依、想让他有所乐,突然发现我们面对这些所有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都赶不上。

  这个时候,我们说一个老人要具有的基本服务和高水平的享受性的、幸福性的服务,注意,我们十九大已经把人民的幸福列为我党和全社会的最主要的目标,如果上升到这个层面,这个老人的幸福感和幸福从哪来居然成了社会最短的供给渠道,从人口老龄化的角度看。

  如果从财务支持的角度,今天你突然发现,当你到了老的时候,你如果其他渠道解决不好,还可以用更多的财力向社会市场,这个社会的市场可以是当地市场、全国市场、全球市场买某种服务——比如你得了特别病。我们近年来听到许多特殊病的名字,什么重症肌无力,那个癌症定义的边缘都不知道,像我们这种掉头发的病都不叫病了,太常见了。

  当我们看到如此多的东西来临的时候,你能不能有足够的财务支持能力,来享受你这个病可以被及时诊断,及时获得医疗健康的建议和及时用药、及时手术,如果不行的话,所有的医院都有一个对老外开的东西,结果说我给你付跟老外一样的钱就可以定了,所有医院都有对领导开的东西,如果早早的把更多费用交在那,也可以被当做领导对待一次。但是这个系统对背后的财务支持能力很高,我们发现是私募股权基金、是合伙人在做,我们走全球医疗保障系统的时候费用相当高,我们走不了这个系统。

  如果把所有的财务支持能力看成是起点找到了一些基准,找到了一些逻辑方法,比如个人账户、社会统筹账户和其他账户,让你能够赶上未来投资以后使用。结果我们发现,我们所有以起点积累的东西,未来第一个目标经常会受到冲击,就是它能不能战胜通胀?因为通胀是你未来拿这个钱去买到你需要的服务,那时候它的价格是什么样的水平?如果赶不上,你积累的这些东西已经成了贬值的过程,这是最低要求。我们最害怕的是通胀率高的时候,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今天服务费用一定比所有的制造品,一定比所有的产品,特别是比电子品,甚至奢侈品涨的都快。今天你作为储备性质的所有的财务支持能力,面对今天涨得如此之快,而你的特殊需求往往是在特殊市场当中的护理和服务的时候,那个就无价了。结果我们面对这两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走到一个死循环当中,我们今天想尽办法积累更多的财务支持能力,结果我们永远走不到满足自己的财务支持能力的角度。

  如果把这个看成是一种恶性循环,看成是一种走不出去的飞来倒去的话,今天这本书给了我们启示,它可以用某种制度设计,特别是用某种金融架构的制度设计,注意,我没有只提保险,我提的大金融,今天来的保险界的人很多,但是我们说首先是保险,在保险为龙头下的其他金融也应该跟上,才是这个出口函数的确立。

  我们看一个例子,今天说老年服务。我上半年又去了一趟瑞士,发现一个特殊的服务互换市场,交叉互换。年轻、有能力、有水平,你可以选择任何时间到一个养老院里面提供志愿服务,但是你的所有志愿服务已经记载下来,你是无回报的,记载下来的大数据信息是,当你老了的时候,你可以跨时空、跨对象,接受另一个志愿者给你的老年服务,这个服务既可以是具体的洗脚、剪指甲、理发,更可以是陪聊,陪你解决心理问题,陪你解决思想上的疙瘩,如果一个人思想上有疙瘩,光给他洗洗脚、按按摩不解决问题,得让他思维畅通,这是高端服务啊!我们发现有一些擅长此道的年轻人,就可以跟老年之间交流这样的东西,我们当时只注意洗脚是对老人孝道和解决老人服务当中的一大问题,是一大问题。

  如果把所有的服务,用服务划时空做交叉互换,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把今天你的服务和明天你要得到的服务,把你今天价格水平下的东西和你明天得到的关系处于一个互换市场。用互换逻辑解决是金融衍生品当中最主要的东西,这个主要的金融工具做什么,是把今天、明天,把时空下的所有东西,用互换的东西链接在一起,最后你可以得到你此时付出和未来得到的相互之间的数量和质量的逻辑关系。

  我们在想,一个社会越成长越发展,我们今天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领域当中,把今天养老服务的东西,用本书和本会议主题的保险方式解决,我们在用互换的方式解决。如果说回到我们今天看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的时候,它能不能用公司里面股票的期权和那样的逻辑,用股票在市场当中的波动的东西给你其中一定份额,那才是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当中最根本的,而所有做了这个东西,又需要社会给他延税和免税机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这个东西金融产品成长和发展,金融出口的形成以及围绕一旦有了金融出口函数,就让原有的循环突然之间会跳一个量级,会多一个维度,会多一片天地,这就是出口函数的根本所在,打破死循环,打破恶性循环,打破走不出去的根本所在。

  如果我们把这个逻辑稍微延伸一下。金融循环这样一个出口函数,是我们通过数学的逻辑在大数据、老人服务当中的算法当中提供出来的。但是在现实的金融产品当中,我们必须辅助于两个维度的东西,才可以让它真正成为出口函数。第一,让它和所有最有成长性的市场中的股权、债权、金融的所有场景结起来,结对起来才能从今天的投资获得未来的回报,而且这个回报不仅战胜通货膨胀、战胜了平均收益率,还会战胜机会成本下的今天的所有投资,如果这样的链接就是我们今天所有在养老社会保障当中以养老账户为中心的链接无数个金融产品,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金融成长的东西当中,所以账户就是我们今天养老金当中真正的出口函数点的基础逻辑。

  背后的逻辑就会要求谁的财富、谁的未来、谁的幸福,你必须对他有足够的关注、足够的关切、足够的责任和足够的发展,这才是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真正落实的帐户的基础。当然,因为你未来享受的所有服务和支撑他的所有财务都是基于社会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的问题,如果全社会的老人都在无所养、无所医、无所乐的情况下,我相信所有的老人都是一片死海,我们看到的是死气沉沉,我们看到的是自杀,我们看到的是痛苦死,而不是安乐死的时候,那个时候问题就成了社会的。

  如果我们前面做的金融的账户和金融产品的投资都是所有养老领域,特别是养老服务领域当中的出口函数的话,我们为什么不给予它减税、延税、社会的保护和社会的激励制度呢?

  总结一下,今天我们面临所有的死循环是因为没有出口函数,今天从服务领域当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出口函数,这就是一定要和金融端口链接,而金融端口链接的所有基础条件,是那个个人账户是不是你的,是不是你关心的,是不是你的责任和义务,最终能够和所有的金融端口随机有机会的关联起来,由于这样的关联起来,就会形成庞大的咨询、管理、投资这样的服务,中国金融业也会因此庞大和发展,最关键的是我们的税收制度,因为它的社会外部性的自然结果一定给予它,赶快给它税收的基本逻辑,如此的话,中国的养老事业、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才能走出死循环,才能找到自己的出口函数。

  谢谢各位!

  

  主持人(姚庆海):感谢王忠民副理事长精彩演讲。听王理事长演讲我觉得每次都有新的思想火花,针对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怎么样解决养老问题,转化思维,提出了一个新的出口函数,用金融的手段进行资金、资产、服务各个方面作为一种互换,场景的互换、时间跨度的互换、对象的互换,这种资源配置的力量,运用金融手段在激活社会进行社会正效应,发挥社会的正能量,激发社会的爱心。我觉得金融在服务美好生活,金融与美好社会生活建设,金融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方面,王理事长开拓了我们的思维,需要深入的挖掘,也给我们在座的年轻人,以及中年人,以及老而年轻的人,包括像王理事长,虽然刚刚到60岁,但是我觉得他思想永远年轻。非常感谢王会长的精彩演讲。

  下面,有请新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万峰董事长演讲,大家欢迎。  

  万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今天“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成立会议,其实这在我们业界也是翘首以盼多少年的。我本人和林岱仁先生1982年开始从事商业保险工作,那个时候我们就参与研究集体企业职工的养老金保险,我们当时最主要的一个产品是集体企业养老金保险,那个时候我们就和劳动部等有关部门就开始积极沟通、去探讨,怎么促进或者完善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回想到现在已经发展35年了,35年当中我们的社会保障在不断的发展,我们商业保险在发展,我们养老保险、健康保险也在发展,但总给人的感觉是,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社会保障,商业保险研究商业保险。今天我觉得50人论坛的成立,是否意味着我们终于走在一起,共同研究我们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或者说我们是为了共同的目标终于走到一起了,我作为从业者真是盼望我们和政府有关部门和权威机构,共同研究商业保险如何在社会保障制度当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保障事业。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第八部分专门讲了社会保障,而且提出了在未来一段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特别是这次报告当中又提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我的理解是,如果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那么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发展的问题,解决生产力的问题。现在变成人民对生活美好追求和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我觉得我们主要问题是解决民生的问题。也就是说,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强大了,经济已经增长了、发展了,但是老百姓的追求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的经济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和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仍然需要适应广大老百姓或者广大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美好追求。

  所以,我想就今天话题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是不是应该要研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问题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这么多年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能够解决全世界最大人口、全世界最大的老年人口、社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我们已经从基本的保障不断提高到中等的或者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了。但是,我们现在的这种模式是否能够持续,或者能够承担得了?我是说现在绝大部分完全由国家承担的模式,未来的发展是不是最好的,或者说国家能不能承担得了?

  从养老保险来看,国家承担的负担越来越重,从披露的数据来看,包括《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过去6年研究的结果显示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社保基金的财政负担问题,或者说未来,我不讲现在,未来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如何解决?靠什么方法解决?当然有人说,这种方式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采用,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最了解的就是欧洲的高福利国家、高福利社会,但是现在怎么样呢?前面刚才也讲到了,希腊2012年就是因为社会养老的问题政府承担不了,想要提高退休年龄一年,想要稍微降低点税金结果引发了社会的骚乱,最后政府倒台了。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由一个年轻型的社会逐步步入老年社会,这个老年社会我们和世界其他地方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是未富先老,我们是老年人口急剧增长。有数据预测到2035年我们老年人口会达到3.5亿,而且也有人预测说,那个时候我们GDP相当大的比重可能都要用于养老支出,我们这个问题就是说现在这种模式能不能承担得了。所有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不说了,但是面对未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是政府关注的,社会大众关心的。它也成为一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是觉得这几年来,我们虽然没有正式的提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但是我觉得从政府、从有关部门,其实已经开始在悄悄的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推出一系列的举措。比如说新的国十条第二章第四款讲到:“商业保险要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支柱。”我觉得这个定义,或者这个给商业保险的定位,就为我们在社会保障中发挥作用提供了非常大的使命或者说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

  大家都知道,原来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关系讲的是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补充,今天我们现在正在研究这个事情,未来国务院定位的不是补充了,是我们要逐渐成为重要支柱。还有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现在进行的一系列,包括我们推行的企业年金制度,包括这两年推出的职业年金制度,包括前两天发布了企业年金新的管理条例,我觉得这些都属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当中的一部分。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认真的研究。特别是我们50人论坛应该更好地承担起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问题。

  第二、关于商业保险如何在社会保障当中承担更多责任?

  我认为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制当中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本身就是它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大家都知道社会保障三支柱,第一支柱是政府,其实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商业保险都是可以参与的,而且从世界经验来看,绝大多数又都是商业保险承担的,只不过在这里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决定了你所参与的比重问题,你所能扮演的角色。所以我说从定位上来讲,从商业保险的使命上来讲,它就应该更多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保障比值。

  第二我觉得商业保险完全有足够的优势来承担这个使命,这个我就不想多讲。我国从1982年恢复商业人身保险到今天已经35年,我们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现在已经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我们已经有充分的人才、网络、机构,并且有雄厚的资金,我们可以承担得起我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三我们是不是探讨一下,社会上有没有商业保险承担更多的社会保障责任的可能。我在前几次论坛上讲过一组数据,经过研究发现,这个数字应该是2013年的数据,美国养老保险资产占GDP比重106%,16万亿美元。我们是多少?我们是2000亿美元,1万多亿人民币。2000多亿美元占的比重是多少?3%。同期的储蓄存款,我们的同期储蓄存款占GDP比重47%,美国只占5%。如果我们再加上同期的理财产品,合计的数据是64万亿,这个还是人民币,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美国是保险养老,我们是靠储蓄和理财养老。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什么呢?说明社会有巨大的资金可以去解决养老的问题,或者社会上有这么多的财富,我们怎么把它转化为保险资金,或者怎么转化为养老保险资金?我们大家经常谈到的一个问题,我们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在那倒来倒去,其实倒的是什么?倒的都是他的养老钱、医疗钱。我们怎么把这笔钱当中转化成一部分,成为我们的养老保险资金。我觉得其实就解决了我们现在社会所面临的养老保险或者医疗保险的问题。

  比如如果我们能转化10%,就是6.4万亿,多大的一个数据,多大的市场,但是对社会的资金并没有影响。如何转化?有人说我觉得其实不用国家出一分钱,就出政策,出一些政策就可以引导或者是鼓励老百姓把自己的储蓄存款,把自己的理财资金投入到养老保险上去。比如说国家对这个产品实行免税,比如说国家对这类养老产品投资收益实行免税,比如说国家对这个养老基金发放特定高息债券。总之,通过政策让这个商业养老保险资金的收益能够高社会理财产品或者银行的存款,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我相信老百姓会喜欢的,因为毕竟保险公司做的安全性社会上那些P2P安全得多。

  那保险公司有没有这种能力做呢?其实保险公司做养老保险是我们的特长,我们可以做固定年金,可以做确定年金,可以做生命年金,可以做变额年金,可以把这笔理财资金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养老年金。现在美国为什么养老年金市场那么发达?这就是商业保险公司能够提供的,这就是我们的专业、特长,所以保险公司做这方面也不需要增加什么成本,为社会提供这方面的服务,就是它的业务性质和业务专长决定的。

  所以,这个事情其实就存在这么一个现象,我们怎么能够推动它?我们促进这个制度的完善或者政策的落地,我相信就可以解决现在养老不足的问题,甚至说我们的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这个事情我觉得是需要我们认认真真研究的一个大的问题。

  我是前年到英国去参加中英财长经济论坛,我参加的是养老论坛。我介绍中国的养老保险,英方介绍英国的养老保险,我突然发现英国实行了这么多年的高福利、高养老金退休的问题,其实他们正在悄悄的进行着改革,他们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由原来的全部政府承担已经转化为一部分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当时跟他对话的时候,我说你进行了多少年,他说我们已经进行了20年,我们现在才看到了成果,我说欧洲其他国家呢?说其他国家没有做这件事情,但是已经在关注着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当时说你们这个改革对我们中国来讲,特别是我们现在的社会保障改革非常有借鉴意义。我想说的是,整个世界发生了变化,中国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体,中国保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体,但是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延续到民生的问题,我们保险的问题延伸到我们为社会保障、养老和健康服务的问题,都需要认真的研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在这个领域我们会发挥更好的更大的作用。所以,我也期待50人论坛成立以后,我们能够务实一些,能够研究一些实际的问题,为有关部门真正的提供一些智能性的建议或者方案,真正能够发挥我们两家优势,而为国家大策、国家大局做好我们的服务。

  谢谢!

  主持人(姚庆海):感谢万峰董事长的精彩演讲。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这个课题刚才万峰董事长讲到了保险业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点上保险业是长期负债,解决了中国现在的问题:金融市场体系结构性问题,缺乏长期资金有效的形成机制,长期资金来源不足造成资本市场波动,缺乏机构投资者,中国的金融体系内在的不完善,酿造了巨大的金融风险,而保险业参与到养老、医疗领域,可以积累大量的长期资金,这个长期资金正好补足了我们社会保障体系的短板,补足了养老体系的短板,正好形成了良性循环。借鉴王忠民理事长运用金融手段调动资源激活资源,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特别是政策支持下,更好地发挥保险和金融机制作用,提高社会的幸福程度,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让老百姓生活更加美好。再次感谢万峰董事长。

  下面,有请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林岱仁总裁演讲,大家欢迎!

  林岱仁: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也十分的感谢姚会长和郑主任能够搭建这么一个学术平台,也再次向两位的辛勤付出表示敬意!

  在祖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我们相聚于此,共同探讨我国健康与养老保险方面的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应对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挑战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养老和医疗》,刚才听了前面几位领导的发言以后,各位领导应该说对整个养老和健康大的方面的制度体系各个方面做了很多分享,我想围绕商业养老保险,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保险公司,围绕着商业养老保险谈一点看法。

  第一、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定位应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支柱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出现规模大、速度快,未富先老等特征,虽然我国现在到2016年底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但应该说我们国家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但是我们国家60岁以上人口增长非常快,很多资料介绍我们已经达到2.3亿人,超过了很多世界上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而且每年还有800—1000万的增长。所以在这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财政支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所以刚才万总也说了,当然我们也相信国家,特别是胡部长在这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咱们国家这几年确实发展非常快。特别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咱们几十年的时间使我们10亿多人口都有了社会保障,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也走了职业年金。就算农村农民,几千年农民也没有养老的事情,都靠养儿防老,但是咱们国家也解决了农民养老,哪怕待遇低,但是逐年提高,但是起码这个制度体系有了,所以确实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整个的在社会保障体系,包括还有大病保险、新农合,也实现了全覆盖。这些方面,确实在社会保障的第一支柱发展非常快,也非常好。

  但是大家也知道,咱们从全球来讲,怎么有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除了第一支柱,还有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问题是我们第一支柱发展的非常好,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发展的又非常慢,所以形成了现在一支柱独大,二支柱、三支柱很小,或者基本没有。我认为长期来看,对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长期发展来讲是不利的。特别像现在的第三支柱,按照目前统计来看,也就是占整个退休养老保险的1%的水平。随着发展以后,离退休人员的替代率也在逐年的下降,大家也知道,咱们刚开始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替代率70%、80%,现在是低于50%,这样就使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下降。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到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快老龄事业等等战略目标的提出,对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提供最大的支撑面。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商业养老保险是商业保险机构提供的,是以养老风险保障、养老资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无论是从贯彻十八大精神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落实若干意见的精神,践行保险姓保,不辜负国家对商业保险重视的角度出发,我是希望咱们共同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尤其是个人养老保险能够进一步提升、加快发展速度,能不能用三五年的时间,起码现在有1%,是我们第三支柱在整个养老替代率里达到10%,第一步先这么一个水平,这样可能对保障老年人、退休人员的水平会起到比较大的补充作用。

  第二、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核心是长周期的有效管理

  因为商业养老保险涵盖积累期和领取期,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同时克服不同的年龄阶段、风险的分布和风险的承受能力也大相径庭。因此,我们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关键是能否实现跨周期的管理。一方面要根据客户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适应客户不同年龄阶段的风险偏好,实现积累期和领取期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还要将养老资金的运用与一般意义上资金运用区别开,更加注重资金运用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第三、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前提是安全性

  当前我国仍处在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加强民众金融风险教育阶段,能否确保商业养老保险的安全,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是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前提。所以,这个方面作为商业养老保险我们有这个优势,当然现在可能大家也知道,整个对商业养老保险这块的发展,咱们中国不管是从各个部委的角度,还是从很多专家学者的角度,可能对整个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特别是个人养老保险,到底由谁为主来发展,现在还有一定的分歧。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商业养老保险,特别是个人养老保险这块是可以保险公司、银行、基金、证券都做。但是可能具体到中国来讲我个人有个看法,可能中国现阶段不管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阶段,还是跟国外整个金融、经济发展阶段相比,还不是完全一个水平。

  所以,可能在现阶段还是应该以商业养老保险这个体系为主,来加快个人养老保险的发展。因为,你到了一定阶段以后,比如最简单的,如果完全放开,假设用理财性的产品做个人养老保险,我想可能跟中国现阶段就不相适应,为什么?我想中国绝大部分老百姓还是要保本的,假设他作为一个养老的钱拿出来做了理财产品,最后说血本无归,我想可能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是接受不了的。但恰恰这一点来讲,保险就有这个优势,保险可以通过分红险、传统险可以有个最低的基本的保证利率,这样从安全角度来讲,我认为在目前阶段保险公司做个人养老保险还是首选。因为从安全这个角度,因为中国资本市场还是发展阶段,还不是完全成熟的阶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第四、不管是从销售、精算、服务等配套能力建设来讲保险公司也是具有第三支柱发展非常有利的条件,是可以由充分保障的

  因为一方面当前基本养老一支柱独大的形势下,要想在短期内形成一定规模、积累一定的资金,发挥第三支柱的作用,必须加强前端政策的宣传、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组织的力度,保险公司具有丰富的保险保障产品的销售经验,涉税业务经营的经验,特别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销售人员队伍,这样可以快速地把个人的养老保险业务推开。

  国家前两年刚开始大病保险由政府来主办的,但是后来国务院决定把它交给商业保险以后,使得大病保险有了的快速的发展。现在大病保险覆盖的人口超过10亿,我们中国人寿一家承保的大病保险4亿多,全保险行业我看到数据是接近11亿。这个数据说明什么?保险公司做这种分散型的个人养老保险具有优势的。因为非常重要的是有一个庞大的销售队伍,像现在整个寿险业起码有三四百万人,我知道光中国人寿销售人员接近200万,有这么一个庞大的销售队伍,那对快速地宣传党的政策各个方面非常有利,要是其他单位没有这么多的分支机构,没有这么多人员,说实在我个人感觉党的政策是非常好的,但是党的政策能不能被广大老百姓接受也还有一个过程。我在工作中也感觉到,现在有很多年轻同志,并不希望把钱存到多少年以后用,他们的这种思想观念还是比较超前的,现有的钱赶快用,甚至还要把未来的钱先用。所以真正说就是出台这个政策,能不能推得开,也不一定像大家想象那么容易。

  比如说税优医疗型的健康险问题,国家先开始在一个城市进行试点,从今年7月1日开始全面放开,但是大家知道目前这个业务开展的怎么样呢?跟我们原来的预期说实在的差距很大,承保的面和承保人都很小。所以真正的个人养老保险即使政策出台,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销售队伍的跟进也不一定能够做得起来。

  因此,我想这个方面可能是咱们保险有这方面的优势,包括在精算方面、服务方面。

  最后,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关键还是科学完善的支持政策。

  大家知道,国际上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整个个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给了一定的政策支持。有的是在缴费期给了一定的政策支持,税延。也有在投资收益方面给的政策支持。将来保监会各个方面对养老保险的资金投资及监管上可能也要给一些政策,甚至包括我们要交的管理费,甚至还有保险保障基金,那么对税延的养老保险将来要给予一定的豁免。这样把这些全部放在增加投资收益收益,增加老百姓对这种业务的吸引力,否则的话特别是投资收益这块要是没有一定的水平可能这个业务不一定有很大的吸引力,对整个开展也是比较难的。

  总之,我就对完善养老和医疗,特别是针对个人养老保险这方面谈这么一点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主持人(姚庆海):感谢林岱仁总裁精彩演讲,林岱仁总裁就商业保险参与个人养老体系发表了重要的观点,特别是提出了商业保险有强大的销售队伍、良好的精算专业人士和满足个人保障需求的产品,这些对保险参与到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保险参与养老更大有可为,再次感谢林岱仁总裁。

  徐敬惠:尊敬的黄主席、胡会长、王理事长、袁主任、姚会长、郑秘书长,以及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这个论坛,也感谢论坛的组织方让我来发表一下意见,我就简要讲四个观点:

  第一、养老与健康保险是保险业的战略发展重点

  我想在十九大报告学习贯彻中,大家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这一点。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商业健康保险的唯一的提供者,又是养老金的先行者、主力军和多面手。可以用全方位、多角度来服务国家的健康及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国外有很多的成熟经验,也有我们值得借鉴的案例。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在不同发展阶段应用的适配性、有效性。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我们预计未来养老和健康保险将作为保险业发挥它的长期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的一个主战场,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是认为,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老百姓最关心的健康养老需求中主要的承担者。

  第二、保险业历来重视养老和健康保险的发展

  从两个方面来看,先看我们的监管部门,中国保监会在成立不久,就专门成立了相关的职能部门,来专门研究、积极协调政府各个部委,推动养老与健康保险的发展。最近有一两个文件有标志性的,而且历史上没有过的,就是出台了2014年的50号文件,国办发《关于加快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年又发了59号文,《加快商业健康养老保险的发展》。从这两个文件的出台既能够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志,也充分彰显了我们这个行业的功能、定位和使命、责任。

  从另外一方面看,在整个行业里面,刚才万总、林总发言中讲到,实际我们有很多的优势,也提供了很多老百姓欢迎的产品。整个行业在收入的增长上持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健康保险的增长超过了整个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积累了大量长期保险资金,还服务了实体经济。中国太保作为一家国企基因、保险情怀的专业机构,我们公司上市十年来,始终是专注保险主业,坚持发展保障型、服务型、价值型的业务,取得了一些收获。当然我们在这个领域中间还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要发挥好我们能够涵盖健康、养老、寿险、资管全牌照、全资质、全专业的服务能力。

  第三、把握民众对养老和健康保险需求的整体性、连续性、互补性的特征,发挥好我们商业保险的专业优势。

  我理解老百姓对养老和健康的需求不是孤立的,对一个个人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对一个家庭有不同的变化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养老和健康的需求肯定是整体的,不需要被分割成若干的碎片,有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机构、不同人员提供服务。所以整体性要求不仅仅是要获得保险金的给付,更重要的是得到相应的一揽子的健康养老保障的服务。刚才胡会长讲的象限,四个象限中间,现金的、服务的、短期的、长期的,实际上这四个象限中间商业保险是可以全覆盖的,现在覆盖不够并不是说这个行业不能覆盖,是我们有个成长的过程,我们在不断的提升。我想将来肯定会做的更好。

  这个过程有一些要求:连贯性的要求,就是根据它的生命周期以及家庭的变化。它在每个阶段里面都有不同的需求在累计。互补性要求,主要是跟社保体系中间的互补,它的特征非常之明显。社保能做的,我们有我们的特点,社保不能做的,我们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商业保险在经营养老服务提供健康保障方面有它的独特优势,因为今天主题中间有个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在15个试点城市中间太保积极参与,现在在10个以上的城市都有我们的服务,我们也在体会,我们在跟政府沟通的时候,政府部门问你们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这么积极,你太保在这个中间还拿了这么多试点城市,你的优势在哪里?

  我们认为行业的优势主要是产业链的延伸,这个已经有很多的机构在实践。第二我们有整合社会服务资源的能力,长护里有不同的功能板块,比如说失能失智的评估,保险机构不可能有自己的,但是可以整合,提供相应的实体服务的品种也是可以自己做,也可以采购社会上的。再有就是可以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规划,就是我可以一对一的对个人和家庭提供从健康到养老完整的服务建议,就是刚才林总讲的,我们现在销售队伍不仅是量的扩展,主要是质的提升。现在我们销售队伍中间也在努力打造围绕老百姓健康养老的需求,你去识别、你去规划、你去建议,你可以给他提供不同阶段的保险产品,以及后期兑现的实物的给付。

  所以,对一个商业保险公司来说,一方面可以利用好生命表的数据基础和独一无二的精算技术,提供涵盖百姓所有人身风险和健康保障需求的产品。这里面讲到了税延养老,最早是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国务院在批复这个文件中间提出的,将近十年了,现在可能是呼之欲出,但是我们更希望在这么长时间酝酿中间,有更多的受益人群能够参与试点,而不是局限在上海或者个别地区,只有当有更多人群参与其中之后,才能对制度的有效性或者制度的普惠性发挥它的试点的优势或者是试点的效应。税延养老产品当然跟社会保障体系是很好的弥补,我想这个都是相得益彰的,当然我们更加呼吁国家在政策支持力度上能够进一步加大。

  第四、不断提升养老和健康保险的服务能力是我们保险业的初心和使命

  所以我们也会积极地运用好“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这一社会智库的平台,加强理论的研究,立足全局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的经验、适合的经验,来服务我们中国的养老健康事业发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姚庆海):感谢。商业养老保险在发挥整体性、连续性和社保的互助性等等优势,在作用方面需要整个的来构建完善的养老产业、健康产业链,同时能够建设风险收敛型社会,保险发挥风险管理功能,长期稳定风险管理功能,整合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权益、收益、成本风险管控,这个风险管控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就是王理事长说的良好的资源配置,风险约束性社会的构建需要引入市场机制,需要引入商业保险的服务,需要激活各位主体参加的积极性,包括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使我们社会成本降低,我们生活更加美好。再次感谢徐敬惠董事长。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和论坛联合发起人郑秉文先生,来做“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的背景以及未来展望、研究规划的发布,有请。 

  郑秉文:黄主席、胡部长、王理事长,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论坛的背景和发展想法做个汇报,讲这么几点:

  第一、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是我们发起这个学术平台的初衷

  两个月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做了历史性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就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民生工作。

  一周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在民生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站在新起点的阶段,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还需要不断深化理论和政策研究,持续努力体制和机制创新。

  在十九大精神感召下,中国保险学会的姚庆海先生和我一拍即合,决定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而建立一个非社团、非组织化、非常设的学术会议平台,联合发起召开“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在保监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领导和部门支持下我们召开了今天的会议。

  第二、关注和研究养老与健康这两个短板是这个学术平台的主要研究领域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正、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事儿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正如总书记指出的,这些短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那就是在十九大报告当中说的: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难题,也就是说,民生补短板主要就是这五个领域或者说存在五个短板。十九大报告在基本方略的第八条中标题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十九大报告第八部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当中,对七个问题做了详细论述,其中第三个问题就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第五个问题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姚庆海先生和我发起的论坛所关注的领域就是养老和健康这两个短板,目的就是为了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

  第三、商保和社保相结合是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

  十九大报告还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九大重要论述为我们建立这个50人论坛指明了方向。“兜底线”是指社保的定位,“织密网”少不了商保的参与,“建机制”指的就是社保与商保之间建立起互动的机制,建立起一个覆盖商保和社保的顶层设计。“多层次”是指商保参与整个社保体系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

  大家知道,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由国家建立一个支柱的(大概只有新加坡)。姚庆海先生长期在商保领域工作,有丰富的宝贵经验,是这方面的专家,又在统领商保领域的中国保险学会研究工作。我常年工作在社保研究的学术一线,学术背景是社保。我们团队是积极主张社保与商保相结合的研究团队,今天发布的大家拿到手的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研究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就是商保和社保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因此,姚庆海先生和我共同发起构建这个学术平台,是我们两人共同学术兴趣的结果,是我们两人分别领导的两个团队共同使命的追求,是新时代感召下,为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而做出的努力,是为商保与社保相结合而做出一个尝试。

  第四、在改善民生上保险回归本源应该包括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

  在7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他的讲话和这次会议重申了金融的天职,就是服务实体经济。可以说在总书记提出的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的原则中,排在首位的是金融要回归本源。对保险来说,它的本源就是保险本身,就我个人理解,金融的本源是服务经济发展而不是被利益绑架后的吸血。对保险而言,如果说经济领域保险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是防止触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那么在民生领域保险服务社会大众的重要领域,必然包括养老和健康。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平安中国和健康中国,在平安中国这个概念中必然包括养老,在健康中国这个战略中必然包括商保的健康保险。

  第五、当前保险回归本源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落实好两个《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两个文件,一个是早前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一个是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人们热盼着延税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早日启动。

  第六、论坛的宗旨

  我这里就说两句话:一句话,2015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个文件有这样一句话,社会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坛把它作为自己的目标。第二句话,正如胡晓义部长讲的那样,借鉴发达国家医养融合发展的有益经验,也是本论坛重要发展的宗旨。

  第七、论坛的形式

  论坛采取常态化学术机制和举办非常态化的学术活动相结合,这是第一。第二论坛力争多开一些研讨会、发布会,做一些研究报告,尽量做一些指数研究和标准的研究,服务保险、服务商保和社保的结合,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将论坛作为重要的发布平台。

  第八、关于论坛机制

  由于十九大召开到现在两个月左右,时间紧,这次会议后姚庆海先生和我将与业内各位大咖共商论坛的具体工作安排和机制协调,最终确定论坛的成员名单。

  以上讲的正确的地方代表联合发起人姚庆海先生,不正确的地方由我负责。

  谢谢!

  主持人(姚庆海):感谢郑秉文主任对论坛八个方面的精彩阐述,我都完全同意。

  十九大提出要观大势、谋大局、干实事,论坛就是要集中高端智库力量,发挥新型智库作用,集中我们政产学研的专家力量做好相关的服务,这点我们论坛下一步要竭诚为各方面,为中国的养老中国的健康保障事业服务,发挥商业健康和商业保险为社会保障体系服务方面集中多出好的成果,多让大家提出建议,同时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

  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精彩演讲,下面我们把论坛的主持交给中国资产管理协会曹德云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主持,有请曹会长。

  主持人(曹德云):在今天上午第一单元里面,几位领导和老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就养老与健康保险发展的功能意义、发展规划、工作目标以及操作路径和具体措施做了高瞻远瞩的重要阐述,我想这将成为推进此项工作的重要指导。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上午论坛的第二单元,由论坛的6位核心成员进行精彩发言。这6位核心成员也是十分精彩的组合,我觉得这个组合有三个特点:第一,产学研相结合。第二,医养健相结合。第三,资产负债管理相结合。所以这6位核心成员的精彩发言十分值得我们期待,我相信将会给我们带来十分精彩的观点,也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迪。这个板块的时间是1小时,希望每位演讲嘉宾控制在10分钟左右。

  首先,有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教授,同时也是保监会重大决策专家委员会的委员,请他就商业年金问题给大家作精彩发言,大家欢迎。

  郑伟:各位领导和嘉宾大家上午好!

  10分钟之内跟大家汇报三个问题的思考,主题是商业年金。第一商业年金为什么重要;第二商业年金有没有发展空间,有没有可用的资源;第三是商业年金需求有什么样的特点趋势,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商业年金为什么重要?

  过去我们比较习惯于养老要靠政府,在几年前美国有个机构做了东亚六个地区的调研,在大陆受访者当中,认为养老主要靠政府的比例在六个地区是最高的。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性的挑战非常大,今天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去讲关于缺口问题,但是在这样的可持续性挑战背景下,第一支柱养老金替代率长期下降的趋势难以逆转的。

  十九大报告在讲社会保障的时候,大家注意用的定语“保障、适度、可持续”,保障、适度大家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可以认为它是强调不能太高也可以强调不能太低,但是我从当中读出的味道是不能太高。

  接下来几张图表,是从今年新发布的《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里呈现的数据。我们看最后一列累计结余,每年其实是在逐年增加,不管是职工这部分还是企业这部分都是逐年增加。所以表面来看我们社会保险第一支柱可能没有什么压力。但是我们看背后的数据其实挑战非常大。比如我们企业养老保险的抚养比,若干年前3.16个在职职工养1个退休职工,下来已经下降到2.8个,并且继续往下走。再一个征缴率,100个人里头原来有90个人缴费,到现在100个人里头只有79个人缴费,而21个人不缴费。

  另外,在基金的征缴收入,大家注意看,从增长率来看,从2012年开始,上面那张表收入的增长率就已经开始低于支出的增长率,并且从绝对数来看,从2014年开始,基金的征缴收入已经不及当年的基金支出,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财政的补助只考虑征缴收入,从全国范围来看,即使搞了全国统筹,2014年开始也出现了收不抵支。另外基金的结余原来月数是19.7个月,到2016年已经降为17.2个月,诸有此类的数据还有很多。

  这种情况之下,虽然我们报告当中显示的基本养老金的替代其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水平,但是即便如此我们已经发现随着最近这两年调待的比率从10%降到6.5%、5.5%,我们替代率已经由67.5%降了两个百分点,而且这个替代率实际上口径是缴费基数。我们知道,缴费基数和社平工资有非常大的差距,大约只有63%这样的水平,如果对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还要打63折。

  养老金调整无外乎考虑通货膨胀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我们做了简单的测算,以缴费工资为基数对标,如果目前养老保险制度不做改革,本世纪末这个替代水平会降到35%左右,如果以社平工资为参照,不做改革,替代率会降到20%左右,所以这样的背景下,先不讨论潜在资金缺口能不能弥补的问题,即使能弥补,第一支柱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趋势应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靠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职业年金好一些,强制性的。企业年金这块覆盖面2016年的数据大概是6.7%、6.8%这样的水平,前几天发了企业年金的办法,这个办法和之前办法相比有一个不同的提法,就是国家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年金,所以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有个态度在这个地方,但是这个市场想要进一步的激发需求端的需求其实还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说第三支柱的商业年金非常重要。所以我特别同意前面几位领导和嘉宾观点,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三个支柱都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商业年金就不可或缺。不展开讲,当然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积累期、领取期,积累期可能有多个市场主体参与,但是领取期阶段,应该说商业养老保险有独特优势的。

  第二、商业年金有没有发展空间,有没有可用资源

  之前我们利用微观数据库做了一个测算,以2013年数据,因为2013年数据相对发布比较完整。我们看三个层次替代率,第一层次只考虑公共养老金,第一支柱。第二层次考虑公共养老金加上私人养老金,这个私人养老金包括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第三层次再把除了公共养老金和私人养老金之外再加上资产,包括金融资产,特别是他的房产,在一定的框架下做一定的测算,我们发现2013年数据,第一支柱养老金替代率大约35%,加上了私人养老金之后这个替代率增加了一点点,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意味着目前在我们市场上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如果我们把金融资产、房产这些资源加上去,在一定的假设下做测算,我们发现这个替代率可以有个非常大的提高,可以提高到69.8%,这个问题也呼应了万董事长讲到的,老百姓还是有很多资源可以参与多层次的养老保障的。

  第三、商业年金需求有什么特点?

  我们做过另外一个小的研究,以咱们国家30个地区过去这些年的相关数据做一个测算,我们发现居民的商业年金需求和人口结构的变量和社会保险的变量之间有显著的关系,人口结构这方面,老年抚养比,城镇化率提高对于居民年金需求都会产生正面影响。社会保险又分养老和医疗,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提高年金需求会相对下降,他们之间是替代关系。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和年金需求是互补关系,如果有更高的社会医疗保障可以释放出更多的年金保险的需求。另外收入和预期通胀也会对年金需求有一定的影响,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大的趋势,人口结构方面肯定是老龄化,社会保险方面,第一支柱的社会养老保障的水平基本是持续下降的趋势,医疗保障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之下我们相信会有所提高。所以所有这些未来的指向其实都是中国居民商业年金的需求会有一个正的增长。

  这个结论如果能够成立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第一在政策导向方面,既然有正外部性,是不是应该考虑基于一定政策的激励,特别是全球范围内还存在一个问题叫年金迷题,就是经济学里讲的今朝有酒今朝醉,不去管养老问题,这方面政府政策导向是不是应该有一定的作为。

  第二商业年金既然有潜在增长的趋势,那么在供给侧方面是不是有改革的创新和它相呼应,达到供需平衡的效果。

  第三在政府监管方面,包括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包括不同的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包括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英国和美国经济学家Nicholas Barr和Peter Diamond他们在2010年的一篇报告里头讲到,“如果认为因为私人养老金由私人部门提供,所以减轻了政府对养老金的责任,那么这个观点是根本错误的”,虽然我们强调要发展商业养老发展商业年金,但是这个过程当中并不是政府角色的弱化,相反其实是更重要的强化。比如刚才前面几位嘉宾提到英国的例子,他们在普及宣传商业年金的支持政策,在提供税优的激励,在实施严格的监管,甚至提供兜底保障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所以在未来在商业年金市场发展的领域,中国的政府还是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只有各方力量汇聚起来才能安然渡过未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

  谢谢大家!

  主持人(曹德云):十分感谢郑教授,通过对发展现实的深入分析以及数据的实证分析,向我们阐明了一个结论,就是商业年金的发展仍然有巨大的空间,当然这个空间变成现实生产力仍然需要政策的支持、监管的鼓励和产品的有效供给。郑教授的发言对我们下一步做好商业养老险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下面,有请太平养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彭毅先生,就新时代、新平台、新作为给我们作精彩演讲,大家欢迎。

  彭毅:尊敬的姚庆海会长、郑秉文教授、各位领导、嘉宾:

  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很高兴参加“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成立大会。这是在举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建立的新平台,显示了我国养老与健康保险事业发展有了新气象,必将在促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方面展现新的作为。作为一家养老保险公司的代表,能够参与和见证这一盛事我倍感荣幸!

  太平养老成立于2004年,是中管金融机构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旗下专业经营养老金业务和员工福利保障业务的重要子公司。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保监会、国家人社部、中国保险学会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紧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需要,积极践行集团“三年再造”战略和“精品”战略,致力于打造“卓越的养老资产管理和民生保障管理综合服务提供商”,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无论是养老金管理资产规模、团险核心业务,还是净利润均实现接连翻番增长。目前,我们养老金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600亿元,团险总保费约45亿元,服务年金客户超过1万家,服务团险企业客户超过9万家。自2010年以来,我们开始探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积极参与江苏、山东等地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致力于培育和开拓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我们先后承办了江苏南通、苏州、吴江、山东济南等地的长期护理保险业务,覆盖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约600万人口,年筹资总额达到5.6亿以上。此外,我们还不断加强长期护理保险理论研究,参与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与制度选择”课题,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完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面向未来,我国养老与健康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正如总书记指出的: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并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59号)等政策文件,行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今天,“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的成立,恰逢其时。作为论坛的一员,我们将积极参与论坛的活动,努力支持论坛的建设,并就如何在这一新平台展现新作为提三点建议,和大家共勉。

  一是建议把论坛办成学习研究的平台。作为行业高端学术论坛,应要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新要求,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直面行业发展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发挥好平台的作用。正如刚才几位领导和老师指出的,当前三支柱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支柱独大,但保障力度不足、国家负担比较重,二支柱覆盖范围较窄、增长乏力、税延实施效果低于预期,三支柱尚未正式落地,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待进一步完善。为此在这里提三点建议:一是在第一支柱方面,建议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根据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已经启动,但总体投资运营工作进程仍有待提速。建议尽快研究完善资金统筹模式,提升统筹层面,进行集中统一委托管理。同时,建议逐步扩大基金的投资范围,兼顾安全性及收益率,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在第二支柱方面,建议加快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与参与率。建议进一步降低企业年金计划建立门槛,提高税收优惠力度,促进广大中小企业自主建立年金计划,提高覆盖率。建议进一步完善企业年金运营政策,拓宽投资范围,适当提高权益类和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放开境外投资,加快推进企业年金配置全球化资产,提高基金投资收益水平。三是在第三支柱方面,建议不断完善税收优惠配套制度体系设计。建议适度提高税收优惠力度,提升消费者参与意愿,提高参与率。研究完善个人账户管理,充分尊重个人对养老账户的支配权,以个人账户为载体,从最终受益人的角度不断完善账户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产品设计与供给,在契约型保险业务发展同时,建议实施推出信托型的个税递延养老产品,并将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纳入税延范畴,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

  二是建议把论坛办成创新探索的平台。作为养老与健康保险领域的重要智库,论坛应站在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发展的前沿阵地,抓住行业发展重点,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如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建议在现有试点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加大对商业保险机构的扶持力度。建议人社、财政、民政、卫生、老龄委等相关部门联合,结合现有城市试点情况,尽快研究推进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及相关专业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建议政府对整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控制,建立商业保险公司的竞争选拔、进入和退出机制,制定对商业保险公司的优惠政策。此外,建议有关部门出台符合长期精算平衡规律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形态行业范本,并将该产品独立核算,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支持商业保险公司适时开发和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特别是中高端人群的长期护理需求。

  三是建议把论坛办成交流合作的平台。论坛聚集了国内养老与健康保险领域以及社会保障领域领导、专家、学者和行业高管人员等,为政、产、学、研搭建了合作交流平台。期待论坛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年会和各种研讨活动,就市场热点、客户痛点及发展难点等举办专题研讨,加强成员间的信息分享和沟通交流,促进成员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我国养老与健康保险事业加快发展。

  进入新时代,保险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保险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迸发、不断升级的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代的新平台,论坛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论坛建设成为养老与健康保险领域研究有高度、探索有力度、交流有深度的高端智库平台。

  谢谢大家!

      主持人(曹德云):十分感谢彭总,他以新时代、新平台、新作为作为发言的主旨,介绍太平在养老和保险和健康保险方面的实践经验,同时分析了当前的政策环境,也特别了三个很好的建议,就是加强政策推动、加强理论研究、加强交流合作,特别是在推动第一支柱扩大投资范围,第二支柱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第三支柱加快税优的推进以及提高税优力度,我想这些工作也将成为整个行业,包括监管部门,包括市场,同时也成为论坛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方向。

  接下来,有请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艳华女士来做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全面对接医养三支柱做大民生工程最佳服务方》,掌声欢迎。

  李艳华:各位尊敬的领导好,姚会长,郑主任,非常感谢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发起这样一个论坛,我们收到这样一个邀请感觉非常的激动,而且也非常期待这个论坛在我们未来的发展中给我们更多的帮助。因为前面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包括保险的前辈,万总、林总,都做了分享。

  大家知道这项工作,医养对中国老龄化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在座的也有50后、60后,我们当时响应国家的号召独生子女,其实也面临着我们自己将来养老怎么办的问题。这些学者们都已经研究的非常透彻,我们只是拿了一些结果的数据来这里进行对比。所以我想我们第一支柱有财政的压力。第二支柱方面,我们做了十年的企业年金,我们知道哪些企业做了,哪些企业没有做,其实这个覆盖率也是很低。第三支柱如何做大做强,目前我们在尝试中感觉这个空间非常大。

  在医疗方面也一样,我们2016年卫生总费用达到4.5万亿,占GDP的6%。再看看发达国家占GDP的10—15%,同时商业保险支付仅占卫生总费用的2%,所以这个市场巨大。我96年到泰康,20多年我们看到了个人的需求。所以大家看到的PPT上的这些数据我不详细说了,而且专家研究的更精细。

  我们现在制定一些政策,在市场说开拓的时候大家都感觉有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到底这些依据显然觉得不足,但是我们确实无能力做这些研究,今天正好理论专家和教授都在这里,我觉得大家在一起会把这个市场分析的更透,在产品创新方面应该说能够做的更精准、更细化,更符合老百姓的需求。

  十九大报告为保险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上周末我们集团在开整个集团的年会,感觉是非常的兴奋,因为什么?因为十九大给我们保险的定位非常高。我这里摘了几句(详情见PPT),将来保险应该在国家整个民生工程中担当什么样的使命,国家的支持、社会的需求,保险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前面领导、学者说,这件事情必须要做了,它的重要性。专家学者也说了这件事情有多么严重,到底保险业能不能担起国家的责任,大家看到国家以及监管来说我觉得发的文件非常多。在市场上我们怎么做呢?想给大家分享一点实践经验,我是2010年接泰康养老的,从1996年加盟泰康一直在寿险那边做,我接触养老金以及现在做一些健康保险,我觉得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在整个过程中,泰康用我们专业的能力逐步进入这个市场。

  我们分析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一、二、三支柱的医养三支柱,我们通常自己说叫“医养ZBC”,就是政府、企业、个人,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锻炼了我们的能力,我们首批入选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人,大家知道泰康资产在业内投资应该做的还是比较有名的,所以我们参与了这个。同时参与了医保的经办服务,发挥控费能力,我们也在学国外先进的控费的经验和系统能力。

  第二支柱我们提供企业年金,包括刚刚开闸的职业年金,同时我们提供企业健康服务、职工一揽子福利计划,同时我们用团购的价格延伸到企业的员工以及企业的家属,所以泰康养老从集团的角度,一二三支柱医养全部介入,而且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做的应该还是比较有成就感的,因为感觉是我们保险真正融入了国家的建设,我们在跟国家的发展在成长。

  所以,大家知道泰康养老社区的医养养老社区,因为老年人生病比较多。泰康养老布局各位同仁都知道,我的公共婆婆以前都是公务员,他家就这一个儿子根本顾不上,而且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敢提说给他送养老社区,因为我们怕老人有想法。但是我公公看报纸自己看到了,就让我们带他去看,我们带他去看也没有说更多,但是回来的路上他说我要住养老社区,回来他就把房子卖了,因为北京的房子还值点钱,卖房子的钱完全够他养老的钱,因为这些老人当时没有商业保险。那未来我们能不能以房养老。另一方面,我们将来是不是可以用商业保险,除了国家基本医保,单位做一些补充,同时还有个人补充的医养保险。

  他们现在在社区里,我自己去看了一下,如果他在家,可能给他找保姆都找不来,因为我们都不希望付更高的保姆护工费,可是保姆也要在北京生活。如何给这些人定价是一个问题。而且我们到社区里看照顾老人的这些人非常专业、敬业,我婆婆已经85岁了,前期有肺癌,基本上护工在那里跟她是家人一样,但是如果老换护工,相当于她老跟陌生人打交道。我们一去她很高兴,但是我们又没有时间去。所以,老年人如何找到一批有爱心又有承受能力,因为在护理社区里面看到的老人很多是最晚年的,这些人一辈子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怎么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而且越到老越受到尊重,毕竟我们老了也不希望别人随便给你扔到哪儿。

  因为现在泰康的社区里有医院、有康复中心,所以稍稍有点不舒服马上医疗就跟上,所以我在感慨,如果在家我估计我婆婆可能早就去世了,但是她自己在那觉得非常满意,而且以往总是担心老人冬天出去摔跤、感冒,但是在那里都很温暖。

  所以我觉得将来医养的布局,包括现在保险大家也都在投入,我觉得这些方面对老人非常重要。另外,我们在做长期护理保险,我们看到了现在社会上的这些康复机构或者叫养老院,其实也应该都配套医养,因为老年人的病不知道哪一天就突发,我们最放心的是,他如果生病,我觉得社区更快。当然社会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但社会力量还是不足,所以泰康将来希望在长期护理机构方面,用公益的方式,打造一批能够满足当地的老人的生活水平,包括国家现在推的大病保险、长护,以及将来他自己有些商业保险,我觉得让他的生活应该说比他想象的更好,让他的老年受到尊重。现在我们的商业保险完全是有能力来履行国家这份责任,我想也是责无旁贷的。

  所以,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泰康已经开始全力的进入政府业务,也在做一些大病保险、长护业务,尤其我们现在的政府业务,我们上周集团开会,说战略一号工程,集团说政府的项目就是战略投入,让我们把眼光往远了看,所以政府业务这方面,我们作为战略业务全面推进。

  另外,职业年金。大家知道我们上周16号在新疆,非常荣幸我们入围了新疆的受托资金,全国的第一仗保险打的非常好,我们感觉大家都进来是最好的,因为市场太大一家真的管起来非常难。所以养老,我们觉得整个的医养,包括保险公司,大家应该抱团,我觉得在整个市场上大家更应该齐心协力的把这个行业做好,同时把这份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要做好,所以我们在整个职业年金这方面,泰康我们在受托、投管,我们会积极的参与。

  另外,积极担当,迎接税延养老保险的试点。中国老龄化程度世界第一,老龄化速度第一,老龄人口的数量也是第一。当然我们现在的老人生活质量也是堪忧,未富先老。所以我们保监会跟相关政府部门做了这样的产品,我想对我们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16日平安主办的,发布了一个城市职工养老储备的指数。我们今天论坛也发布了这样一个报告,所以下一步对我们市场的实战的机构非常有指导意义。

  建议,我们刚刚拿到了企业年金正式办法的出台,但是税优的比例跟企业年金免税的额度还是有个3的差额,我们浅浅读了一下。另外将来领取的税收方面是不是给予更多的考虑。另外,我们现在也不敢提,我们自己的个人所得税其实已经很高了,我想在这些税收方面,我们希望相关的国家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尤其是老年人税方面,更多的给予让利。另外,个人税延养老保险具有长期性和这个产品的特殊性,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我这个黄洪主席的讲话有点违背,就是先走不要跑,我们希望产品不要多样化,反正延就延这么多,但是产品可以更多的对接,我觉得可以让老百姓更多的选择。另外经营主体要有长远的考虑,因为确实要确保长期的可持续性,风险管控。

  泰康养老秉承这样一个理念,叫“受人之托,勤勉尽责”,所以今天非常感谢这样一个论坛,也感谢各位领导的聆听。今天是平安夜,祝大家明天圣诞节快乐、新年快乐。

  谢谢大家!

  主持人(曹德云):十分感谢李董事长,她以翔实的数据信息作了精彩的演讲,她从社会发展,对医疗和养老两个巨大的需求和空间出了分析,进而对政策的环境和方向也做出了分析,同时结合泰康自身在养老社区建设、在医保的全面参与以及职业年金和税延保险方面的作为,同时提出了两条建议,税优税延要加大力度,第二产品多样化实现可持续性经营,我想对我们未来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前面三个发言当中,已经体现出了我在开始讲的两个特点,一个是产学研的结合,第二是医养健的结合。下面还有两位老总对养老金管理进行发言,就是资产和负债相结合。首先请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苏罡先生,就养老金管理的四项原则作精彩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苏罡:尊敬的姚会长,郑教授,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尽可能讲的简短一点。

  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养老和健康保险。养老金可能只是其中不大的一块,但是养老金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因为要达到我们预期福利的目标,首先还是要有一个物质的基础。长江养老作为中国太保集团养老金管理专业平台的角度,阐述养老金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

  我们觉得这个基本原则可以从四个方面阐述:第一专业、第二长期、第三安全、第四价值。

  第一、专业

  首先我们认为要有专业团队,因为养老金市场是公开的开放的市场,并不是只有某一类的客户、某一类的资金属性。应该说覆盖面非常非常复杂的,比如说第一支柱,我们面对的是政府的管理对接以及最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而在第二支柱,我们面临的是企业的纷繁复杂的需求,包括代理人跟个人受益人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化的问题。包括职业年金,政府的社保机构作为代理人,又跟背后各种各样的机关事业单位有很多差异化的问题。在第三支柱,即便个人税延这块,可能因为每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同也存在很多的收益和风险属性的差异,所以在养老金管理领域可以说我们面临非常复杂的客户需求,这些客户的需求我们都要有专业的团队对应。

  第二个专业问题是专业能力问题,当然资产管理行业首先是个人的行业,但是我们现在看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一系列新的科技发展,资产管理已经不仅仅是靠人力资源投入能够解决的问题。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的建设更加有效的需要和传统的资产管理能力结合,所以怎么打造数字化建设和同业人才结合,可能是我们专业能力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三专业服务,我们知道养老金管理公司并不是简单的资产管理公司,因为养老金的管理需要把资金的管理和养老金整体的方案紧密结合,这可能也是我们养老金管理公司也好、养老保险公司也好,特别耗费人力资源,远超过一般基金公司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多元化的专业人员,从一系列的服务方案都能跟资产管理相结合。

  第二、长期

  首先大家知道养老金是资金期限最长的资金,针对这样的长期限资金我们需要打造一个管理长期资金的管理能力,资产管理机构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管好长期资金的并不多,当然保险公司是在其中具有独特优势的。但是我们保险公司或者保险机构能不能在养老金领域同样体现出我们长期的管理能力,也是我们必须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第二跟客户的关系。毫无疑问,养老金决定客户未来很长期限之后的资产保值增值,以及包括长期里面所面临的风险管控的问题,而这个期间一定会存在于受托人或者投管人跟客户之间信任问题,特别遇到很多困难和波动时,怎么让客户理解为了他的长期目标努力。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跟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个人建立非常具有黏性的管理,持续保持良性互动,让客户相信我们能力,并最终达到客户收益目标的结果。所以我们需要聚焦长期的客户关系管理,而不仅仅是短期赢得客户的信任。

  第三长期的风险管理,对于养老金来说,需要穿越经济周期,实现有效的风险的回测和波动控制,所以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风险和合规团队,特别是还有我们基础研究团队,能够为养老金实现更加有效的风险收益比的投资效益结果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三、安全

  对养老金来说,固然要克服通货膨胀对它的伤害,但是毫无疑问守住本金非常重要,养老金穿越经济波动之中首先怎么守住底线的问题,以及多元化配置下达到有效的风险控制,并且能够实现合理的适度的相对收益。

  第二守住受托人责任的问题,对养老金公司来讲我们坚持基本原则是受益人利益最大化或者至上,所以我们需要把受托人职责放在养老金管理核心的责任。当然二支柱我们有法定受托人牌照,一支柱、三支柱尽管没有法定的角色,但是我认为从广泛意义来讲,我们养老金管理公司同样具有受托人责任,与一般的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还是有差别的。

  第三守住风险底线和金融伦理问题,养老金作为人民群众的“保命钱”,大家对这个问题非常敏感,一旦出现市场波动对管理人不信任可能引发社会危机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作为养老金的管理公司,必须具有敬畏之心,敬畏市场、敬畏受益人的风险属性,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底线思维,特别要做好金融伦理的长期教育和培训。金融伦理问题我认为决定了金融机构是不是能够保持长期稳健,并且真正回归金融机构的属性。

  第四、价值

  作为养老金管理公司,首先要实现对社会的价值,包括历史使命是什么,要增强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发展的使命是通过养老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人民群众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国家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我们改革使命是要促进整个市场环境的改善,真正为中国养老保障三支柱完整建立做出历史性贡献。通过我们努力实现不平衡、不充分的养老金储备达到预期的目标,然后为了人民群众美好的退休生活的向往而努力。

  实现我们对养老金融业的价值。养老金融业包括养老金的管理、养老产业、养老服务等丰富内容,所以养老金管理公司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核心角色。

  实现对客户的价值,包括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为客户提供最有效的养老金长期保值增值的解决方案,实现真正的长期复利的增值。

  实现对股东的价值,毫无疑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养老保险公司面临盈利上严重的困难,包括长江也是,长江坚持了八年之后才开始当年盈利,九年之后实现了累计盈利,这样一种非常困难的商业模式可能就会消耗股东的耐心,但是我们相信如果我们能够建立持续稳定长期的模式,一旦进入这样一个周期,有能够有效的改善股东回报,从而变成股东对养老金管理公司充分的信任和持续的投入,这样才能更加提升公司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提升对整个行业能够贡献、能够发挥的作用。

  最后,实现对员工的价值。员工是公司可以说最重要的资产而不是成本,我们希望养老金管理公司能够建立良好人才引进机制、良好的考核和长期激励机制,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养老金管理公司,为广泛的老百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实现他们美好养老生活,实现一生的财务规划和稳健安全的目标。

  谢谢大家!

  主持人(曹德云):十分感谢苏总,他就养老金管理的四项原则做了十分精彩的阐述,我想四项原则与保险资金运用基本的理念和文化高度一致,现在就保险资金运用主要是在基于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基础上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和责任投资,我想这个理念跟养老金管理理念十分的接近。目前,我们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已经形成了行业自身的大类配置、长期配置和战略配置的核心专长,这个专长不仅服务于保险行业,而且在养老金的管理过程当中,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企业年金的管理当中有七家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市场占有率超过50%,同时基本养老金的管理当中又有6是管理人,在最近新疆职业年金招标过程中,有8家机构保险机构占了6家,这就说明我们的理念和文化逐渐得到了市场的、得到了政府部门、得到了企业广泛的认同,也希望我们下一步进一步发挥这种价值和理念,给市场、给社会、给企业、给公众创造更好的价值,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下面,有请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冯丽英女士精彩演讲,题目是《专业养老金公司在养老与健康保险中的作为》。 

  冯丽英: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中午好!

  我简单概括我想表达的三层意思:

  第一层,热烈祝贺我们论坛隆重的成立。论坛体现了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责任和担当,也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践行。

  第二层,大家知道今天论坛说的比较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养老和健康领域同样存在。关于这个课题,今天各位领导都提到了,我在这里也不赘述。

  第三层,建信养老金公司作为专业的养老机构,虽然我们不是商业的保险机构,但是在健康领域、养老保障领域里面,在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仍然有许多可为之处,因此我有两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1、关于加快推进第三支柱建设,构建三大支柱协调发展的健康格局,需要政府和机构之间的互动。

  首先,在政府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在计划建立、投资模式、监管方式等方面都需要制定一整套完备的制度,特别是对于税收递延优惠这个第三支柱发展的根本动力,应该加快研究,并且出台,做好真正的落实。

  在机构层面,我们也应该做好三个准备。首先要解决老百姓有钱不想投的问题,机构应该建立功能完备的个人账户系统,提供个人缴费、待遇支付、权益查询、投资选择等全方位高效便捷的服务。因为服务到位了,因为服务便捷了,老百姓才可能把多余的钱拿出来做投资。第二解决老百姓不敢投资的问题,这方面专业机构应该开发符合第三支柱主动管理型特点的投资产品,在加强生命周期管理产品探索研发的同时,提高产品的收益率和安全性,只要安全保证了收益率是可预期的,老百姓就敢投了。第三个机构可以做的是让老百姓解决会投的问题,我们知道在中国现行社会里不是每个人都是投资的专家,机构可以做的就是为个人提供养老保障投资的咨询。同时帮助个人建立一个资产配置的方案,解决全民投资教育的问题,才可能从不会投变成会投。所以机构在第三支柱建设当中三个作用,一让他想投,第二让他敢投,第三让他会投。

  2、将养老与健康有机的融合起来,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养老金融服务。

  如今天上午各位专家所说的,养老与健康有天然的联系,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身心健康也是高品质养老生活的重要指标,在这个方面作为我们机构管理者也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必须要做。

  第一我们知道个人积累的养老金最终要拿出来花,是要消费的,个人养老的投资如何与健康保险有机的联合起来,正是我们机构之间相互运作、相互协调的作用。我们要将第三支柱养老保障管理链条延伸到日常的养老服务、康养结合、医养结合等领域,提供多方位的增值服务,真正为参加计划的人,提供一个集养老规划、养老投资、健康养老、医养结合的生活模式,保证他在全生命周期内全链条的享受到养老的金融服务,也是我们机构的目标。

  另一方面,在养老金的资产管理当中,我们还可以进行养老金长期资产的属性创新投融资的模式,加大对优质养老机构、适老行业等相关主体和项目的投资力度,为养老产业灌注金融活水,真正根植于实体,回归本源,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

  建信养老金公司在十九大之后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我们立志于发现社会痛点,提供解决方案,履行社会责任。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周末快乐,谢谢!

  主持人(曹德云):十分感谢冯总的精彩演讲。建信养老金公司是银行系第一家专业养老金机构,在经验探索、模式探索上也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与保险行业也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刚才冯总在演讲当中,就加大税优政策的研究,专业机构的业务拓展和能力建设,以及养老金管理与养老健康保险的有机融合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我想这可能是以后我们合作的空间。

  刚才我前面讲到了6位嘉宾组合有三个特点,当前三个特点得到体现,但是医养健的结合还有缺口,第六位演讲嘉宾将很好的弥补这个缺口。下面有请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副总裁、党委委员胡占民先生就发挥健康保险优势和作用,积极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进行精彩演讲,掌声欢迎。

  胡占民:尊敬的姚会长、郑教授,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中午好!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这次盛会,我受中国人保健康总裁宋福兴的委托,就发挥健康保险优势和作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谈一些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商业健康保险作为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融入健康中国的战略大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一、发挥商业保险公司专业技术优势,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经办各类医保管理服务,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积极引入商业健康保险经办各类医保管理服务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有机融合,合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是国家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对于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治理,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务院“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机构在精算、专业服务和风险管理定方面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参与医保经办服务,形成多元化经办、多方竞争的新格局。

  近年来,保险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精神,充分发挥自身在市场机制、管理体制、专业技术、服务网络和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优势,主动对接政府的改革需求,受托开展了基本医疗委托经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各类社会医疗保险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而言,目前商业保险经办各类医保管理服务的比重比较低,程度还不高。2016年保险业经办管理的基本医保基金规模不足基本医保基金总额的3%,发挥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发挥市场作用的相结合,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推进医疗保障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力度引入商业健康保险经办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以及长期护理等各类医保管理服务,实现医疗保障体系保障水平更高、风险管控更强、营运成本更低、服务质量更优的发展目标。

  二、发挥商业健康保险补充保障作用,实现社保和商保协同互补、无缝链接,提高人民群众的保障水平。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面、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但是应该看到,当前的医疗保障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仍然高达28.8%,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际报销水平仍维持在50-60%左右,保障水平比较低,广大患者尤其重症患者疾病负担仍然较重。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基本医保、依靠政府投入难以解决13亿人口的医疗健康需求。商业健康保险具有保障方式灵活、保障领域全面、服务形式多样等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迅速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需求,可以对基本医保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应该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社保+商保的无缝连接,形成基本医保+企业投保+个人投保的保障三支柱。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的同时,将群众的实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85-95%区间,切实减轻个人和家庭疾病经济负担。要深化商业健康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保险公司开发与基本医保对接的产品和服务,为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疾病、护理、失能等健康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商业健康保险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优惠额度,简化操作流程,激发消费流程,引导企业和个人主动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扩大保障覆盖面,丰富保障层次。

  三、发挥健康保险的支付方作用,促进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增长发展,包括健康保险在内的健康服务业也有望成为新的重要发展动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健康服务业产值一般占到GDP总量的15-20%,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仅为5%左右,按照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健康服务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健康保险作为健康服务市场的支付方具有连接健康产业供需两端,融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风险保障,放大保障效应,将群众的潜在健康服务需求,转化为有效的健康服务需求,促进健康服务利用,推动医药、养护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联通医药、养护等各个领域搭建医疗、体检、康复护理、养老、体育健身等全产业链的资源协同平台,拉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大健康的产业集群,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此外,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与健康产业初期投入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具有天然的匹配性,还可以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做大商业健康保险的规模,进一步强化商业健康保险作为支付方的功能定位,平衡供需两端,促进医疗健康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健康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以健康保险为主导的医疗健康资源整合机制,打造涵盖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的健康生态圈,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的同时,推动健康服务产业融合发展,为经济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健康中国新蓝图,凝聚着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也是我们健康保险的使命和责任。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的新起点上,我们要充分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优势和作用,促进多方资源协同,努力做到让每位中国人的健康更有保障,生活更加美好,生命更有尊严。

  谢谢大家!

  主持人(曹德云):十分感谢胡总的发言,他从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技术优势,补充保障的作用和支付方的作用,进而提高医保体系的运行效率,提高社会公众的保障水平,助推经济抓升级等几个方面作了论述,我想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发。到目前为止,第二单元6位演讲嘉宾的演讲就结束了,我提议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6位嘉宾表示深深地感谢!

  最近微信上有两个帖子,第一个帖子是《谁在养中国》,第二个帖子《逃离养老院》,我看了之后很沉重,第一个帖子说31个省市自治区属于当中,能够实现财政盈余的只有6个省市自治区,他们盈余在2017年预计3万亿左右,其他的25个省市自治区的资金缺口达到5万亿,那么他们的差有2万亿,从财政来看今年的缺口可能会达到4万亿,我就联想黄主席讲的中国承担不起医疗养老保障的高福利,我们不能陷入福利陷阱。第二个《逃离养老院》,说一个老军医老年在养老院的辛酸。大家可以找这两个帖子看一下。

  我说的两个例子,第一从国家层面需要我们保险业在医疗、养老、健康方面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尽我们的力。从民生建设方面同样需要我们有更大的作为。从这两方面看我们都有很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和社会责任。最近也是以微信上流行的两句话做结语。第一句话,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给你生的人添麻烦,第二不要给生你的人添麻烦。如果做到这两点,医疗养老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保障,我想今后我们50人论坛会在这方面做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给国家提供政策建议,给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建议,给市场的引导和交流合作提供更好的平台。

  最后再次谢谢大家。

  今天上午的论坛到此结束。

  主持人(张翼):下面我们开始今天下午的论坛。

  第一位发言人是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金维刚院长,他给我们献上的演讲题目是《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请金院长。

  金维刚: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就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谈一下看法。第一,对于目前国内试点地区的情况作一个简要的分析。第二,对于目前国际上主要国家已经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取得的经验和对我们国家的启示谈一些看法。第三,对于今后如何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谈一些思路。

  第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情况分析

  大家都知道,去年人社部出台了一个《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按照文件的统一部署,目前在全国部分地区正在开展有关这方面的试点,这项试点工作主要是探索在我们国家如何构建一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从目前各个地方出台的试点文件来看,基本上是按照部里的文件精神来进行制度设计,同时结合各个地方的特点,在具体的一些政策,包括一些标准以及经办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目前覆盖的群体有些地方主要是针对职工,也有一些地方针对职工和居民,有些地方是把农村居民涵盖在内。从筹资渠道来看,各个地方做法不尽相同,有些地方实行个人缴费和从医保基金划转相结合,也有一些地方拓展其他的投资渠道,比如福利彩票里划转一部分,但是主要还是依托医保基金的划转。个人缴费有些地方实行了,也有一些地方没有搞。

  从筹资的机制和标准来看,各个地方可以说大同小异,基本上在筹资方面个人缴费的话是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费,按照绝对额的话不高,一般几十块钱。从基金来划转目前还是很多地方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目前财政补助一般比较有限,各地方都试图采取多渠道筹资的机制。待遇享受群体方面,目前按照文件的要求基本还是定位于重度的失能人员,也有少数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扩大基金的保障范围,把中度失能人员也纳入进来,也有的地方开始探索制定有关标准指标体系。从待遇的享受资格来看,目前对于符合享受条件的群体都还是采取一定的审核方式,有些是委托专业性的机构,包括有些委托能力鉴定机构来进行评定,确定等级标准、支付标准。在支付类型和水平方面,目前主要还是针对不同的护理服务类型,是主要在医疗机构里面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还是在专业的护理机构或者养老机构提供的长期护理;另外还有一些针对巡护、居家上门护理,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标准,所以各个地方的标准还是存在显著差异。在经办方面,目前多数地方是委托商保,也有一些地方直接由我们的医保经办机构来经办。

  从总体上来看,试点已经进行了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应当说从目前来看,制度的框架基本形成,保障的范围、资金的筹集、待遇的支付、管理方面目前来看都已经走上了一个初步的发展阶段。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

  第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从国际上来看,长期护理保险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程了,已经有一些国家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国外对于长期护理保障方面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以保险形式筹集资金提供保障;一种是通过政府财政,对于一些失能人员给予补助。主流还是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主要的资金筹集方式,来提供相应的保障。目前,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国家已经不少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主要还是像德国、日本等等这些国家,所以我们通常讲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我们是远学德国、近学日本。实际上长期护理保险最早是在荷兰,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建立了,当时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这方面社会需求比较大,所以就率先探索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大概五年前我去荷兰考察了解了他们长期护理保险建设情况。他们这项制度应该说发展到现在比较成熟,而且保障对象主要是以老龄人为主。

  在筹集方面,主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个人缴费,个人缴费比例很高约为12%,荷兰比较早的制定了一整套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也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失能人员的情况进行划分的,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支付标准。在费用的支付方面,基金支付占60%,此外是财政补助30%,个人支付10%,个人缴费负担比较重。同时,他们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居家护理提供。在经办方面,他们是由承办医保的公司来统一承办的。

  德国是在荷兰之后,也是在欧洲比较早建立长护的国家,德国也是社会保险的发源地,所以德国在社会保险建立方面整个法律和制度设立方面都比较规范和成熟,德国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之后,总体来看,从它的立法,包括制度设计还有政策来讲,都显得比较严谨、比较细致,而且整体上运行到现在也是运行比较平稳。它的保障对象也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德国把护理等级分为三级,不像有的国家分成五级、七级甚至更多,他分的是粗线条的,针对不同护理等级提供相应的服务,支付相应的费用。

  德国筹资方面是缴费形式,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承担这样的方式。政府并不提供这方面的补助,这个责任边际很清晰。在费用的支付方面是采取不同的形式,主要区分家庭护理津贴和住院护理津贴两种形式。在家庭护理津贴里面分成实物性和现金两种。对于住院的护理是费用主要支付的部分,这方面是根据护理等级不同提供相应的待遇标准。

  美国是另外一种类型,和医保一样,政府建立的关于长期护理保障这块主要针对特殊的群体,针对的主要是老年的或者低收入群体,是跟他的Medicare和medicaid两种提供基本保障,里面涵盖到这样一些常规护理的保障。实际上它的主体部分还是商业的长期护理保险,这也是政府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这方面的一些保障责任,所以美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在整个美国保险护理方面占了主体,特别是很多地方基本是属于主流了。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日本叫介护保险,我上个月专门去日本考察,日本尽管时间尽管不算长,17年时间,但是我个人认为他的制度比较成熟。但是本身又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缺陷,所以运行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日本的介护保险,借鉴了欧洲国家长期护理保险的经验,同时也根据日本本国的情况来设定的。介护这个概念在日语里的意思是介入照护的意思,它是针对这些失能人员,通过提供这样一些照护的服务,帮助你维持一个生活,而不是完全替代你。所以,它在理念上主要是提供照护,我到日本考察的时候,照护机构的责任边界和医疗机构分得非常清楚,包括康复机构之间关系非常清晰。作为介护来讲主要以提供生活照护为主,医疗护理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在照护机构里护士很少、医生就更少,而在医疗护理里,医生和护士配比都很高,如果属于医疗护理的主要是在医院里发生的,主要走医保;在介护机构里提供的照护服务,包括一些比较低水平的或者初步的医疗护理,都是由介护保险负担的。日本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实施这个介护保险,而且立法是在此之前,而且也是试点,试点以后在全国推广。日本在介护保险参保范围跟其他国家不一样,他们是针对40岁以上的群体参保的。我在考察时了解了一下,主要是考虑到多种因素确定的,跟很多国家不同,很多国家把介护保险覆盖范围和医保差不多同样的范围。日本之所以把护理保险对象界定在40岁以上,考虑到代际的因素和雇主雇员筹资的结构,再一个日本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目前65岁老人占比达到27%左右,我们国家现在60岁以上的是16.7%,65岁的大概不到11%,我们跟他差距还是比较大。日本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筹资和保障方式,40-65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作为一个群体,在65岁以上的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作为另外一个群体,来区分两类不同的保障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在筹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日本的介护保险方面,主要还是由地方政府主办,在筹资方面也是由各个地方政府来自行筹资,对于那些在职人员保费连通医保费一同筹资的,保费方面由雇主和雇员各承担一半,如果像自由职业者,缴费的另外一半由政府承担。

  日本在护理等级方面做的比较精细,划分了总共七个等级,早期的时候是分为自立和要支援,后来改为要支援1和要支援2,就是还是一定生活自理能力,并不需要到机构去进行长期生活照料的这些群体。后来他也对早期等级做了一些调整,现在从“要支援1”到“要支援2”两级,另外还有要护理分为1到5级,实际上真正的介护机构收留的失能人员主要是“要介护3级以上的人员”,因为介护机构有限,现在很多介护机构登记排队的人是介护机构所能承受人员的10倍以上,有些方面与咱们国内也很相近。

  在等级评定方面他已经制定了比较成熟的体系,首先由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他有很多调查项目,这个项目有74项,由调查员对被调查对象记录以后,带回介护机构,有专门的软件系统,把这些数据带进去自动生成被调查者的属于哪一个等级,提出初步的等级判断,再提交一个专门的专家小组来进行评定,专家小组由介护服务机构、介护保险机构和专业的医疗机构人士来一起参加评定,对于通过问卷初步评定的等级重新复核,核定以后基本作为将来被护理的对象在接受护理服务方面的基本依据,包括将来支付标准的依据。如果被评定的人员有疑虑可以向政府投诉,要求下一步复核处理。

  费用支付方面,日本的支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费用10%由个人承担的,剩下90%一半由保险资金承担,另外一半由财政承担,所以财政负担很重,因为日本人口老龄化很严重,目前政府感觉到压力比较大,尤其是财政负担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所以地方的压力很大。所以这些年来,很多地方的也存在着收支的巨大压力。为此,日本现在开始调整支付的比例,主要是增加个人支付的比例,就是针对个人的收入状况,收入高的可以让个人支付部分从过去的10%提高到20%、30%。

  另外日本介护保险还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是建立护理专员制度,可以给对象制定护理的计划方案,不管是机构护理还是居家护理,都有护理专员设计一个护理的方案,机构或者居家上门服务,都是根据这个方案提供相应的服务,包括介护保险机构也是根据方案和实施情况支付相关费用。

  管理体制上,日本还是由政府部门主导进行管理的,它的主管部门就是厚生劳动省有个老年保健福祉局,我们跟他们进行了交流,详细介绍了日本的介护保险的情况。操作都是地方层面操作,在介护管理方面也是实行定点管理的,介护机构分成福利型还是商业型机构区别不同情况。从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来看,对我们国家有很多启示。

  第一,明确界定长期护理保险主要目标是帮助失能老年人维持比较体面的生活。我们在参观护理机构以后感觉到对人的尊重,包括临终关怀也是给他们特殊的安排和服务,做的很人性化,但是这种介护的服务或者保障不是完全替代家庭本身应当承担和应尽的照护责任和任务。

  第二引导和支持失能人员就地、居家接受照护,不鼓励入住机构。我们在日本考察时制度还是有一定门槛,因为他没有那么多机构。所以大量人员采取社区和居家服务,由专业机构连锁经营提供广泛的介护服务。

  第三允许个人有一定选择权,他是通过提供服务市场,由个人选择,促进服务市场健康的发展,同时比较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在这方面我们当时到市一级政府,跟市长,包括介护机构进行座谈,感觉到地方政府还是很重要。因为日本老龄化很严重,而且它的政策体制决定老年人的投票对他们有很大影响,所以地方政府对介护保险一个是很重视,另一个是政府财政大量支持,再一个是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的责任,整个长期护理保险法律或者制度由国家建立的,标准也是由国家建立的,日本介护保险包括介护服务等级标准都是全国一致的,不管你是大的护理机构还是小的护理机构标准是一样的,因为日本是发达国家,他的差异度比我们国家小得多。最后比较强调政府和市场协调配合,相辅相成。

  第三、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对策思路

  我想从我们国家目前各个地方的试点和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对如何构建我们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谈一些思路。

  第一,合理界定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范围,重点还是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失智人员的生活照护费用提供资金支持。我们主要强调还是生活照护,而医疗护理相对来讲是次要的,而且占比在整个的长期护理保险里是比较小的。所以对于这个名称,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叫长期护理保险,其实如果从制度本身的性质或者内涵来讲,如果称为长期照护保险更符合实际,因为确实有别于医疗护理,主要还是提供生活照护,而医疗护理是辅助性。

  第二是强调个人责任。从我们现在的一些地方试点来看,有些地方并没有把个人缴费作为筹资的来源,我个人认为这点不可取的。去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个人是你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社会保险来讲,参保人应当承担法定的缴费义务和责任,个人必须缴费,所以有些地方试点,在这方面如果现在不实行缴费将来实行缴费很困难。而且从国际经验来看,很多国家建立这个制度以后基本明确个人要缴费,包括最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荷兰个人缴费12%,这是很高的。

  在支付方面,基金支付的水平不要过高。现在有些地方基金支付比例达到90%,这个过高了,不管是在医保也好还是长期护理保险也好,都应当有一定个人支付比例,日本最早个人支付10%,觉得不可取,现在调整很困难。所以我们国家在试点的时候,或者将来在全国推广的时候,支付比例上个人支付比例不能低于20%。

  第三政府应当承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财政支持责任,并且建立适当稳定的投入机制。从现在试点来看,不管是15个试点城市,还是两个重点联系省份,在财政投入方面责任不够明确,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本身的认识或者重视的程度,没有形成明确的责任,也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机制。而从国际上来看,政府在这方面承担责任是必要的,而且是应当的。

  第四作为独立的一项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应当具有独立的操作机制。而我们现在试点起步的时候,主要还是依托医疗保险,当然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因为总体上我们还是要强调降低社会保险的费率,这个时候新开一个险种新设立一些缴费,目前还存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作为独立的社会保险必须有独立的筹资机制,而不是像现在依附于医疗保险。

  第五加紧研究制定对失能人员等级标准评定的国家标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制定这些标准,我看过很多地方试点的文件,我觉得这方面由于探索大家都没有经验,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标准显得不够规范,也不够科学。实际上这个标准适合于由国家统一制定的。

  第六加强对于长期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并且针对这个职业建立国家职业的资格证书制度,从国外情况来看,很多国家重视长期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包括日本,日本的介护的人员是经过高等教育,是大学本科,他的介护士和医院护士不同专业,而且介护士的待遇比一般的医院护士待遇高,这样来吸引一些人来从事这个行业,这些人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水平都很高。其实从医院医学的护士和介护保险的提供对应的介护士区分来讲,也明显反映了他的介护服务和医疗服务是完全不同性质的。

  第七适当提高护理人员薪酬待遇水平,加快建立适应护理服务需求的专业化护理人员队伍。现在很多地方试点来看,现在从事人员主要还是以农民工为主体,一个是没有受到专业训练,再一个待遇水平很低,流动性很大,这样不利于专业队伍的建设。我们现在这个缺口非常大,从目前来看,举一些地方不完全统计的测算,在测算地区的缺口达到150多万,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员来从事,这个行业发展不起来,这里其中一个解决办法就是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第八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因为中国的失能半失能人员数量太大,我们现在失能人员4000万以上,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一半以上,这么庞大的群体靠现在社会保险提供的长期护理保险来讲承受能力有限,而且长期护理需求也是多样化的,确实需要商业保险公司开发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同时政府需要对困难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的财政补助,通过这种方式,结合我们正在探索建立的社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构建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

  以上是我对有关如何探索长期护理保险谈的看法,不成熟,供大家参考。谢谢各位! 

  主持人(张翼):谢谢金院长的报告。在十九大之前,我们刚刚完成一个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现在中国的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10%点多,但是2030年会上升到更多,会达到17—18%,等到2050年,我们的65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30%,现在中国女性上学的时间延长,我们继续延长大学升学率,人口学上有个基本的计算,上大学的女性占的比重的升高、城镇化水平的升高跟离婚率的升高,会大大降低综合生育率。现在中国官方报道的综合生育率一般用的是1.5—1.6%,但是国家统计局不管是第六次人口普查还是2015年5%的人口抽样调查,得到的真实数据,前年是1.53%左右,现在这个是一点一几,就是说中国放开这个生育过程仍然没有把孩子生出来,所以未来我们养老资源会越来越少。当前的养老主要是老龄人口日益增长的压力与家庭成员日益减少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是新时代的矛盾。在这个新时代如果要完成习总给我们布置的20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就必须把长期护理或者长期照料保险建立起来,不然养老压力本身就会让很多家庭成员不得不离开劳动力的工作岗位返回到家庭里面去。

  德国的保险像金院长介绍的,他是家庭成员也可以承担对自己父母亲的护理任务,如果承担这个任务的话会给你稍微降低一点,比如一般给三级的是1900欧元,但是家庭人员护理会给到1400、1500、1600,根据护理任务的程度,再加上老年人本身的养老金,将近达到2400—3000欧元的收入,所以家庭成员护理自己的父母亲、公公婆婆,他不交税还有收入,这样才能支撑住护理,因为老龄化当中不像日本压力这么大。我们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我觉得基本没有可能布局这么大的事情,只能是探索性,有所进展和推动,因为咱们人均寿命在2016年已经增长到76.5岁,2030年会增长到79—80岁,女性比男性的寿命长一点,因为社会越发达女性生长的预期寿命生存优势比男性高很多,日本大约长将近5—6年,中国才4年,所以将来中国女性还可以比男人多活几年,但是结婚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因为丈夫结婚时比你大3—4岁,寿命比你短6—7年,所以你将近有十年时间,很孤苦,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护理,你一个人基本上不行。原来说“964”,90%人居家养老,6%的社区养老,4%的人是机构养老,但是实际不可能,将来家庭没有养老资源,所以要依靠你的孩子来养老也是一个不可靠的假设,在这个情况下,为了将来不把自己的小孩拖累了,你就锻炼身体,依靠自己我觉得最靠得住。所以在政府的投入和个人的购买力,金院长建议20%的比例,绝大多数人掏不起这个钱,因为北京市大量外来人口重新外流,你在哪能找到便宜的养你老的人呢,所以我们现在给北京市要讲的故事是现在不是要把人往外走,现在是赶快把他叫回来,因为现在保姆市场涨价,原来四千多,现在一般保姆涨到五千多,如果外来人口更少的话立马变成七千多。让大学生做保姆我们都不敢想象,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目前人口结构的变化给整个社会政策的配置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别的人学十九大都讲好的事情,我总讲压力和挑战。

  回顾和总结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我发现有三个很鲜明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试点先行,先试点再推开,我们的长护保险也是遵从这个规律。第二从解决当时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做起,用十九大的语言就是说,老百姓最关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长护问题已经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非常重要的,也非常难的一个关系老百姓的直接利益问题。第三再好的政策和制度,特别是社会政策关键是落实。如果没有落实、没有把这个政策贯彻到群众的头上,那么再好的政策和制度也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用习总书记的话说撸起袖子加油干。

  接下来,有请三位地方同志,看看他们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情况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情况。

  首先,有请江苏省南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顾忠贤同志,大家欢迎。

  顾忠贤:下面我汇报的题目是《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年的成效和展望》。

  我们南通市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前一个月,由南通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实施到现在整整2年。2016年6月份被人社部纳入15个试点城市。

  第一、南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特点

  (一)覆盖全民化。我们把所有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的参保对象全部纳入长期护理保险的范围,也就是100%的纳入。

  (二)筹资多元化。筹资主要由个人和医保基金、财政筹集。同时接受社会的捐赠。

  (三)经办专业化。我们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参与经办。

  (四)评定标准化。试点开始讲重度失能人员纳入保障,今年又把中度失能人员纳入保障。

  (五)服务社会化。到目前为止,我们南通的失能人员经过评定的有5000多人,其中20%左右是生活在护理机构,80%居家。

  (六)管理规范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范。

  (七)系统智能化。尤其是居家上门的服务,这是我们制度的一个特点,我们的基金投入主要是用于购买第三方的服务,催生一大批的照护服务公司上门服务,在上门服务的过程当中开发了智能APP,从服务人员接受任务,到上门服务的套餐,以及完成任务的时间质量,最后的点评,统统智能化实现。

  第二、成效

  (一)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我们现在逐步形成了以居家照护服务为主,机构护理为辅,以生活照料为主、医疗护理为辅,以专业照护公司上门服务,照护津贴、辅助器具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

  (二)收益人群不断扩大。目前有1000多人在护理机构,4000多人在居家,其中80岁以上的3600多人,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105岁。

  (三)照护机构迅速发展。这是我们目前感受非常明显的,我们照护保险的发展带动了护理机构的蓬勃发展,南通现在护理院的家数,光南通市区超过30家,而且最近来咨询需要投入的护理机构也非常多,所以一定程度上是照护保险基金拉动的作用。现在住在护理机构的失能人员,我们给予的标准是调整为2100块钱一个月,也就是说,5000块钱的门槛由基金支付2100,这样整个门槛降低了。

  (四)照护公司快速壮大。我们重在培育照护公司,照护公司基本上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队伍。从队伍来看,基本上还是以“40、50、60”就业人员比较多。照护机构已经发展到1000多人。

  (五)义工,也就是志愿者服务起步。我们专门发了文就是“时间银行”,我们在整个系统里进行了设置,按照你每服务一小时计10分计入系统,等他本人失能或者直系亲属失能时,他的所有积分统统可以兑换成其他志愿者的服务,以及照护保险基金的服务。志愿者主要还是提供一些读书读报、消遣等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六)辅助器具这块市场开始启动。我们坚持“必须”“基本”“分担”以及“租赁”为主几个基本原则。一个是确定辅助器具和耗材的定点供应商。第二与租赁公司签订定点服务协议,这块服务已经开始。在目前是安排每个失能人员,主要是对居家的失能人员,500块钱一个月辅助器具的福利,可以租赁也可以购买,也可以改造。这块应该对整个辅助器具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第三、展望

  (一)试点以后的重点逐步向农村拓展,南通明年开始已经向几个县市区开始覆盖。

  (二)作为拉动照护服务产业的引擎作用更加明显。

  (三)作为补充的照护商业保险将应运而生。这个里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分析,因为我们的市场化的服务都是通过商业保险公司承办的,这块有很多的空间。

  (四)作为国家层面一系列规范标准将逐步建立。

  (五)作为起步阶段扶持医保基金将逐步退出,但是这是一个趋势,长期护理保险相当于一棵幼苗,成长初期需要医保基金提供养分,等它独立筹资成为独立险种将逐步的减少这块的支持。

  (六)作为国家层面建立第六险的时代已为时不远。

  谢谢各位。

  主持人(谭中和):谢谢顾局长,2015年可以说南通是先于我们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而开展的,当时在启动出台的时候我也参加了他们的风险评估和启动。南通是长寿之乡,他的长期护理制度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制度的模式或者制度上是完全的社会保险的模式,但是在经办管理服务上充分的吸引了社会的商业保险的经办等等,一会儿还有平安的高总进行点评,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

  下面有请青岛市社保局的张雅娟处长作介绍,大家欢迎。 

  张雅娟: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

  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搭建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尤其今天看到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整个主办方从多视角对青岛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对下一步我们进一步推进试点工作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所以非常感谢。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青岛的做法。青岛是1987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16年的数据,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21.3%,失能失智人数将近30万,完全失能人员10万,所以照护需求非常大。

  面对日益增多的失能包括失智人员,如何保?应否保?保什么?怎么保?亟待回答。青岛对此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坚持用制度解决他们的照护问题。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2年在医疗保险制度框架下建立了以身体失能人员为主要保障对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重点解决这些失能老人养老院不能养老、医院不能就医的医疗护理和临终关怀问题,用媒体的语言当时给我们的报道是,青岛在医院养老,在养老机构养老,在居家养老成为可能。当时制度建设的难点是基金来源问题。当时还没有上位法的情况下,青岛通过优化医保基金的支出结构,解决了基金来源的问题,使制度的创建成为可能,所以我个人的感受,未来第六险种建立起来的时候医疗保险的贡献功不可没。针对这些失能老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照护需求青岛建立多种的护理模式。同时为了使制度稳健运行,我们建立了一系列措施。时间关系我在这里简单举个例子。比如对护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理念和定位是包容、培育和扶持,但是同时要有规则、标准和原则,比如我们现在执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机构准入办法是第二代了,我们第三代长期护理保险的办法已经出台正在走程序,所以我们建设过程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二阶段,人社部在2016年把青岛纳入15个试点城市之一,为了推进试点工作,我们2017年1月份将失智纳入护理保障范围,目的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障人群,再一个在失智人群生活照料的照护模式。对失智人员实行专区管理,我们要求专区既封闭又安全自由,在专区要享受人性化的服务,原则不允许捆绑和约束,重视人的尊严。另外专区可以享受三种护理服务形成,一是长期照护,24小时照护服务,重点解决家人没有照护能力问题。还有日间托管,白天家人把老人送到机构,晚上接回来,解决白天照护难的问题。第三为了缓解家庭照料者的照护困难,比如他生病、疲劳、出差等情况下,把老人随时送到机构,可以一天、一周、一个月,原则上一年不超过60天,我们也叫喘息服务。我们也一直在呼吁,我们在制度建设过程当中,应该对家庭照料者关注。

  另外,为了使失智的护理保障制度稳健运行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管控措施,比如第三方评估,对生活照料,我们为了保证生活照料待遇真正的落实到参保人,让他真正的受益,我们通过谈判的方式,一般就是将参保人的生活照料费用降到600—1000不等。通过运行情况我们感到最大的成效是理念改变,一些机构从原来拒收到主动吸引,从原来简单的看护、捆绑到提供人性化的照护服务,比如青岛的情感照护已经成为失智试点机构的共识。

  第三阶段,为了进一步推进试点工作,我们脱胎于医疗保险对护理保险制度进行升级改造,这个工作从今年3月份开始,目前这个制度在部里各级领导,各方面专家指导和帮助下,我们明年要启动新的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有几点,首先我们保障基本,对失能包括失智人员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服务和资金保障,核心内容将生活照料纳入全人群的保障范围,原来只纳入失智。另外,我们青岛还是坚持生活照料纳入进来必须坚持多样化筹资,这也是我们新制度新的架构。多元化筹资机制,2018年将是个人交0.2,医保交0.3,单位交0.2,为了不增加单位的负担我们把单位交的原来医疗保险的9%拿出0.2作为护理保险的缴费机制,医保基金变成8.8%,一方面目的建立单位的缴费机制,另一方面又不增加单位的负担。另外财政每人每年30块钱的补贴,这样年筹资额将近11亿元。

  针对生活照料纳入护理保障范围这个新的课题,我们借鉴了国际的经验,甚至教训,我们对护理保险制度实行了全人全责,由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维持性的治疗、长期护理、生活照料、功能维护,整合式的照护服务。

  整个制度的成效到目前已经有5万人享受了护理保障待遇,覆盖了800多万参保人员,其中1.5万人享受这个制度走完了人生最后历程,我们的死亡率33.3%。另外我们护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目前也达到630多家,失智护理服务体系逐渐建立,比如第一批试点大家是动员的,第二批大家就主动,比如明天我们要扩大第二批试点机构的论证。

  第三我们的数据显示优化了医保资金的使用。

  在整个在制度架构当中有几点思考。一是青岛护理保险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工到居民,从医疗护理到生活照料,从失能到失智,每走一步都面临不同的挑战,没有明晰路径,比如现在护理保险是照护还是介护,应该重点保护医疗护理还是生活照料,包括我们对医养结合的概念没有定论的情况下,青岛的一些体会就是我们坚持围绕着问题架构制度,不围绕概念,也不是为了制度而建设制度,从目前来看,青岛从2012年探索到现在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二是发达国家经历了十几年、几十年的探索它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教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三是我们社会保障的发展规律也是从无到有,从残缺到健全,从公平、普惠到维护人的尊严等等,这里整个发展过程体现了以人为中心和整合的理念,所以我们建设架构护理保险制度和第六险种的时候,这也是我们在不停思考的问题。

  最后,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刚刚开始,希望继续得到各位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谢谢!

  主持人(谭中和):谢谢。青岛是我们国家从政府层面主导长期护理保险的第一家,刚才也介绍了,从医疗护理逐步发展到长期护理保险,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接下来有请成都市医疗保险局王斌处长介绍情况。 

  王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前面发言的南通市、青岛市其实是我们成都的老师,我们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调研第一站是南通,本人两次到青岛学习借鉴,所以他们针对我们来说又是先行先试。

  成都市是全国15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之一,2016年4月启动筹备,2016年9月到2017年2月进行课题研究,2017年2月份春节过后第一天市政府常务会通过试点方案,2017年7月1日启动试点工作,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是制度定位。

  长期护理保险是一项独立的保险制度,未来可单独运行。我们从筹资到覆盖对象到保障内容到基金运行、管理,都是专门设置,但是现在在试点之初和医保基金有牵挂,后面讲到筹资的时候会涉及到。主要保障目的是为长期失能人员享有基本生活照料和基本生活相关的日常护理等服务。覆盖范围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逐步扩大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截止到今年6月30日成都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707万人,按照2016年数据测算筹资规模大概在12亿。

  第二制度特点。

  筹资机制,责任共担,多元筹资。缴费标准与失能风险挂钩,分年龄段按比例筹资,个人、单位、财政、社会捐赠共同分担,这个也是学习日本的。日本分两个段,成都分三个段,40岁以下一个段,40岁至退休是一个段,退休以后是一个段。筹资个人按照0.1、0.2、0.3的比例进行缴费,单位对40岁以下和退休之前按照0.2的比例缴费,财政对退休人员补助0.1,个人缴0.3。

  重点考量,遵循责任共担,互助共济原则,突出个人缴费责任主体,体现政府的责任。这块值得关注的是个人缴费主体责任和退休人员缴费的问题,日本退休人员也是要缴费的。

  失能评定,资格认定,四化结合。组织管理协同化是成立资格评定委员会,这个办公室设在劳建中心,为什么成立评定委员会呢?是规避风险,由多部门协调解决复杂问题。

  国际标准本土化,我们委托四川大学进行了课题研究,把国际通用量表本土化,制成ABCD四个表,互为补充,共同构建本土化失能评级量表。

  运行操作社会化,我们请基层卫生站、医院医生、护士作为评估专家进行评估。

  然后是流程制定科学化。重点考量评定标准的认同感,这个标准出来以后业内专家认同不认同,用了以后还要本土化,还要便于操作。还有通用性,评定标准的可操作性,到底到医院评定还是到医院评定还是拿手术包评定,要有可操作性。科学的标准很好制定,但是既科学又客观的标准又便于操作的很难。然后评定流程的合理性,这里表达的是工作人员不重复劳动,申请人员不反复跑路,尽量减少社会矛盾。值得关注的是标准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结合,还有潜在风险的防范。我们是这么做的,一个评估员在实施操作之前要用手机对码,这样就可以启动评估流程,对码之前启动不了评估流程,还有背靠背的进行选择评估人员。

  服务供给。我们是亲情优于专业,专业提升品质。上上个星期,我们提的亲情优于专业,但是后面加了一条专业提升品质。因为我们80%是居家,如何提升品质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失能等级定额支付,支付标准向居家标准倾斜。分了三级,照护1级、2级、3级,分别按成都市2015年城镇全部单位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50%、40%、30%确定,与工伤保险相一致。选择机构是按照70%标准确定支付标准购买服务,标准是机构从低到高是1005、1341、1776,居家是1077、1437和1776。为了鼓励持续参保,缴费满15年以后,每增加2年提高1%,最高不超过100%。经测算,基金每年可为每位重度失能人员提高最高为21552元的保障。

  第二个是服务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在机构接受照顾,一种是机构提供护理员上门照顾,第三是居家,基金向他的亲属、邻居,向具备照护能力的个体购买服务。

  就服务项目而言,我们是委托成都市的两家医院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四个步骤,先对国内外统一进行梳理,我们梳理出70多项,针对成都方案梳理出31个项目,在机构里我们采取11+N的模式,11个项目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根据不同级别可以选7项、4项、1项。这是A包,上面还有B包。下来则是信息化融合,“一库、一平台、多应用”。

  运行机制,科学测算,合理分区,将成都分成五个区。重点考量,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探索政府主导、社会经办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商保公司的优势,商保公司在人财物创新这块还有激励机制都有很多优势。

  实施成效。截止到12月22日,五家商保公司设置22个经办网点,共有工作人员300余名,APP下载量达到1.2万余人次,系统申请14890人,共受理12685人,审核通过12548人,其中60岁以上占94.55%,40-60岁4.9%,40岁以下占0.55%,年龄最大109岁,年龄最小是18岁。我们主要是保障城镇职工。重度1级53.27%,重度2级占45.83%,重度3级0.7%,选择亲情照护82.98%,选择机构照护17.2%,这个数据是星期五晚上统计出来的最新数据。

  缴费标准与失能风险挂钩,高龄人群占比比较大,但是低龄群体也存在失能风险。回应了亲情优于专业的理念,居家照护是趋势,因为80%以上选择了居家照护。第三贫困标准执行把控从严,为未来制度可持续留有空间。

  制度效益。补齐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短板,织密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完善政府管理社会制度的安全体系。

  社会效益,体现政府责任,回应社会诉求,有效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的经济负担,最多一年可以提供2万多的服务,享受待遇的人群满意度达到98%以上。

  经济效益,建立了护理员长效培训机制,培育长期护理社会服务体系,新增大量稳定长期就业岗位。

  下一步工作,一句话,我们将组织专家进行制度效果评估,对现有制度加以完善,逐步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制度受益面,确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成都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指导,成都愿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贡献更多的成都智慧和成都力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谭中和):其实成都试点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在武侯区试行了相互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的融合,长期护理保险我个人认为跟其他五个险种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像其他五个险种要政府购买服务,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需要商业机构和社会机构的大力参与,才能完成我们整个的长期护理保险,所以接下来,我们有请长期关注和支持长期护理保险平安医疗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安养老副董事长高菁同志作点评。

  高菁: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感谢姚会长和我恩师郑老师给我学习交流的机会,刚才听了三个地市人社领导的介绍、交流以后,我的感受就是这三地市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践方面的确是卓有成效和精彩纷呈,让我受益匪浅。

  青岛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率先织就了一张长期护理安全网,早在2012年青岛市就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而且根据参保的患者不同的护理服务需求,设定了四种医疗护理模式,很有特色,这是我总结的,有加护、院护、专护、巡护,而且整合社会资源,将巡护的服务覆盖到整个农村,医疗护理送上门,这种将护理人群由高住院治疗的高消耗的模式调整成细水长流的低消耗的护理模式,总体上是有效节约了养老基金。所以这种模式我认为是提升了社会化服务水平,降低了社会能耗,而且提供了托底的保障,这是我总结青岛这块。

  南通我个人认为是探索建立一种政府主导、商保承办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运作模式。既坚持了长期护理保险民生保障的普惠性,又充分发挥了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承办的机制优势,所以它的模式的亮点就是由政府强力主导,然后实现了政府的转换职能,管办分离,同时又调动了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提升了经办效率。刚才顾局长也讲到,我再补充一下,南通政策制定以后,两个月内平安养老就牵头完成了管理体系、评估体系和护理服务体系的建立,而且立马启动服务,无一例投诉,这是政府主导。商业承办的模式,我认为是激活了长期护理保险的创新培育机制。同样,因为前期我也是参与实操的,同样在中标了南通长期护理保险照护服务的APP以后,就积极尝试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服务参保人,而且来实现长期线上化的高效运行,所以在和目前市场业绩做的非常好的久远银海建立联系共同开发长期护理保险信息化平台,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网、人脸识别、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风控以及移动终端和集成等等技术,来实现长期失能人员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全过程的信息化,这是南通的特点。

  成都的特点很有意思,我总结是三点,成都的特点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上面非常出色,建立了长效机制,保障得力。首先给承办的保险机构给予了7%的管理运营费用,这是目前我国政府类保险业务当中一个创举,因为防止了商业保险机构的恶性竞争,而且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为长期护理制度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第二立法保障有效,通过成都市人大委员会召开颁布了成都市养老服务条例,解决了养老服务产业长期以来存在着融资难、用人难、用地难、运营难的课题,而且为长期护理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期的制度保障。第三王斌处长讲到,他的失能评定标准很有特色,颁布了成都市成人失能综合评估技术规范,而且很细、很合理、很科学,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共同研究的,体现了非常高的专业水准。

  以上就对三个城市作了一点点评。下面我对长期护理保险谈一点理解。

  长期护理保险我想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战略性安排,怎么说呢?

  第一,目前中国非但老龄化而且高龄化。现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6.7%,远远超过世界卫生定义的老龄化社会的10%,2050年会达到35%,现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1亿。专家预测,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未来癌症和大量的集发病治愈率会显著提升,这样老龄化高龄化还会加大。本身80岁以上的高龄老龄人口就是长期护理保险的刚需人群,不仅体现在年老体衰,更是体现在伴随长期的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第二,多年以来的计划生育国策形成的“421”或者“422”家庭结构急需长期护理保险建立。

  第三,是扶摇直上的赡养比倒逼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现在我国老年赡养比15.6%,预计2050年会达到48.5%,即使今天衰老的日本也难企及这样的赡养比,届时我们也有可能会出现目前日本面临的少子化、年轻人不愿意交社保、不愿意结婚生孩子等等社会问题,可以想像一个暮气沉沉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地球问题。

  第四,长期护理保险是缓解养老基金不足的有效手段。按照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预计未来中国GDP总量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人均GDP还是比较低,我们还是属于不太富裕的国家,要想解决养老的问题,一定要依仗今日的社会制度安排,本身长期护理保险就是充分发挥保险的优势,积极聚拢社会有限的养老基金,然后用在急需养老和护理的人群上,本身就是文明社会一种最精致的社会制度设计。

  第二长期护理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长期护理产业是夕阳红的朝阳产业,能够有效增加社会就业,有助于社会产业的结构转型以及服务社会的形成。所以是促进服务的供给发展,这里我就不再举例子了,德国本身在制度颁发之前是靠慈善机构主导的,等到颁发了护理保险,不得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以后,就促进了整个护理机构的稳步增长。

  第二促进就业。大家看无论德国还是日本,他的从业人数翻了几番,尤其日本达到了100万人。

  第三护理产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比如说日本鸠山政府将医疗护理作为未来10年,2010年到2020年的一个新发展战略、基本方针,而且开始向中国和泰国等国家出口日本的护理服务。像上海一些高端顶尖的养老院引入了日式的护理服务、标准、康复器材等收费服务。

  最后,我想对于加快长期护理保险提一些政策性建议,包括两项宏观建议,两项微观建议。

  两项宏观建议,第一个宏观建议是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需要政府主导、顶层设计。长期护理保险是完善民生、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涉及机构部门众多,保险对象、失能程度以及费用支付资格认定等非常复杂,所以需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引导。国外实践主要侧重于立法,例如德国1994年通过的长期护理保险法案,日本1997年颁布的护理保险法,国内实践主要依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布规范性文件,例如今年国务院颁发的59号文,人社部2016年6月发布的《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包括地方政府出台的长期护理保险规范性文件等等。

  第二个宏观建议,市场化的机制是确保长期护理模式可持续和服务质量的关键。德国长期护理保险间很少出现护理服务质量的问题,这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分不开,首先是通过保险机构承办,雇主自主选择保险机构,其次是放宽服务供应商的限制,由保险机构选择服务供应商,同时建立由联邦政府、州政府、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协会、长期护理保险供应商协会代表共同组建的联邦长期护理保险委员会,来对长期护理保险服务质量实施监督。日本护理服务机构实现了市场化,但是服务机构管理等职能还是目前在政府承担。

  两项微观建议。第一是希望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搭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的良好政策平台。政府应该积极推出政策优惠减免,以刺激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对于保险公司经营的长期护理保险业务政府应适当给予所得税、监管费、保险保障基金的减免,个人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可以纳税抵扣,企业为员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险费可以作为经营费用在税前列支。

  第二个微观政策建议,规范长期护理服务市场,培育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良好环境,长期护理保险能否成功发展关键在于护理服务专业水平和质量,我们存在制度和管理上的提升空间。因此我们认为政府的制度设计应包括长期护理服务的管理办法,并且鼓励各地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建立适应不同服务层次、满足不同经济水平需求的护理服务机构,加大培训机构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实施护理人员进修考试制度、受护理者申诉制度、服务质量检查制度,提高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

  以上建议供大家参考,在各位专家抛砖引玉,希望和各位多交流多探讨,我们共同促进长期护理保险这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的发展,我相信在各位专家共同努力下、社会的共同关注下,长期护理保险会越来越完善。

  我的点评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谭中和):谢谢高总的精彩点评。都说医疗保险是世界上的难题,因为我三年前研究这个险种,我倒觉得长期护理保险比医疗保险难度还要大,筹资问题、待遇支付问题、覆盖人群推动问题,医疗保险设计这些制度很难,很重要的是需要第三方医疗机构的参与,实际上长期护理保险除了第三方机构,很可能有第四方、第五方,甚至第六方机构,因为你的服务对象不同,你发养老金对方拿到多少钱,高了低了,你给他看病之后支付报销百分之多少,多了少了,这些服务对象都是具有主动意识的。而我们的一些服务对象,长期护理保险很可能是被动的,因为我们发现有些失能失智的人他时只有眼珠还在动,其他已经完全失去意识。所以我想除了正常的社会保险有覆盖面扩面的问题,筹资的问题,待遇支付的问题,经办管理服务的问题,很重要长期护理保险还有管理难度问题,就是监督绩效考核评估体系的问题,防止在多方参与中个别的机构或者个人发不义之财,也防止借老人或者过世的人冲击我们这个制度。

  本单元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樊卫东):大家好!我是樊卫东,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实际我来是奔着演讲者来的,结果到这儿一看会议手册主持人樊卫东,我想是不是重名啊,再一看后面的职务,都对,被主持了。网上总说被什么都是拉低了业界的水准,是拖后腿的,所以对于今天大会主持界的老师们先道歉,水平有限,拉低了你们的水准。但是对会议主办方、对郑老师还是很感谢的,怎么说呢?不会主持的讲者不是好讲者,所以我还有发展空间。

  因为这是个百家争鸣的论坛,我听了非常感兴趣,只有内容大于形式的论坛演讲者才有欲望讲,才想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所以我利用我主持的特权,从我待会儿串场词中挤出8分钟时间分享一下我的见解。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横亘在中国经济发展路径中的重大命题,由此带来的长期护理问题也是最贴切社会保障和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何化解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是社会关注,家庭期盼,老年人焦虑的热点。

  中央非常重视,从均衡人口发展、补齐社会短板,以及培育供给市场三个方面提出立体的全方位的战略布局。而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在整个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布局中也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既是国家的战略部署,同时也是我们政府调控相关领域资源,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护社会公平和保障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

  2016年6月我们部印发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文件,选择了15个试点成分开始试点,两个试点省份已经印发文件全省推开,15个试点城市覆盖参保人员超过4800万,据统计到今年2017年9月份,待遇享受人数5万人,待遇申请通过率84%,待遇支付比例77%,基本达到我们试点文件预期的效果,目前总体进展顺利,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得到初步保障,整个社会的反响还是很好的。

  跟大家分享我在试点过程中的启示和思考。第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势在必行。现阶段虽然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建设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大,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不利因素,但是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还要看到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新经济增长点,以及拉动就业创业等方面的作用;其次我们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掩盖了社会,尤其老年护理方面成为社会普遍需求的时候,国家需要尽早开始顶层设计,避免养老护理服务需求问题积累酝酿成为大的社会矛盾。其三从当前和今后时间来看,我们宏观经济有稳定趋好的趋势,中央施策方面也是有利于制度建设的,群众对改革突破有强烈预期,所以我们综合预判“十三五”期间推进这个制度试点是很好的窗口期。

  第二坚持互助共济为主的社会性。这项制度不单纯是保障当前四千万失能老人的长护需求,也是今后国家步入老龄化,全体老年人和其他失能人员制度性安排。如果单独是商业保险,那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服务将不可及;而这个依靠商业保险为主,也不符合当前社会主义的国情。其二如果以普惠性政府补贴为主,化解风险的能力需要存疑,一方面普惠性的补贴保障水平比较低,化解风险能力有限。其二面向特定人群的补贴政策,对化解社会系统性风险还是不行。其三社会保险,这也是我们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广覆盖、保基本来讲,发挥大数法则,实现互助共济,最终可以有风险共担的政策效果。将来政策目标还是多层次衔接共担。

  第三还是要研究统筹各方面政策资金安排,做好衔接整合。一方面本身制度要有多元筹资机制,要引入各方面的权责对等的缴费责任。其二实现财力的统筹供给,探索统筹财政在养老领域已有政策资金投入的实现路径,以前没有专门的制度安排,今后有了制度安排还要有统筹考虑。其三还是要探索建立财政补助机制,重点帮助一些困难群众。旁边的饼状图是目前15个试点城市筹资的大概结构,可以看得出来医保基金占了五成,单位占了三成,所以为什么前面提到均衡各方面职责的问题,如果全靠政府包揽、单位包揽,我们制度将来可持续还要打问号。

  第四多策略引导护理服务体系建设。要发挥长期护理保险资源平台效应以及支付机制的杠杆作用,盘活现有资源解决护理服务提供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现状。第二带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护理服务提供,推进良性的竞争循环。其三对现代护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包括规则缺乏质量不高的,我们可以采取边走边完善的策略。最后鼓励商业保险积极参与到里面来,开发差异化的保障方案,解决地区差异以及人群需求差异问题。

  第五持续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在制度推进过程中要有新思维、新定位、采取新方式,突破以往经办旧有的思维限制,行政部门学会当管家、做裁判,要努力成为利益平衡者而不是利益相关方或者决策者,要通过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一些事务性工作放出去,政府管得太多了,利益集中了,矛盾也都集中在自己手里。

  第六医养结合还要科学理性的推进,因为提供护理服务方面资金保障体系跟护理服务提供体系焦点,在于被保障对象的服务可及性,一是可负担,一个是服务提供,而我们发展过程中可能有些着重于医养结合,我个人觉得应该是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政府主导的医养结合应该提供基本需求,是可负担的一般性服务为主,高大上应该商保来做。平台应该以社区为依托,居家养老结合。服务提供不应该摊大求全,要按需分类。下面数字是1—9月份基金支付的比例,九成基金放在机构,只有一成在居家,但是相应提供服务量来说反而是3:7,如果我们机构医养结合乃至服务提供集中机构的话有多大的缺口?我们将来筹再多的钱也填不满这个洞。

  下面进入我们第五单元《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7》成果宣介。

  我们在推进试点的过程中一直是以非常包容的情怀来做这件事情,包括我们商业机构也包括我们学界,一开始看到这个报告的时候,我感觉我们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这么顶级的机构目光终于聚焦到我们的事业上,感觉很荣幸,回眸一笑,结果拿到报告打开一看,不只是回眸一笑,还有点阳光灿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机构提供过或者做过这么系统的梳理、这么完善的建议、这么深入的研究,所以拿到这个报告确实感到如获至宝,这也是我们制度推进过程中极需的智力支持。

  下面请我们参与这个报告研究具体起草的4位学者来给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

  首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同志。

  房连泉: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尽量在5分钟时间把我的主要观点说一下,因为报告大家拿在手了,大家可以回去看,首先还是表达一下我们感激的意思,因为我们从2014年到2017年,连续四年做了养老金报告的几个支柱,今年是做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对我们来说也是新的课题,我们不是这方面专业做这块的,特别是今年大家看的报告有28个分报告,其中26个关于长期护理,大部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还有很多公司的贡献,让我们中心几个人来表达这个观点不太公平。我们尽量把主要观点表达一下。

  第二个想说明的,大家看我们养老金报告有个数据的问题,往年我们发布这个报告的时候都是2016年基本养老保险的数据大家比较关注,今年有个特殊的情况,因为时差问题,我们这个数据到明年再发布,到明年我们是计划做主权养老基金的分报告,顺便把数据的问题再补上。

  我就表达一下主要观点,给我的任务写这个分报告就是中国应该引入一个什么样主题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课题组拿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也有一些争论,是应该做社会保险好还是商业保险好?特别是在当前降费的背景下,再加一个新的长期护理保险的0.5个点时机合适不合适。我做的思路是看一看世界这些国家引入长期护理保险的怎么做的,特别是日本、韩国和德国,这个是基本的背景。德国和日本都是发达经济体,老龄化非常严重,看一下他们GDP的水平,大概都是25000美元之上引入长期护理保险,65岁以上是15%以上,韩国要年轻的多,大家注意是10%,韩国有个超前的做法,他跟中国的情况很相似。

  我们有三个分报告总结,就不具体展开了。当时的情况,日本和德国老龄化情况更急迫,他们面临什么突出的问题呢?一个是费用非常高,另外住院率非常高,再一个当时国内环境比较有利,长期护理是老百姓非常欢迎的事情,就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一样。

  三个国家的特点是什么?德国95年建制度的时候强调社会保险的原则,强调财务可持续性,当时是1个点。日本不是,日本九十年代有个十年的黄金计划,大规模扩张社会福利一部分就是长期护理保险。韩国是预防人口老龄化,韩国的社会福利特点,他是发展主义,GDP支出水平福利方面比中国还低,所以一开始控制长期护理保险支出,这就带来了后面发展一系列问题。德国一开始费率不是太高,是提高待遇水平和服务质量;日本是控费;韩国是扩大覆盖面、提高待遇。

  发展与成效,都是降低了医疗保险的支出压力,带动了护理产业发展、就业的增长,这些都是一样的。覆盖面,德国基本是90几以上,日本也非常高,韩国最低,缴费水平这块韩国最低0.4%,日本和德国都超过了2%,反映在GDP的支出水平日本最高1.8%,德国1.3%,韩国只有0.8%。

  中国为什么主张做长期护理保险为主的制度,大家看我们是未富先老,从进入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就是65岁以上人口从7—15%这个历程是多少年?韩国是18年,中国是20几年。像法国是一百多年,我们讲资本主义国家老龄化非常严重,但是有一百多年的应对期。将来我们人口老龄化情况非常重,事先应该考虑这个事情,当然中国还有计划生育家庭的特点,然后妇女就业参与率特别高,中国这块长期护理保险非常薄弱。我们的护理设施和人才都非常的匮乏。民间的机构也是发展的不快。我们现在情况和韩国2008年有很大的相似性,2008年国内的护理服务产业非常薄弱,护理机构比较少,人才比较少,但是民间的机构发展起来了。

  对中国的几点启示:一个是我们0.5个百分点的缴费可以满足65岁以上人口5%左右的需要。护理服务和医疗保险的支出有个替代效应。德国长期护理保险总的支出在上升,但是他的总费率在下降,主要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费率下调了两三个百分点所致,护理保险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们做长期护理保险的时候应该是在整个社保制度设计里的一个小部分,覆盖面也是主张我们尽量的参保群体覆盖60岁以下所有的年轻人,受益群体是65岁以上的失能群体,这样赡养比最好。将来可以考虑把年轻的一部分人口失能情况覆盖进来,同时应该把城乡居民也考虑进来。待遇水平就可以实施有控制的,像韩国那样的方式,有限的支付,随着制度成熟逐步扩大待遇水平,是可以控制的。

  最后还有服务的问题,护理服务不同于养老和医疗,对服务要求特别高,这三个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得出来,社会保险启动对护理服务产业是极大的撬动,这里就需要民间机构、私营机构介入,韩国的教训是,引入民间的产业的时候,要市场监管,防止恶性的竞争。

  这是我基本的思路,还是主张实行基本的社会护理保险的思路,下面更精彩的观点让我们中心的张盈华来报告,她是报告的主持者。谢谢!

  主持人(樊卫东):谢谢房秘书长。此前的主攻方向他是在拉美方向,现在把视线从太平洋那端拉了回来,对于我们长护来说有了一个资深的国际问题专家。做一项制度创新要吸收研究国外的经验,但是研究国外经验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我们怎么在研究制度过程中分析国外制度的背景、时代,包括经济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以及这些东西拿来之后在国内使用怎么才有一个根植的土壤或者适合的氛围,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女士,大家欢迎。

  张盈华:各位专家,各位嘉宾,下午好!

  我撰写这个报告有三万多字,我把其中最核心的、我最想表达的观点拿出来放在这儿让大家批评。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体系建设应当作为一个多层次制度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或者是一个领头兵,将来会成为我们其他的社会保险的榜样,这是我一直期望做到的一个事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才启动的唯一的社会保险项目,其他五个险种都已经在过去的20多年30年的时间里有不同的背景。那现在我们有这样的背景,有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就应当让它起步时、出生时就应该有各位来能够长期成长、健康成长的环境,有这样一个体系的构成。

  我先讲一下建制的必然性。这里有几个时间节点,一个是现在,是我们第一阶段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成,还有本世纪中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国的建成,这三个时点分别对应的我们人口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看出底下蓝色的线是65岁以上的老年(PPT),对应下面是80岁以上的,我们知道老年人是失能高发群体。简单的估算,为什么?因为没有官方权威评估的标准,我们没有官方的数据衡量到底有多少失能老人。我查了国内包括全国老龄办,包括六普数据、民间调查,还有借鉴国对应的数据,算下来10倍之差,最少有500多万,最多将近4500万的失能人口,不管多少,随着老龄化、失能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简单一看60岁失能的老人1200万,到下一个时间节点2035年就会翻一番,2400万,到本世纪中叶,3500万。也就是说,在我们奔向强国的过程中,我们要背负滚雪球式庞大的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这些老人我们是不能把他丢弃掉的,中国现在每年老年人口增量相当于一个挪威的人口,挪威的收入是什么?挪威的人均GDP算成人民币大概50万元人民币,我们是挪威1/10的收入,我们不能让我们老年人在生命最后阶段或者失能阶段过挪威老人1/10标准的生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不能容忍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然要搞这么一个制度,人人将来都会走向失能,但是我们希望出现吴玉韶主任说的128岁无疾而终的情况,但是这样的情况太少,我们不能让失能的群体在生命最后时间段没有保护,这是必然的制度趋势。

  但是这个制度在生成的时候遇到的环境和我们现在已经有的五个险种社会保险项目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很难拿五个险种社会保险发展的历程完全搬到长期护理保险上,我们只能借鉴,甚至只能通过它的教训弥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认识上的不足。

  比如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那个时候制度设计是应对国企改革,现在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要做健康中国,我们那个时候为了物质文化需要,我们现在为了美好生活需要,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

  第二,我们长期护理保险是唯一进入老龄化才启动的社保项目。而且我们面临三期叠加,高龄化、老龄化两化提速,还有现在的社会民主对于差异化的分割的社保制度是零容忍的,他们不能容忍对身份有区别、有分割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劳动力市场的转型,我们都知道2012年是重要的时间分水岭,从那之后我们中国劳动年龄段人口数字开始减少,相对应我们老年人口在加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这些都会对我们现在家庭的养老,传统的社会安全形势、家庭互助的形式是极大的挑战。

  但是也有有利的环境,比如民政部门很早认识到2009年启动这样的工程,所以到现在我们床位数和机构数在增加。我们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环境的时候,政府是很包容的,政府很包容的接纳了商业机构的介入和经办,这些都是很有利的环境,是我们应该抓住利用的环境,但是我们现在有制约,我们在减税降费,怎么又要保障又要筹资又不能给企业增加负担,这时横亘在制度设计者面前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回想这样一个环境背景,我们要给老年人有保障,我们不能让老年人过挪威老年人1/10的养老水平,我们就要筹资和保障,但是所有的筹资和保障都要落在政府身上吗?

  我们看一下现在的情况,地方政府对于医保基金和高龄化的程度,现在试点同医保基金拿钱出来解决失能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问题。高龄化趋势是这么一个线性,上面红色的,但是医保基金的结余是分散的,根本看不出二者的关系,说明地区承受能力存在很大的分化的现象。

  另外看最右侧的柱形图,我做了简单的处理之后,大家就看一个问题,那边深色的用财政力量,就是地方财力还比较好,用地方的医保基金结余还相对充足解决长期护理问题可以,但是左边不行,我们看左边对应的省份其实很多都是在发达地区,北京、江苏,这些地方都是相对经济发达的,但是因为老龄化程度比较高,支出压力、服务成本比较高,所以他的基金、财力也不能长久支持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因此我们要有很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单独拿出来,这个制度是什么样的?必须是多层次的,我们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多年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同步基本险和补充险,否则再过几年把补充险补上来的几率非常小。就像我们现在的养老保险,养老保险二支柱晚于一支柱10年,三支柱晚于一支柱20年,到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我们把重要财务压力全部压在了一支柱,压在了财政,进而压在地方财政、地方政府身上,这不是健全的制度。

  我做了简单的测算,最终的结论是我们基本险从0.5%的费率起步,这个0.5%和地方试点相当,同时也相当与德国、日本他们在起步时略低于的他们的筹资水平。这样一个制度的设计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么多失能老人所有的保障,我们只能是给他基本保障同时留有空间,这个缴费空间是留给我们的补充险。所以我做了一个研究设想,第一支柱应该政府兜底,目标是什么?要全覆盖广受益。

  首先我了解到的美国的失能老人,美国没有社会的长护险,美国失能老人是通过Medicaid,享受Medicaid的老年人占到他们总人口比例是1.7%左右,法国也是有一个社会津贴制度叫APA,讲究个人自立的,APA的覆盖相当于总人口的1.9%,中国是多少?我们从试点地区他们受益的,经过试点到现在,包括青岛、南通、成都、长春这四个城市,他们的受益相当于当地人口比例是小数点后面两位数字,什么意思?我们的覆盖和这些国家基本的覆盖是有10倍、几十倍的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只有极少数的老年人在享受待遇,而很多的老人同样是失能进不来,原因是因为地方试点不知道未来规模多大非常谨慎的推行,如果我们基本险上用全覆盖、广受益拉低标准,那就需要补充险。

  补充险有三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我们报告里有,而且有个专门讲新加坡,他是政府强制的,有总人口的21%投保了。还有法国,有多少人投保了?11%,美国大概3%。这三种情况有非常大的区别,我们想要人们加入这个补充险无非是这三个国家的三种做法,第一种做法是强制性,在我们国家强制一个商业保险很难,新加坡有特殊的土壤。第二种政府的支持,政府支持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税优,但是我们国家的税优政策很难促进二支柱、三支柱发展原因,我们不是账户的,所以没有办法激励企业建立这样的制度,所以有了第三种方式,就是补贴方式,我在报告里也写到,2013年德国启动了购买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补贴方式,也撬动了很多人投保的愿望,其实补贴额度并不高,但是政府的做法是吸引人们、激励人们很好的引子,这样的一些制度是有利于我们二支柱补充险的形成的。

  美国和法国他们在补充险包括德国有什么区别呢?第一种德国为代表的叫扩面功能,德国12%的人口购买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另外88%的人参加社会保险,因为德国要全覆盖,要求二选一不参加这个就参加那个,而且这两个制度所有条件是相等,投保费率、理赔的条件都是相等的。唯一不同就是经办的机构不同。对于商业机构来说也接受这样一个项目,但是理赔的额度相对低一些,因为它要保证它的利润,这是因为商业机构是按单个人算成本收支的,对于社会保险来说理赔额度要高一些,我们可以看出来有上万欧元,是商业机构的一倍,为什么这样?因为社会机构有互济,但是无论如何两种并举的模式实现了全覆盖。第二种法国的补足,这是我认为应该倡导的,目的是为了扩面,11%法国人持有商业长期护理补充险的,他是增添的,美国费用高对应的是高净值高资产的人群。对于我们来说要把补充险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中,作为我们保障老人的制度安排,那么就不是增添只覆盖少数人的群体,我们制度设计上就应该考虑怎么样让更多的人加入补充险里面,因此像法国的低费率广覆盖的补足的功能,是我们认为应该推崇的方式。

  当然我也做了比较大胆的设计,就是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里面引入个人健康账户的方式,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补充保险必须要有政策落地的地方,我们落地在某个产品上,很容易形成这个人买了这个产品享受一次税优,买了那个产品再享受一次,很难监管,那么用账户的方式,把我们税优、资本运营、政府政策支持都放在这样一个账户里面,同时账户资金可以用来家庭互济,我在报告里也有国内的比如厦门做法,还有用个人医疗保险账户购买商业健康险的做法,这些理念我们是可以往这个地方想,下一步就是怎么更落地更切合实际,变成可操作的政策。

  最终,我们一定要在唯一的老龄化社会启动的社会保险制度时期把多层次补充险的功能发挥出来,让这样的项目诞生的时候就是一个两条腿走路的制度。

  谢谢大家!

  主持人(樊卫东):谢谢张盈华女士充满激情的演讲,她的讲演内容有专家点评,我是有感于她的情怀,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责任和担当,包括她一直提到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漏一个老年人的情怀,我觉得非常好,这是我们政府做这项制度的初衷和目标。说到情怀我想谈谈传承,社会保障制度包括长期护理制度不是国外专创,我们老祖宗就已经提出来,23002400年前的战国末期就有了社会保障的概念,《礼记·礼运》提出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所以我们讲到传承,老祖宗有的东西怎么在社会保障建设过程中沿用我们的思想,用我们文化传承运用到我们制度创新过程中,说一个小点,因为这一两年长期护理保险比较热,各种论坛我也参加比较多,有些学术专家言必称国外,而且总感觉报告里用几个洋词很有内涵,实际我感觉不接地气,真正我们要创新,在新制度创新中可以用自己的东西就像“一带一路”,国外怎么翻译准,国外专家还在争论。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高庆波先生。   

  高庆波:感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汇报一下我所做的研究,我也接到主办方的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报告做完,所以将抛开PPT

  正如胡晓义副部长在序言中所说,在2016年的时候发了80号文件前后有了这个课题,我承接的任务,如果作为论文来说,就相当于问题的提出,给我的任务是尽可能把中国长期护理制度需求情况测算出来,如果可能的话,测算下制度覆盖有没有一个上限。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关于长期护理这个词大家一听都知道到底是什么,但是对界定范围,到底涉及哪些人,就像80号文说的一样,我们探索的主要任务包括长期护理保险的保障范围和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用的是同一个词,但是讨论的东西并不一样。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界定很多,以WHO为例,其界定是使老年人免于因身体和精神原因造成的,可以保障他继续生活下去的一种体系,我们知道这样的体系和我们主推的ADL(生活能力量表)不太一样,因为WHODAS包括了ADL不包含的精神和社会要素。那么,到底哪一是部分是老年人的需求?

  而且我们也知道,中国老龄化有很多独特的特征,首先给长期护理机构预测带来非常大困难的一点是我们进程之快,进程之快意味着通过积累历史数据的方法来预测需求可能在技术上存在困难。我记得WHO2003年发布过一个中国健康预期寿命,当时人均健康预期寿命63岁,下一个版本发布是在2012年,那时候提升到68岁,不到十年时间里健康预期寿命多了接近5岁。这也是当前关于老年长期护理需求预测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中国最知名的、全国老龄委的预测的根源所在。我在这里一定要表示一下感谢,因为这篇课题如果没有保险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的支持的话是无法实现的。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主要的量表。调查分成两套,一套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失能测试(WHODASPPT左端),另一套是是包括日常活动能力各方面的要素的ADLPPT右端),WHODASADL多了很多社会属性,比如参加社区活动、做家务、管钱等等,依据两套问卷的调查结果将不太一样。

  第一个要展示的是60+以上人口的居住状况,对于老年人来说,居住状况包括几种情况:独自居住,和爱人、子女居住,包括住养老院、护理院等其他形式,我们这里关注几个因素,首先是空巢的比例。加权空巢比例53.63%,也就是说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按照美国卫生部的说法,所有老年人都将在生命的某一个时刻迎来需要护理的时刻,我们额外抽出了80岁以上被调查的空巢老人在40%以上,现在有9.13%接受机构服务,从某个角度上来讲,我们面临规模惊人的潜在需求情况。

  调查的第二个重点问题是受访者身体健康状况。这里我给大家放了三张表,第一是健康自我评价,第二是ADL得分情况,第三WHODAS得分情况,共性的地方在于三张表在重度失能状态的结果非常接近,第一张表10.83%,第二张表9.4%,第三是10.2%,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从失能能力测试的不同方式来看,关注的群体基本可以锁定。从PPT来看,ADLWHODAS完全健康比率有着巨大的差异,按ADL标准有68%的人被认为完全健康,也就是说九项指标都没有任何问题;如果换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这个数据在有效问卷是25.3%,老年人除了身体问题意外,在社会属性、学习能力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

  下一个问题是当前老年人接受护理服务的状况,我们格外关心的是需要护理服务但是没有护理服务的原因,虽然回答选项很多,三种情况之和基本接近100%:一种是没有家人和亲友,一种是找不到合适的护理人员,另外是经济实力不足。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经济方面的支援可能会有4%老年人陷入困境,如果没有合适的制度措施或者鼓励我们的长期护理制度发展,更多的机构或者更多人员加入这个事业,可能有5%的老年人面临找不到服务提供者的困境。

  最后还有两张表格,一个是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意愿和偏好,根据您的身体状况您是否希望获得照料或者护理服务,而且明确指出这个只考虑身体状况,不考虑经济和可获性等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的一个分组中,没有任何一个组认为需要的频率达到2/3。在测算需求的时候,除了身体状况之外还存在意愿的天花板,因为意愿是行为的前因变量。

  最后一个展示的表格是老年人如果可以接受护理的话,需要什么样的方式?调查结果和全世界调查结果基本一样,居家养老是首选,其中家人和亲属照料占44.07%,在家有保姆、钟点工、护理员包括社区这三项合计60%以上,医院占了10.08%,护理机构只有22%

  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调查的主要发现是:一是如果短期来看,总人口当中愿意接受护理的重度失能患者大概3%,中度愿意接受的大概10%,这个数据可能存在一个天花板。二是试点地区已经开始出现选择行为。尤其是,10%的受访者偏好居住于医院进行养老的结果显示,可能制度设计当中关于解放医疗资源的预期不太容易实现。而且需求偏好显示,健康的群体有相当部分也偏好得到护理服务,这对制度设计来说需要考虑资源错配的问题。而且我们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形成了类似产业政策的效果,无论参保人数、机构数量趋势完全不一样。虽然覆盖的人群增长很快,但是费用已经出现了快速上涨的局面。

  最后的呼吁是实现制度顶层设计,无论是覆盖范围确定还是模式选择、包括标准界定,而且需要整合我们所有的政策,长期护理政策在各个试点地区和各个地方其他政策衔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我们需要反思这个制度到底要做哪一部分,和社会援助、保险、社会保险、家庭责任之间的关系,这些需要总体的设计。因为我的任务实际就是问题的提出,所以如果想了解更详细的内容,请看《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谢谢。  

  主持人(樊卫东):我们做工作总讲问题导向,但是问题前端是需求,就是我们研究潜在的需求,潜在需求怎么转化为有效需求,就是蛋糕做多大,需要多大的盘子才能撑住这个制度建设。但是盘子做多大的时候可能还要看看被服务的客观或者保障对象需求是什么,还要做系统的分类。网上有个段子跟大家分享,孩子教育都怕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就要不停的往前拉,所以开始抓胎教,胎教的时候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听音乐,听什么?莫札特、G大调、小夜曲,反正就那么大点空间没法逃课。生出来之后变成了《爸爸的爸爸是爷爷》,我们说失能全失能的老年人不就是小孩吗,跟我们在子宫里成长过程不一样吗,没法表达,思想意识没法沟通,这时候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比如洗澡每天洗一次,有时候他可能不愿意动,所以在具体需求过程中,可能我们还要深入细致的研究、分类,然后将来的服务提供才能是有效的供给。

  下面有请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身险二室主任王未,大家掌声欢迎。

  王未: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代表课题组介绍一下整个报告里面有关商业护理保险的主要内容。咱们故事的起点必须是说全球老龄化的问题,这两张图是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2012年发表的报告,非常清晰的看到老龄化而且快速老龄化是全球共通的问题,我们挑了四个国家,两张图分别是20102050年的人口金字塔。这四个国家人口金字塔变化的趋势非常相似,人口分布的比重都从塔的底端很快的往顶端移动,而且中国变化特别的显著。

  人口老龄化带来护理方面的挑战,直接把护理问题由家庭问题变成社会问题。需要护理的人口规模大,上升速度快。第二费用很高,这里举了美国和法国的两个国家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过两种不同的专业护理模式平均的成本,就是养老院或者机构护理还有居家护理的费用,比如说美国人和法国人自己有的养老金或者储蓄水平一比较,可以看出失能带来的经济压力,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很大的经济风险。

  为了应对挑战,实际上很多国家刚才很多专家介绍了,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如果把各国的模式按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横轴是参保的模式,从自愿到右边强制,纵轴是商业护理保险的发展模式,它在整个体制当中发挥的作用是发挥主要的风险分担作用还是补充型?我们可以大概看出一个趋势。最典型的是美国是市场主导型,除了Medicaid是安全网式的制度安排,是针对低收入人口的,其他大部分美国人都需要自己购买长期护理保险,这个特点跟他们医疗保险的制度一样。购买是完全自愿的形式,而且个体风险定价,也就是说我在买时候根据年龄健康状况会有不同的风险价格。给付形式主要是有费用报销或者津贴型两种。

  横轴两端之一极就是德国,德国被学者称之为双轨制,也就是保险和社会保险并行,德国的法律规定每个人都必须参与或者必须参保长期护理保险。收入最高的大约10%的那群人可以选择参加社保或者购买商业保险,而且这个特点和医疗保险的制度一模一样,我们称之为法律强制型的商业护理保险,在运行中严格遵守跟随医疗保险的原则,强制购买,而且购买的时候以参保时候的年龄定价的,给付形式是费用报销,在强制型法律保险的基础上,商业保险市场发展了资源购买、风险定价的补充型护理保险。

  美国纯自愿和德国强制的两个模式之间,中间低端是新加坡的公私合作的模式,我不多赘述。要提出一点,它也是非常鲜明的基于本身的医疗保障制度,每个新加坡国民的医疗保障账户,可以允许从里面提取资金购买商业保险。他们采用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结果,人进行主动选择时有惰性,所以他们采取自动加入但是可以选择退出的机制。定价也是以参保年龄为定价的,给付形式是护理津贴。

  最后一种方式是左上角、也是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包括法国和日本都会有个公共长期护理保险的补充型,特征是自愿购买。日本市场非常小,绝大部分都是商业健康保险或者人寿险的附加险,我们报告介绍了法国MGEN的公司的经验,他们是法国补充型养老健康领域最大的互助型的保险组织,他们的运行模式很鲜明的特点,是与医疗险绑定的综合型的保障,而且是群体定价,除此之外,最能显示相互险互助的形式的特点是他的给付方式是现收现付型的,给付形式主要是现金津贴的方式。

  刚才列举了世界上那么多国家主要的模式之外,同时我们发现整体来看,特别是经合组织国家商业护理保险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国家从市场规模来看发展的相对比较成熟的除了强制型的德国是个特例,看自愿型就是法国和美国,但是即使在这两个国家人群覆盖面非常窄,法国2010年数据,购买商业护理险的只是40岁以上人口的15%,美国2017年数据是5%,或者是市场主体人群的10%,这个和这两个国家的商业医疗保险的人群占有比例呈鲜明对比,法国商业医疗险的占比是96%左右,美国根据2017年最新的数据是67.3%,虽然统计口径不一样,但是同样可以看到,虽然护理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人群占比作用来看是呈鲜明的对比,另外一个层面在商业护理保险的赔付占总护理费用支出比例也非常低。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一方面我们面临大量的需求,护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是很大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商业护理保险迟迟发展不起来,这个在研究者当中被称之为商业护理发展政策,卫生经济学领域对他也有很多研究,总结起来大概几个方面。

  第一看需求层面,人们会研究为什么不买商业护理保险,价格高是最主要的障碍。接下来是逆向选择,这是保险市场非常常见的问题,既包括静态的逆向选择也包括动态的逆向选择,因为大部分护理保险都是长期性合约。什么是静态的,比如我在年轻时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去购买商业护理保险,我们同样和保险公司一样,都对未来很多因素的变化充满了无知,所以保险公司对我们俩的定价可能是非常接近的。但是随着岁月的迁移,我们俩身体状况会发生变化,我们最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会不断积累信息,但是这个信息对我们来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的健康情况比较差,我就会选择继续续保,如果我的朋友如果健康状况好就会选择退保,所以保险公司面临动态的逆向选择问题。

  第四个比较重要的是养老需求,大家发现尤其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特殊的情况,本身对护理保险的需求就比较低,包括失能老人由于身体状况比较差,他达到消费水平的需要本身比较弱,所以对保险能提供的收入平滑的需求不是非常旺盛。还包括其他的支出需要会挤占护理保险的需求。同样老年人在生活当中还会得到护理保险的替代品,比如金融投资、房产。最后就是家庭照料对护理保险作为一种正规的风险分散机制挤出效应。

  以上都是人们从所谓的理性为层面对发展困惑的分析。可能对大家来说最致命的问题是,有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也许是非理性的。其中因素也非常复杂,包括缺乏长期规划和预测的能力,也缺乏很详细的了解护理保险条款的能力和耐心,缺乏对失能风险的认识等等。以上是对消费者层面。

  对供给层面,第一是不确定性,这里要严格的和所谓风险区别开,这里不确定性包括老年人失能的概率和失能之后发生的费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还应该包括长期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和护理保险是长期合约的特性密切相关。第二是系统性风险,第三是长期合约的履约能力,保险公司没有办法确保未来不会更改合约条款或者更改保费水平。

  最后一点是公共政策挤出的效应。这点在日本和英国等公共保障体系非常发达的国家已经非常的显著,即使在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像Medicaid作为最后支付人的角色也会对商业护理保险产生不小的挤出作用。

  分析了主要的发展障碍之后,我们看近年来国际上商业护理保险有哪些发展趋势呢?在政策层面、税收优惠激励,包括对个人和雇主所支出的保费允许可以税前列支。第二减少公共政策挤出效应,主要在美国有很多州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合作机制。第三保险市场的监管,也是对市场行为更加规范化和以保费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比如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合作计划,就要求满足这个计划条件的那些保险合约必须为75岁以下的人口提供通货膨胀保护,德国规定强制性的商业保险遵守和社会保险相同的失能等级评估条件和服务标准。

  接下来就是市场层面,最近几年商业保险市场本身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的发展,大家发现一个是需要护理的人越来越多,第二大家需要护理的需求非常复杂,所以商业护理保险的市场发现了扩大保障范围,同时又收紧风险管控的力度,同时又延展产品的外延,这三个趋势并举的特点。扩大保障范围以美国为例,产品从原来只支付在养老院等机构的护理,扩展到居家护理,加强风险管控就是从原来承诺终身给付的条款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了,转而规定最长的赔付时间,比如三年、五年等等。

  接下来我们看产品创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开发混合性的产品,和人寿保险、年金型保险和住房为基础的反向抵押型的其他养老规划工具混合起来的产品。第二是定制型的产品,现在大部分的护理保险可能要保障的范围比较全面,相对就导致保费比较贵,为了降低保费会开发一些比如说递延型或者针对特定的失能风险,比如老年痴呆症等等特殊人群的定制型的产品。

  我们看了国际的特点之后,我们看一下我们国家商业护理保险市场是什么特点?一个是小一个是偏。小就是人群覆盖面,特别是保障型产品人群覆盖面非常低,第二偏,目前市场局面是偏重储蓄和理财功能,而在保障和服务功能方面非常薄弱的。

  接下来允许我稍稍的鸠佔鹊巢一下,向大家通报一下中保协2016年、2017年进行的两次长期护理调研报告发现的情况。我们研究当中专门针对3059岁成年人购买商业护理保险的动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这个市场面临的很多问题是和其他国家非常相似,比如已经购买了商业医疗险或者认为护理保险是重疾险的替代品,或者以后依靠房产套现支付护理费用,商业护理险在人们的养老规划当中存在很多的替代品,要和它产生竞争。还有认为政府应该承担主要护理筹资责任购买的动力也会比较弱,偏好家庭照料人群的购买动力也非常的弱。

  以上是2017年的发现。2016年我们做了同样的研究,我们询问没有购买商业护理险的成年人为什么不买的原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我还年轻,考虑护理问题比较早,或者我身体比较健康不需要,虽然这两个发现不能直接说明大家对自己未来护理的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但是从两个发现当中还是可以发现人们对护理的问题至少还没有认为这是自己生活规划当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其他比较重要的原因,认为常见的护理保险产品太贵,或者将来可以依靠社保、房产、子女等等替代品支付护理费用。纵观国际国内发展经验,我们在商业护理保险方面得到了哪些心得呢?商业护理保险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我们刚才介绍的国家商业保险的体制,基本都是基于医疗保险或者养老保障体系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反观我国已经比较成熟的社会基本医保体制已经定义好我们国家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发展的框架,同时我们分析了商业护理保险发展过程中面临长期不确定性、系统性风险等等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商业保险市场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必须依靠社会保险制度为这些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第三是人们护理的需要非常丰富和复杂,所以必须有多种元素构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保障体系。商业护理保险的发展依赖于很多物质基础,包括标准体系、服务体系和经验数据的积累,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社会护理保险体系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最后商业护理保险发展必须要有内在的动力,从国际经验上也看出了一些经验,就是我们必须在风险管控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加强对自己内功的修炼。

  谢谢大家!

  主持人(樊卫东):经常在媒体、研究文献上可以看到,老龄事业、老龄服务产业、养老事业、养老服务产业,事业和产业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个人浅见,事业就是政府公共财政,或者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政策性安排。产业个人认为是企业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企业行为,但是实际过程中,在国家顶层的政策文或者界限划分过程中,事业和产业区别的不是很明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些服务提供机构有事业编的政府性的机构,但是行使的是通过企业的形式追求利润,造成服务市场上竞争不充分,而且可能带来的就是价格扭曲或者是价格垄断。在长护服务市场上,我们从一开始就欢迎保险机构,包括社会资本进入这个市场,通过相互之间竞争政策的平衡性,然后追求市场竞争的充分。

  下面,我们掌声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朱恒鹏老师点评。 

  朱恒鹏:谢谢郑老师给我这么一个机会。我们团队最近两年做了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也包括长期护理的供方,刚才听了四位嘉宾的确做的很踏实,针对他们刚才讲的内容简短做个点评,因为时间太短,还没有来得及看这个书,首先给四位一个建议,如果给你限定15分钟和20分钟的时间,最好不要准备这么多的PPT,把几个要点讲清楚,节约两三分钟的时间比匆匆忙忙讲完哪个都没有讲透要更好。

  第一个讲的国际经验,我知道咱们国家不管是咱们学术界还是同行,都要做国际经验,甚至同行有个词叫对标,但是我至少研究医疗体制改革,看国际经验介绍,包括看世卫组织和世界银行国际经验介绍的时候,一个感觉是,讨论国际经验真的要谨慎。国际经验讨论的时候经常出现一种情况,他讲的国外制度和你理解的国外制度,以及你看文献看的国外制度和你介绍的不是一回事。

  中国发展路径和欧美差异非常大,历史差异也很大,1949年以后我们选择的体制差异也非常大,有些东西用同样的词,比如我们也叫公立医院,我一直在奇怪,咱们怎么形成的,国有企业国营企业我们叫国有,但是医院叫公立医院,实际我们不是公立医院是国有医院。中国叫公立医院和英国的公立医院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这两年下了很大的功夫,一是看中国的经济史、货币史、财政史,也看国外的,发现我们过去很多对国际经验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问题。

  咱们今天讨论的主题大家很清楚的知道,在政府和市场中间还应该有个东西叫社会。这块我们是要给予关注的。社会现在有非常大的需求,我们在讨论养老以及长期护理保险,我们恰恰要探讨和介绍国际经验中别人是怎么社会化的,因为很容易听到这些国际经验之后给我们的印象是,社会就是政府,社会化就是政府化,咱们现在叫社会医保,但客观的讲是社会医保吗?咱们应该叫政府医保,所以我想看国际经验必须要考虑清楚。

  第二咱们国家和德国、日本、法国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很熟悉、外国人不明白,中国人一听叫体制内、体制外,咱们讨论的长期护理保险以及长期护理我们准备服务于哪个群体?当然大家说服务于全体老百姓,但是其实我们最终的结果真的全体吗?我们养老保险,我们的医疗保险,已经是主要服务于体制内的人群,那么我们如何避免即将开办的长期护理保险还是如此?我看不到现在有个改革能够把体制内的需求给压住,并提高全民的分享感,但是我觉得这个格局是不能持续下去的。体制内现在是高保障、高待遇,体制外在交税、在交社保,我不相信他们会长期接受这个结果。中国历史上好多朝代最后出问题,就是体制内供养人群太庞大,导致体制外养不起,但是历史上还没有一种情况是体制内的人群退休了还是大家养,咱们现在是体制内的人退休了还得大家养,而且体制内的人退休了给的待遇比在职的工资还高,医疗保险发的还多,咱们现在又给他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我不是反对长期护理保险,我的意思是这些问题要研究。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将来的社会治理叫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我觉得党中央在这个问题上是清醒的。但是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原则性的宣言如何做到共建、共治、共享,我们在介绍国际经验的时候,特别介绍德国经验、法国经验的时候,其实我们要考虑别又发展成政府办、政府管、机关事业单位垄断国企的职工,但是我们能有什么把握保证不会又是如此,国际上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觉得这个值得考虑。

  我也没有一个清醒的答案,但是我给我们团队确定在今后几年的任务,第一老老实实的学历史,经济史、思想史、财政史、货币史,当然值得学的东西很多,但是能力有限,老老实实的看一些社会学的文献。第二把研究重点由具体的政策建议转向社会治理的研究,中国今天到了这个阶段了,有一个很简单的思路,我们恐怕在提政策建议的时候第一还是真正明确必放开政府管制,一定要培育社会治理机制。

  中国的老百姓现在不容忍差异化待遇,其实不是,80前,最少是70前,特别容忍体制内外的待遇差,他们要求保持体制内外的待遇差,但是他们希望自己进入体制。这就是我们现在80前一代、70前一代的想法,国有企业千万别取消铁饭碗,我还想进铁饭碗呢。当然90后没有这个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共享、均等化服务就来了,也许这一天会来的很快,因为今后的天下是90后的天下,历史的规律大多时候是老人说了算,但是中国90后这一代比较独特,至少我们的养老是由90后说了算的,因为咱们计划生育导致的,一个90后上面有八个老人,我们今天做的政策设计和建议其实是为我们自己做准备。 

  所以我下一个建议就是,最好先敲定了长期护理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就是服务再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另外,刚才大家提建议的时候,我们可能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大规模人口流动像中国这么大的,历史上其他国家没有,关键是我们短短30年,3亿人口的流动。第二就是我们农民工要回去还是要留下?回去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留下是什么样的制度,这是要考虑的,在我们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过程中这一点也要考虑。

  第二点考虑的是突破现在我们政府的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格局,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国,我们的服务供给体系和筹资体系未必需要按照行政的架构,按照这样的行政架构就会发现,做小了保险吃太小,做大了就成大锅饭。

  最后一点刚才这位女士讲的我不太懂,她说商业保险发展的困惑,我自己都有点困惑,我觉得有寿险、有年金、养老金,真的需要单设一个商业护理保险吗?长期照护险就不是所有发达国家都设置,我刚才毛算了一下哪怕3亿老人,其中失能老人机构照顾的又只有4%,这个人群有多大,商保还要来做?寿险、年金、养老金这些倒好,这是一个困惑,我的房子不能用于支付护理费吗?所以我不知道护理险商保到底多大空间,这块我不熟,我也不知道国际经验有多大。

  我就点评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樊卫东):朱老师素来以观点犀利,敢想敢说敢言著称,当然敢说敢言背后是对自己的言论敢负责敢于担当,而敢于担当的背后是什么?有极高的专业水平和理论造诣做支撑的。

  我们最后再次把掌声献给四位演讲嘉宾的精彩讲演以及朱老师的精彩点评。我的主持人生涯就结束了,交给下一个主持人。

  主持人(齐传钧):大家估计已经等我等的很辛苦,倒不是因为大家特别想见到我,可能因为这是最后一个环节,马上要过平安夜了,我觉得这也不是全部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个板块有5位大咖来发表演讲。我们的会议主办很有意思,首先是领导致辞指明了方向,然后来自地方实践,以及理论成果的研究发布,最终还要上升到理论层面,这就是坚持和不坚持的问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坚持什么?从实践来上升到理论,符合过去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加强顶层设计的转变,所以一个不转变一个转变,就到了第六个板块。

  言归正传,提到长期护理保险我挺不愿意研究的,为什么?像上午王忠民理事长所说的,很多研究已经陷入死循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提供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很多是动用社保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但是我们知道中国体制内的劳动力只占了大概36%——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只有2.9亿,但是全国劳动力是7.9亿,说明还有5亿人只享受每个月每个人117块钱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这个环境下我们探讨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险,一定要搞我支持,但是带来两个问题,往小了说,带来制度可执行问题,长远考虑带来了可能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所以,我确实带着虔诚、带着困惑,听听下面几位学术大咖分享他们的成果,看看能不能让我们每个人获得一些启发。

  第一位演讲的是来自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教授。   

  朱铭来: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谢姚会长和郑老师的抬爱,让我参加这个研讨会,给我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跟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很晚了,大家很辛苦。但是凡是能坚持到现在的说明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们的精力和体力离失能失智很遥远,坚持到最后的都是胜利者,让我们共同探讨社会性的难题。

  尽量节省时间,跟大家汇报一下这个想法,想把这个制度跟本人带的团队做的研究跟大家分享一下,对于我们将来保险业在未来的新蓝海新市场,我们目前老龄化程度不用说了,大家心里都清楚,其实这里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今天上午上半场,很多人都谈养老金的问题,其实如果想一下健康的老人老年退休之后,退休金如果能拿到50%60%的比例,如果身体一切健康,应该说维持基本生活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一旦生了病,医疗费用开支,老年之后的护理费用开支,这部分开支规模相当大,所以最终可能影响老年晚年生活的实际是医疗费用和长期护理这块的成本。

  言归正传。我把我们做的测算做一下介绍,因为我们谈制度建设,我2012年协助国家老龄委做了比较早的我们国家长期照护费用的测算,这个数字后来被广泛引用,我们2011年估算需求量老人3300万人,到2015年将近4000万人口,这是需要护理的人数,需要护理的费用经过测算,包括经济指标,2011年我们大概需要3600亿人民币,到2015年的时候将近5000亿,2020年就到了6700亿,所以3300万人的护理人口,3600亿的成本,4000亿的成本,曾经一度作为我们老龄委公布的相对稳定的指标,是我们整个盘子的规模。

  2016年的时候,就在人社部门即将启动长期护理保险之前,我们受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委托做了第二次测算,这个测算过程当中,我们首先把失能人口做了一个压缩,原来按照老龄委的统计人口失能人口分为能够自理、不能自理、部分自理,我们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定为完全失能,这在老龄委的面提供的数据,我们把失能人群的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宽泛,把所有的所谓重度轻度失能人数全部涵盖过来,到了2016年,因为要考虑未来制度的建设,所以我们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压缩,因为按照人口普查数据把人口健康状况分为四大类,我们只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群作为失能指标,这个人数下降了多少?按照2016年统计结果,我们2015年失能人口需要提供护理照料的从3300降到1075万人,这是我们要护理的完全失能或者重度失能的核心人群,相应的我们对成本也做了调整,不再按照供给法要素投入,因为一开始按照护理院总成本进行测算,我们把原来的计算模式改成需求方护理成本测算的模式,结果我们发现2015年这部分最需要护理的人群大概需要护理总费用812亿,但是大家发现增长速度非常快,到2020年将近翻一番,1300亿,2025年就要达到2200亿,这部分人数相对稳定,但是成本增长速度非常快。

  2015年的时候咱们人社部门医保基金结余多少呢?不算个人账户的结余,统筹基金2016年结余9700亿,2015年应该是8900亿规模,如果我们把新农合并进来,大概将近万亿元结余规模,我们从里面抽掉一个比例,还是能够应付,短期之内,2015年、2025年之间维持这项制度没有问题,但是往后走情况复杂了,一个是本身失能费用在快速增长,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开支也在快速增长,而我们社保基金结余速度会逐渐的放慢下降,所以目前制度维持我们短期之内的可持续还是没有问题的,这是跟大家解释我们的制度选择,当时做过详细的分析测算的,我们不是没有目的的拍脑门把制度拍下来的,当时给老龄委两个方案,一个是现在搞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覆盖整个的人群,但是这里有些问题需要明确界定,就是全民覆盖还是45岁、40岁以上的人口,按照国际经验,劳动人口按照缴费比例大概多少需要做测算,国家财政对于低保无劳动能力的补贴多少,相应的我们确定了方案1的模式,方案1最大的矛盾是什么?目前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缴费和给付保准差异化还要继续保持,而且长期来看赤字风险蛮大,这是当时做社保的第一方案。

  第二个方案,就是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配合分工的模式,社会保障在当时,因为我们人社部门没有特别积极主动想接这个保险,更多压力压在民政部门身上,他们有高龄津贴、残疾人津贴,有老年的各种各样的津贴,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主要职责,通过民政部门把最低保的人群,救助、津贴全部覆盖上,中高收入有收入来源的人群,国家通过税收和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参加自愿的长期保险,当时考虑可以办成官办民营的方式,可以采取相互互助的方式,关键当时提出来一项建议是什么?通过建立专项的投资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我当时说打造中国的第二公积金,因为长期护理有个最大问题,钱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钱将来换成服务,到了老年给我两千块钱找护工我到哪儿去找。所以服务的体系,护理院的建设,软件硬件,实际上当时是想通过投资基金的方式把服务体系搭建起来。当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每种制度都有它的矛盾。

  大家可以看一下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那是我们商业保险离长期护理保障制度最近的时刻,但是很遗憾我们擦肩而过,因为当时的草案,说的是国家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但是等到20121228日全国人大正式通过的时候把这句话删了,我个人感觉2012年是商业保险涉足长期护理最好的时候,当然制度选择它的原因的,我们也不能说现在的选择是错的。

  时间的关系后面我不详细谈了,最后我想谈一件事情,到了目前我们在做15个城市的试点,基本上我们采取的是日俄型的补贴方式,大概每天贴607080,或者100,现在对于保障基本护理没有问题,再高层次护理由谁承担,所以商业保险未来的产品怎么跟基本护理保险实施有效的对接,这是我们将来商保人应该考虑的核心内容。

  德国有个数据,我不是搞德国问题的,我不太了解德国的情况,但是我希望搞德国研究的同志看一下这个数据,很有意思,德国1995年开始建长期护理保险,到2015年经历了20年的时间,那个强制的保费收入大体维持在一个水平区间,当然有个自然增长的过程,而且中间还有个波动,我估计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跟着宏观经济的变化有小幅度的波动,整体水平相对变化不是很大,说明这是长期持续性的,政府职责可能大起大落。但是它的补充性质的保险很有意思,最早有数据开始,2005年之前没有单独核算,从2005年开始单独核算拿出来一路增长上来,所以让我们商业保险人想要做的一件事儿,要深入调查的是德国的商业补充保险在补什么?那些东西我们可以借鉴,我们不要老想跟人家社保抢既定的资源,我们要开出新的土地出来。截止到2015年德国补充保险规模很大,应该是8亿多,也相当与整个强制性保费的将近1/3多,这一点是我们将来深入研究的很好话题。我不是搞德国问题研究的,不敢多说。

  谢谢大家! 

  主持人(齐传钧):谢谢朱教授,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角,通过测算比对了两种方案,同时提出了长期可持续性问题,另外给出了设计思路,就是大底座的金字塔,尽量的全民覆盖,但是也鼓励商业补充险的发展。

  下面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教授。  

  孙洁:感谢保险学会和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邀请,今天在这儿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我这个研究没像前面几位大咖研究的面宽,我近期研究了一下筹资机制的问题。中国长期护理保险从开始试点一直走的医保基金,在300多个统筹地区医保基金结余不足的情况下筹资基金的来源到底是什么?我们做了一些国际经验的借鉴。

  咱们长期护理需求前面所有人都提到了,包括人口寿命的延长、慢性病的增加、失能老人的增加,目前来讲我们中国老年人社会化护理问题费用筹集提上了议事日程。20165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提出这样一些观点,要建立老年人的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救助制度。有几个嘉宾去年参加了那个会,在这样一个讲话的背后透露了很多的信息,在党的最高层级的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上提出养老服务体系的问题和长期照护保障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而且习总书记提出长期照护保障,这个提法应该说已经确定了我们未来制度发展方向,应该就是长期照护保险体系,这点我觉得我们研究学者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

  长期护理和长期护理保险不用详细讲了,实际也是在失能风险发生的时候,然后社会化护理的行为进行费用分摊的机制,这是长期护理保险的基本概念。从国外的情况来看,老龄化进程比我们快、比我们早,所以他的长期护理既是不断增长行业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长期护理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这个保险是密切的服务相关。如果说养老保险三个环节,比如我们讲的筹钱、管钱、发钱,如果只有这三个环节,我们长期护理保险环节应该是筹钱、服务提供、标准制定,所以长期护理保险之所以有必要独立出来,也就是主要解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一定要解决服务的问题,所以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包括人力资源的价值这些都应该在长期护理保险中有所体现。

  这个图王博士已经放过了,这是瑞再2014年发布的报告,提示大家注意的一个是荷兰,还有一个是挪威,挪威和丹麦是长期护理保险公共支出占到90%,但是主要走的是税收制度,荷兰主要走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各个国家不同的制度组合当中,有社会保障解决护理费用的,也有政府税收解决筹资的,还有商业保险,也有现金给付的,所以我们说这个里面,像荷兰、捷克、冰岛、比利时,包括韩国、美国等等,尤其是韩国和日本是社会保险占主导制度模式的,OECD各个国家对长期护理服务有很大的差异,各个国家接受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占65岁以上的比重,像荷兰、瑞典、挪威、瑞士、新西兰等等老年人接受的都是社会化的护理服务。这个图表说明OECD国家对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评估,用了28个国家的问卷,在这个问卷当中把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确保长期护理的财务和资金融资的可持续性。换句话说,对于长期护理来讲筹资是关键。

  筹资的模式每个国家划分的标准不一样,一个标准是采取公共融资的护理服务领取资格的范围,采取普享的还是安全网式的。第二个划分标准,长期护理保险是单一体系还是多种福利和服务体系的,以这样两个标准划分,OECD国家的类型基本上分成三类,一个是单一项目的普享制,第二是混合体制,第三是家居调查。在单一项目的普享制下有以公共长期护理保险为主的比如说德、日、韩还有通过健康制度进行个人专业护理的,这个是比利时。像在座的各位共同关注的是单一项目下的补偿制,所以我这里重点比照了德国和日本,德国和日本和美国、加拿大的模式,美国是以商业保险为主导模式,社保仅仅是Medicaid,新加坡是健保计划,而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德日,我们叫近学日本、远学德国。在这些国家制度当中,包括朱教授的图表当中都可以看到,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社会筹资这块来讲,比重非常大,而且资金运行是非常好,所以我们把每个国家社会保险的筹资机制化解成几个要素,筹资责任、筹资水平、筹资方式、收支平衡,从这几个维度建立了几个要素,这里包括筹资的主体、参保的主体、筹资的机制、参保的机制、筹资水平,筹资水平我们主要以公共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占GDP的占比,就像朱教授在他的PPT显示出筹资的GDP占比情况,还有收支平衡问题,还有现收现付制还是部分积累制,这就是我这篇论文核心的框架。

  OECD国家当中,公共支出跟我们刚才那张图很相像,看瑞典和荷兰,公共长期护理支出占GDP超过了3%,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支出只占GDP2%以下。其中还有私人这块,像瑞士私人支出比重就偏高一些、偏大一些,做成点状图,可以看出来荷兰、瑞典的支出占到3.5%以上,我们共同关注的比如说德国,德国的公共支出0.9%,日本大概1.4%,韩国0.3%0.4%,同时我们把筹资机制做成了这样的表格。另外长期护理保险和医疗保险做了筹资上的分割,通过比较发现,这些都是文献的整理,德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缴费率是参保人收入的14.6%,这是一个学者的文献,日本这个是吕老师的,日本医疗保险缴费率参保人收入的8%,韩国6.12%,对应的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德国2.55%,日本1.55%,韩国是0.4%

  值得提出来的,2016年到今天德国的社会险缴费率也在所提高,提高0.5个百分点。这样下来社会医疗保险缴费率大概是社会长期护理保险的5倍左右,韩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缴费率大概是长期护理保险的15倍左右。这样算下来,我们进行梳理之后,我们放到中国的情景下进行分析,我们分别把公共场护支出水平分别按0.5%1%1.5%2%四种情形进行估算,我们发现长期护理保险总非率按照中国现在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率,还有国内GDP,还有居民人数人均总收入,按照六个指标,同时按照参保个人和企业共同负担50%的比例来进行估算,估算之后按四种比例算下来,平均长期护理保险总缴费率在0.873.48%之间,如果说从50%就是个人负担50%企业负担50%的情况来看,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对应的筹资水平,按GDP的比重也是都不超过0.51之间,我们这是比较宏观的研究,从这样的大数上倒推,GDP的总量在1%范围内进行筹资,同时雇主和雇员缴费率应该也是在0.51%之间进行筹资和分担。

  我们是觉得应该借鉴德国,德国有张图特别引人注目,德国长期护理保险收支无论是亏损一点还是盈利一点,始终是咬合非常密切的。基本上能够实现现收现付情况下收和支的基本平衡,虽然缴费阶段财政也补贴,但是收支精细化管理方面通过严格的评估,严格卡住受益人群,从而保证财务和筹资方面一直实现长期的均衡状态,这个我觉得是我们国家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当中需要重点借鉴的,总是使用财政补贴不是长远之计,同时增加个人自费负担,个人自费应该是在20%左右,其他通过社会护理保险进行分担。

  另外还有测算,按照新加坡乐龄健保的方式,对城镇职工个人账户这块,我们现在有5200亿的城镇资金来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在这个过程当中来进行测算,职工缴费率是个人收入2%,估算出个人缴费每年平均金额是861元,这也是国寿冯总的测算,用个人账户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思路匡算,目前在制度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

  从我们目前来看,总的来讲,长期护理保险这块独立筹资,而且要尽量实现自我收支平衡,另外资金使用上要尽量避免,现在建大量养老院,大量的财政资金实际补贴的都是养老院,补的都是床位,补的是砖头,对人头的补贴,对护工补贴,在财政资金使用方向上要对这块进行倾斜,同时对居家也要倾斜,上了很多养老院之后,实际大多数老人需求还是居家,所以上门服务这块护工的财务补贴可能更加需要。

  谢谢!   

  齐传钧: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上午胡部长曾经说过,我们试点一年来长期护理保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说了两方面,一个是保险覆盖面问题,另外是筹资问题。刚才孙老师通过她的演讲给我们一个重要问题提出了思路。下面有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珍教授。 

  李珍:向所有留下来的同仁致敬。

  非常感谢郑教授邀请我,或者这个平台邀请我,邀请我来说明我们这个平台是宽容的,接到会议邀请我其实在纠结去还是不去,去了说什么,因为我的观点和今天整体有点不一样,听了朱教授的点评,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战斗,我本来想我一个人来舌战群儒的,后来发现不是一个人战斗,所以我还是大胆的说。

  我说的是现阶段政府在老年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中的责任边界是什么?现阶段是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中国的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或者市民化率41%,现阶段至少在我这里是当这个率达到70%的时候才完成现阶段,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之前,现阶段我认为政府只能做什么,或者应该做什么,仅仅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因为这是非常非常非主流的观点。

  第一点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各种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一直谈长期护理保险,实际上我们话语系统里指的是社会保险模式,我想说的是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模式可以学习和借鉴,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去学习和研究。然后我大量阅读,阅读的结果我发现,无论我们是哪一种筹资模式,商业保险也好、社会保险也好,或者政府的筹资模式,不管什么模式,你最后发现一个国家制度成本取决于这个制度慷慨的程度和服务的递送模式,慷慨程度模式越高花钱越,递送模式很大程度也会影响我们的长期护理制度的成本。越是强调机构养老的这种国家花的钱越多,相反强调家庭和社区养老的花钱比较少。

  我想说的是在国际研究过程当中,我特别赞成社科院两位女士的话,一位是很多年以前周宏女士说过一句话,西方福利国家留给我们的教训多于经验。最近杨团在研究长期照护保险时说过一句话,长期照护保险西方人留给我们的教训多于经验。我加一句话,我赞成这个说法,后来我想全部是三个女人,女人胆子比男人胆子大。其实我想说我们应该去看教训。

  这里有一些数据,我只想说桔色,那是日本长期护理费用支出占比,2003年是GDP1%07年快速上升到2%,这是很大的数字。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整个教育经费也才4%,我们几亿人受教育也才占GDP4%。我想说的是日本人2000年做这个的时候是不预期会花这么多钱的,2000年以来他们经济增长速度是世界上最末一位,0.23%,但是他们的长期护理保险的费用增长速度是年均增长7点多,所以他的占比上去了。

  另外,我刚才说的递送,随着支出越来越大,各个国家开始控费,于是往回收,也就是说,机构养老是在下降,这里是机构养老的趋势图,需要专业照顾的人在机构获得照顾的占比是下降的,无论是哪一种筹资模式。这个片子很好玩儿,我们在今天一直介绍河南的模式,因为是最早做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2005年到2013年有个自测,这个测量的工具是客观的,可是测量对象是主观能动性,所以这些人就会说,不管哪个年龄段,在2005年到2013年,你就会发现,自测我自己活动受限的人口占比每个年龄都涨了10%,荷兰人口的健康状况变差了吗,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

  一句话总结,在我们学习借鉴过程当中,不管以后我们走哪一条道路,要知道一点,我引用一句话原话,说欧洲福利国家在往后撤,更多强调长期护理是个人责任,而不是作为国家提供的公民的普遍权利,这是必须要告诉大家的,西方人在这么说自己,这个话是2012年说的,也就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府在后撤。

  第二个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无论我们做什么选择,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我们做事的时间窗口。第一个国情,我们郑老师报告里有提到,我们2016年人均的GDP8800,然后占第69位,然后比我们富裕的国家有68个国家,所有国家都在照顾自己的老人。

  第二个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户籍人口城镇人口占41%,我们基本医疗体制是二元的,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农村老年人口的失能问题比城市更严重,我们要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一定从职工开始。

  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我们早期研究没有关注到的事儿,我们国家的正式制度安排里面是包括家庭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章和婚姻法里有大量篇幅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赡养、抚养以及照顾的权利和义务,所有我们前期的研究关注的不够。这是政策制度。

  我想说非政策的制度,就是孝文化,我就不再多说了。老龄委2015年关于老年人生活状态的调查,极少老年人认为子女是不孝的。还有中国没有遗产制度,我们说的西方国家有遗产制度,我爹的遗产是我的,银行余额是我的,然后我爹的照顾义务是社会的,我们不能这样。

  最后是时间窗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降费,尤其美国大量降费,对中国企业缴费是非常重的压力。

  第一个问题,在福利国家开始检讨国家将提供长期护理看护由原来是公民的权利转变为强调个人的责任。在这样时间的当口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第二个问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长期护理产生的费用和长期照护的费用有还是没有区别?后者,也就是说照护的费用是不是真正的风险,是不是可保风险,在座有很多保险专家请大家回答。该风险到底应该滞留还是应该通过财务的方法转嫁,转嫁给商业保险还是社会保险,如果商业保险没有问题因为个人决策,如果社会保险是由精英决策,那么是还是不是符合社会最大化原则,这个问题需要讨论。

  第三个问题,我觉得是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要问生活照护到底是私人事务还是公共事务,个人和家庭是第一责任人还是说社会和国家是第一责任人。如果是私人事务的话那由谁来决策筹资和服务的递送。如果家庭不能满足相应的需求而需要外溢需求,哪一筹资和递送模式更能兼顾公平绩效以及可持续性。

  第四个问题,长期护理产生的费用是基本医疗保险的一部分还是另立一个险种解决,如果看日本就会发现,日本当时因为有所谓社会性住院,所以要另立一个险种,但是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一个最新的改革,我给大家通报一下,荷兰最早也是基于这样的动机,在2015年他们做了一个改革,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把医疗保险又回归医保,以前从医保拿出来现在又回归医保说照护就是照护,不要跟医相关。

  还有一个事儿,中国的家庭制度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安排是不是能够更有效的应对老龄化,因为大家都说老年人需求增加,所以我们需要做社会化的安排。我想说的是,中国家庭的制度安排是不是更能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经济服务和精神需求,因为老年人需求不只是服务还有精神层面。如果是的话,是由精英决定我们提供的体制,还是由自己来决定?这是我想说的。如果是的话,是由精英提供的制度安排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还是相反?

  有个信息大家可能很多人知道,四调出来之后说90%需求已经由家庭的供给得到满足了。那现在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这是社会的生理现象还是病态现象,如果是生理现象不需要解决,如果大家认为是一个问题的话我们去解决它,然后再来说用什么办法解决。

  第四现行可行的观点。我们在现在做,我们可以去做所有的探索,所有的探索都是可贵的,我们可以做相互保险探索,也可以做津贴探索。第二我们可以做构建养老、敬老、孝老的家庭支持政策和环境,新加坡和香港是学习榜样,新加坡和香港也没有抛弃任何一个老年人,他们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可能需要向他们学习更多的是我们政府如何支持家庭解决相关的需求问题。

  最后一个建议,针对无子女空巢家庭的特殊群体的综合养老保障制度,在我理解这个综合的养老保障制度既包括资金也包括服务的递送,对象就是无子女的空巢的等等特殊人群作为对象,这就是我想说的。

  最后一句,强调一下,我是非主流的观点,供大家批评,谢谢!   

  齐传钧:谢谢李教授,她的非主流观点和前面两位发言人同样精彩,这里就触动我一点感觉,同样是做国际比较的,但是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到底我们应该怎么做国际比较,我的感受是一定要知其所以还要知其所以然,到底是意识决定了观点,还是你看的资料不同决定了你的观点,我觉得挺有意思。

  下面有请中国劳科院医疗保险与护理保险研究室王宗凡主任演讲。 

  王宗凡:再一次深深感谢还坐在这儿的朋友跟专家,平安夜已经了了,大家在这儿听失能老人的保障问题,而不是去跟圣诞老人一块联欢,非常感谢。

  刚才李珍老师说她是非主流,我也是非主流,不是我观点非主流,而是我的做的研究没有图表、没有数据,我还是讲观点,肯定时间非常短。

  四个方面,一个关于制度筹资模式,在李珍老师讲之前,我觉得我这个问题还要不要讲,虽然大家都在讲我们要建社会保险的护理制度,但是实际上确确实实还有一些专家对于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模式有不同的意见。国际上确确实实有不同的模式,咱们郑老师团队已经做了很多国家的梳理。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但是比如说讲社会医疗保险国家,它可能建立的是一部分国家建立里长期护理的社会保险制度,但是大家发觉这些国家并不多,我们现在在数国际上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大概七八个,很多国家不说那些国家卫生服务制度医疗制度的国家有没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即使医疗社会保险的国家也不是多数,还是少数在建立这样的制度,更多的是采取福利体制,包括社会保险对法国情况的了解,法国是社会医疗保险国家,但是建立的是与收入挂钩的普惠福利制度,并不是通过保险筹资,这样的国家在欧洲还是有一些,至少有一半的社会医疗保险国家是这样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我自己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非常抱歉。它可能会涉及到护理保险跟其他的养老医疗保险很大的不同,大家知道每个人都会老,最终履行这样的缴费义务一定能够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几乎每个人退休都要拿养老金,医疗可能就是即时待遇。但是长期护理保险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收益面很窄。即使到80岁以上,恐怕也还只有2030%的人才有可能进入失能状态享受到失能保险。

  在全体人群,因为我们讲全民医保,将来可能目标是全民社保、全民的长期护理保险,在这种情况下,最终享受的人群,如果是重度的话可能不到1%,虽然讲我们是强制,要求你必须尽这个义务,但是我们讲相对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弱,这是在做公共决策当中需要考虑到这些人缴费的意愿,这是很大的,我理解是国际上为什么相对比较少的国家建立长期社会保险制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原因,是筹资方面面临这样的困难。

  当然我不是同意李珍老师的观点,我还是认为在中国还是需要建立社会保险的长期护理保障的制度。我想至少有两个原因:一个方面的原因,跟其他国家一样,是跟从医保的模式,我们既然要建,既然有医疗保险,这是一个考虑。之所以讲跟随医保,还是考虑大规模基金的集聚,因为保险制可以做到这样。那么对促进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有很大的激励跟约束跟引导作用,我们现在讲服务市场不足,可能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服务市场的发展和规范。

  另外一个原因是计划经济我们单位制跟政府大包大揽的服务制度已经有非常深的体会,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在制度转轨过程中是吸取过去大包大揽的教训,包括现在大的思路也是讲人人尽责,你要尽义务,然后才能享受权利。即使这是一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有义务基础上的权利,先要履行缴费义务然后才能享受选择,这个是缴费制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

  所以政府对于提供全民的社会保障,人人都要把它作为一个权利,相应我们通过普惠制社会保险的方式筹资建立这样的模式,可能才能达到解决全民失能人员保障的问题,这是我的两点的意见。

  刚才前面讲了,通过社会保险的缴费有它的局限,就是弱的权利义务对等的关系。所以我想在这里我们可能不能对单位和个人缴费提出太高要求,太高的缴费参保意愿就是很大问题。所以一方面我们坚持履行义务,你需要缴费,另一方面缴费不能太高,这个时候政府还是要出来,还是要给予一定补贴,这是我们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要坚持的。政府有两个原因需要,一方面社会保险缴费本身困难的所在,另一方面政府可能对老龄化需要有个责任在里面,尤其中国老龄化跟前期的制度,计划生育的政策,包括政府对老年人福利保障的东西,就是很少让老年人尽责,在这种情况下,确确实实政府需要承担一部分应对老龄化的责任。

  另外讲个人缴费责任的时候,当然从个体来讲,可能缴费责任不仅仅是针对个人,就是我们在宣传、尽义务的时候,它的缴费除了给他本人提供保障,其实还是为子女将来,包括为自己已经快要进入失能状的老人尽责,所以有代际互助的关系,这个对于大家提高缴费的意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于保障范围的和边界,这个其实在我们很多地方试点当中曾经出现这个问题,尤其是解决医疗保险的问题,比如解决社会性住院的问题,往往从医疗保险角度切入,更多有医疗护理的保障在长期护理保险里面。这个不同国家有不同做法,像有些国家像荷兰,其实法国也是,法国把医疗护理交给医疗保险,那个真正护理津贴制度是针对真正的生活照料。包括服务的提供在国外也是很清楚,我们现在讲医养结合,在国外也不是这样,它的结合其实是服务的合作和衔接,是由不同专业机构提供不同的专业服务,但是针对老人有医疗需求也有生活照料需求时是衔接起来,而不是把功能叠加。社会医疗保险国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与解决社会性住院的问题有关,所以从一开始的保障范围的时候我就想,可能未必需要把这两者之间分得很清楚,因为我们毕竟在试点,所以有个双方责任边界,在一开始可以优先解决医保问题,把医疗服务都放进来,包括床位费该不该进来,包括一些门诊的药品也进入这个,我想这个过程是渐进式的过程,需要医保跟长期护理慢慢磨合,到最后可能会有清晰的边界,现在也未必非得有这样的清晰的边界,这个制度试点逐步探索应该有个过程。

  另外根据保障范围就是护理,机构发展了才可能居家提供这样的服务,所以机构的发展应该是优先的。所以我想这个通过护理保险支持把服务市场做大,再逐步通过我们的政策引导更多居家服务。我们做精细化管理能不能做一个非常精确的服务包,然后等级界定清楚,我想这个过程也是需要逐步的过程。

  关于经办管理,今天讲跟商保的关系,不管什么样的经办模式,社会保险包括服务津贴也好,都是购买服务,这几乎是国际的趋势。包括我们前面讲的法国不是保险制度也是这样的模式。是不是我们把经办把公共服务全部交给商保?我在想我们护理保险是公共政策,还要代表公共利益一方,我们国内做法也是医保经办机构跟商保的合作,政府的经办机构可能履行政府公共的功能,要体现公平,要对商业服务体现公共利益需要有个监督跟管理,所以我在想可能我们需要政府的公共的管理机构跟商业机构跟市场机构的合作,当然这个也符合大的多元治理的格局。

  另外公共利益怎么体现,通过政府的经办机构体现,我觉得将来我们有更多的大众的参与,这是在社会保险社会这两个字没有充分体现的原因。我想将来我们经办过程当中是不是有大众的参与对经办机构怎么样满足公众的利益提供这样的保障。

  最后关于服务提供,国际上可能很多是先把服务市场有个规范,然后在服务相对比较充分的时候才会有个保险制度,但是我们国家好像走的不是这条路,我们是在服务缺乏规范、服务拓展规范反而需要保险来促进,所以我们想我们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市场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关系,我们也不能定服务都出来了再去做,我们保险过程中也是要对服务进行规范,如果没有规范,服务市场发育非常糟糕,我想保险制度也很难持续下去。当然服务提供既有政府提供也有市场提供,国际上来看,除了市场提供可能还有社会提供,就是所谓非盈利这块,欧洲国家有很多,相应的来讲养老特别是失能人员的服务还具有很大的价值的导向,所以这个领域好像不能变成一个盈利场变成赚钱的地方,所以有大量的社会机构从事这样,相对来说有点像助人的功能,所以我们国家将来除了保险机构、除了盈利性机构参与服务的提供,可能需要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当然政府需要做的,永远不会是政府主导这样的服务市场,政府可能需要做的是对服务市场到不了地方,比如偏远的农村地区可能需要政府的介入。

  最后一点我也赞同李老师讲的,我们的社区家庭、传统的文化,可能在这里还是要发挥作用,实际欧洲国家即使没有我们孝的文化,他也是在通过鼓励,必须通过家庭给家庭成员提供帮助、提供资金支持,有时候提供培训服务,甚至提供心理的疏导,甚至提供喘息性服务。即使你有普惠式保障,有政府的责任,也是要纳入家庭,在中国更是要把传统的资源利用上。

  由于时间关系介绍到这儿,谢谢!

  齐传钧:谢谢王主任,王老师既是主流的也是非主流,主流他支持制度,非主流他举的国外的引用很少有人引用。下面咱们还有一个人,听听最后的解答吧,有请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中心冯善伟研究员。

  冯善伟:非常感谢大会给我们中国残联一个机会,讲一下残疾人的事情。我们今天主要是来请各位专家学者给我们提供智力的支持。

  作为一个先天性具有失能半失能功能我们叫身心障碍的残疾人来讲,应该是我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常重要的部分。第二在国家各种政策的支持下,残疾人有一些特殊的保障政策,我们想请各位专家介入给我们提供一些智力支持,残疾人现行的服务补贴制度,我们如何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衔接的问题。

  我今天主要讲一下我们关于我们国家残疾人和残疾人的政策,然后给大家做一个启发。

  残疾人纳入我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我们国家2011年已经通过了残疾人的残疾分类和分级标准,主要评价标准主要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残疾人评价量表2.0的版本,我们国家有残疾人8502万,近40%是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另外超过50%是老年残疾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这些残疾人进一步扩大,其实残疾人的老龄化和老龄残疾人很多和失能有交叉的。另外2017年残疾人口库,持有残疾人证的残疾人3300万,其中重度极重度1423万,这些残疾人当中继续性质长期照护护理的人,有两种以上残疾人数大概1046万,所以这是非常庞大的群体,我们不能只重视60岁以上的,也要关注残疾人,因为残疾人的预期寿命比普通的人群的预期寿命可能要少10岁左右,所以应该纳入非常重要的部分。

  另外,我们中国残联从2007年开始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最初的出发点就是在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没有非常完善的状况下,残疾人的照护护理由家庭提供,前一段时间84岁老人杀死自己儿子的现象引起了热议,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我们残联提供的托养服务是综合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提供的是护理照料还有医疗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等等,我们更强调的是协助和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护理照料的功能促进残疾人得到更多的赋权增能的手段。

  从国家投入来看,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投入机构建设和服务的补贴,通过阳光家园计划,到十二五期间总共大约投入包括地方投入,总共超过了50亿,如果加上机构补贴可能已经超过100多亿。残疾人托养机构,包括日间照料机构和寄宿制机构,2016年底建立了1740个,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载体,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建立了举家服务为基础、寄宿制的机构。在十二五期间服务的残疾人总共440万人次,这个里面80%以上居家服务提供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标准,已经立项已经进入公开征求意见的程序,所以对残疾人来讲,这种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了,但是从全国来看,从残疾人来看,接受服务的残疾人只占到需求比例的30%左右,所以从总体的供给能力来讲,它的服务能力仍然非常不足,从源头上来讲仍然是国家投入的严重不足。

  因为我们国家75%的残疾人是在农村的,虽然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很快,但是大部分的残疾人仍然滞留在农村,尤其对重度和极重度残疾人贫困率、就业率低的现象没有改变。在我们后小康时代,农村残疾人托养服务资金可持续仍然是非常大的挑战。

  另外十二五到十三五基本建立了护理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的护理补贴制度,其实这也是我们对残疾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初步探索,但是这个护理补贴的费用总体来讲还是非常低的,大部分省也就50100,最高浙江省每个月500,所以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长期护理的基本的需求。

  所以我们非常困惑的一点,残疾人现行的服务补贴政策到底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怎么衔接,因为我们今天看到养老金的报告我们发现主则里有一些,提出六大遵循基本原则,第六点建立统一的需求认定和等级评价标准,就是说残疾人本来天然享有长期护理保险的人群应该纳入,但是报告同时指出,因为我们国家经济能力有限,要处理好覆盖老年群体和覆盖全部人群的关系,这是三步走,没有充分把残疾人的特殊情况考虑进来。所以,我们呼吁,在目前的这个状况下,在各个部门制定政策的时候应该高度重视残疾人的需求。

  另外,我们现有的护理补贴如何能够支持重度残疾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在我们长期托养机构体系下如何承载长期护理保险。由于残疾人家庭经济普遍存在困难,我们如果过分地强调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忽视国家的投入,那我们可能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利益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挑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其实这个康复就是大康复,托养是康复的一部分。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次都说要社会发展小康残疾人一个不能少这个背景下。另外,残疾人康复托养无障碍辅助器械适配,已经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还有服务标准和流程,所以我们仍然呼吁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过程中,我们希望将残疾人和失能老人纳入其中,形成合力,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真正实现我们的小康社会。

  谢谢!

  主持人(齐传钧):谢谢冯老师,冯老师从另外的视角来探悉了长期护理制度,这是很好的视角,我们可以在建立长期照护的时候关注一下这个制度,对我们制度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今天不管是我学术上的困境也好,还是我陷入的困惑也好,我都没有解决。下一步,我觉得应该推出一个大咖,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吕建设进行点评,希望他能给我答疑解惑。

     吕建设:各位为数不多了,留下的都是精英。我算是最后一个,非常荣幸,因为演出一般最后一个是压轴大戏。

  我尽量用5分钟完成我的发言。第一,我觉得今天的会议非常好,我个人的看法,长期护理保险党中央提出来的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为了共建和谐社会必须的。

  第二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比如李老师说了能不能把长期护理交给家庭。中国有个背景,506070年代出生的人都赶上了计划生育,想生孩子国家不让生,养老时又提出回归家庭,那政府是不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而且我相信我们国家有能力完全可以解决我们的养老问题。提两点建议:

  第一,对长期护理保险我个人认为加强顶层设计,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名称我个人认为可以作为长期照护保险体系,还是分三大块,基本长期照护保险、补充长期照护保险、个人纯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三个层次。

  第二个建议,在补充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方面能不能有所创新,大胆的开拓,说引进相互保险这种制度来用于长期护理保险的补充体系。在层次上大胆的进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相互结合,融合发展,共同创新,在这个新的险种当中我们采用新的模式,走出新的路子,取得新的成果。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各位!

  齐传钧:谢谢吕老师争取了时间,麻烦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因为我们理论探讨我感觉还是结束了,但是未来肯定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正像吕会长所说的,成都市武侯区试点相互保险制度,也是我们下一步准备合作研究的项目,所以下面就是一个签约仪式,下面有请中心房连泉秘书长和成都市武侯区人社局刘纯局长上来签约。

   

  郑秉文:关于长期护理保险的研究我们团队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团队还是想坚持下去,大家刚才看到的签字仪式,你们没有解释这个签字仪式是什么内容,我替你们解释一下,这个签字仪式是武侯区的同事和我们中心签的,是2018年长期护理保险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最短要持续明年一年,但是考虑我们的力量、兴趣以及国家的需要,我们想这个还是持续下去,在座都是长期护理保险有兴趣的同仁,希望大家继续参与我们这项研究。这项研究起步做的不是太好,希望大家对我们提出批评建议,在我们中心里面都不太熟悉这个领域,熟悉的就是张盈华老师,她写了一本书了,她又是全程的跟踪、组织、撰写,所以她是真正的在这个领域在我们中心的专家,希望大家要是有咨询的、有合作的、有想法的找她,她就可以全程跟大家一起合作。这里我对张盈华老师也表示感谢,这本书的写作和组织,包括今天会议的组织是她在操劳,我表示感谢!

  另外,我还要感谢中保学的会长姚庆海先生和副秘书长江崇光先生,他们为会务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从会场到文字资料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没有他们不可能有我们今天这样成功的会议。

  另外,还要感谢安邦,安邦对这次会议做了资助。

  另外,还有感谢中保协的王未女士自始至终参加这个课题,并且提供了相当的数据,她本人就是这个方面的专家,她演讲的时候大家看到了,讲的非常好,她提供一些数据又参与了研究,这种治学精神、合作的态度我也深表谢意,对中保协和王未。

  另外,还要感谢泛海集团的同志,在场的吴庆涛同志本来做实务工作的,可是比有些学者的态度还要严谨,自始至终参加我们的调研和课题组,外人一看以为是职业学者呢,尤其是我前几天去美国访问,他给我介绍了美国长期护理那个公司,他们非常重视,CEO领着四个人给我介绍情况,这里我也向泛海、向吴庆涛先生感谢。

  还要感谢来的学者,有外地来的、科研机构的、大学的,我也表示感谢。

  我们这个“中国养老与健康保险50人论坛”从2018年就开始正式启动,我们还是有一些想法为大家提供好服务,为政府决策也提供好智力支持,我们想做的好全仰仗大家的支持、参与、鼓励和大家的资助,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资助,上午是裸体的两个,从下次会希望由保险公司承担,这样我们还能节省时间,会议的质量还能好一些,所以这里我就再一次表示感谢!

  这么晚了,七点了,我想全国人民在开会能开到这么晚,开长期护理保险的,不太多了,对大家的治学精神,对学术追求的专业精神,学术上的工匠精神,我作为一个学者,我深表钦佩,也表示谢意,就冲着这种精神咱们还得好好研究,跟中保学好好合作,跟大家好好合作。这里还有一些同志我就没说感谢了,因为我们这个组织机构今天没有公布,我们有草拟那么一个名单,还要走一些程序,这些同志都做了巨大的付出,我这里本来不想说了,还是表示感谢吧!

  今天大会胜利闭幕,谢谢大家!

top会议日程

top相关背景

中国保险学会简介
    中国保险学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登记的社团组织,接受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主要从事保险理论和政策研究。为推动保险事业健康有序持续稳定发展,紧扣建设行业高端智库,以创新和服务为抓手,以科技、理论和文化为支撑,全面加强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一流学科建设和信息服务等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服务能力和行业影响不断提升。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保险学会依托《保险研究》《保险理论与实践》《中国风险管理报告》等研究刊物或平台,努力打造保险行业高端智库与研究中枢。并致力于大力推动保险行业创新发展,为保险行业开拓新领域,探索新模式,营造新氛围,倡议并推动在宁波设立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先后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复旦大学、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建保险创新实验室。同时,中国保险学会近年来还积极推进保险行业历史文化建设,在保监会领导与支持下,先后推动我国首部官修《中国保险史》与《中国保险通志》编纂工作,并以此为依托积极在宁波、北京等地大力推进保险博物馆建设。
    目前学会会长为姚庆海同志。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简介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5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的一个院级非实体性学术研究机构。中心英文为The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Studies(CISS) at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ASS),英文缩写为CISS CASS。
    中心的建立是贯彻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三个定位”要求的重要体现,是落实科研强院、人才强院和管理强院“三大强院措施”的有益探索;中心将按照这“三个定位”对社会保障领域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旨在为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政策制定、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努力成为社会保障专业领域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政策型和研究型智库。
    中心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多学科、跨领域、信息灵等学术优势,加强与国际社会保障学界、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保障业界的密切合作,搭建国际社会保障研究的学术网络和交流平台,研究国外社会保障制度不同模式的经验教训,引介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理论不同流派的最新发展,追踪国际社会保障和养老金市场的改革动态,传播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为核心价值的社会保障理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特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坚持追求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简单透明的制度设计,建立适应大国崛起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大力推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日新月异的巨大进步,争取与中国国家地位相称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学术影响力。
    目前中心办公场所设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中心主任为所长郑秉文教授。

中国证券报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1-2024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